设置
书页

第六百一十六章起兵、扩张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陈恒昌一愣,随即朝着门外望去,然而门外并没有任何人影。

  就在他忍不住想要继续发问的时候,脚步声朝着门外传来。

  来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熟悉的人,计非语,另一个则是全身笼罩在斗篷中的身影。

  两人走入茶室,计非语躬身拜道:“臣计非语拜见殿下!拜见教主!”

  陈恒昌连忙起身扶起他,又惊又喜的说道:“叔父,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庆王死后,就将陈恒昌托付给了计非语,这二十多年,计非语一直都在尽心辅佐陈恒昌。

  “昨日刚刚回来!”计非语露出了僵硬的笑容,阴鸷的眼眸中也多了几分温情。

  陈恒昌开心的拉着计非语的手臂,就要坐下。

  “叔父这两年过得还好?”

  “还好,殿下,我给您介绍一个人!”

  这时陈恒昌才关注起站在计非语身侧的身影。

  斗篷下露出了一张丑陋的脸庞和一双古井无波的眼眸。

  之所以说丑陋,是因为那张脸上布满了狰狞的疤痕。

  陈恒昌觉得这个人有着与外表完全不相符的内在。

  脸上的疤痕丑陋无比,但是那一双眼眸却是深邃且平静,还有此人的气质,哪怕全身笼罩住斗篷之中,也给人一种雍容贵气的感觉。

  “他是?”

  “吕华,原秘武卫镇北司提督。”计非语道。

  没错,眼前这个人就是吕华。

  至于他为何会跟计非语在一起。

  这话说来就话长了。

  自当年陈中术在京都将神阳教安插的人手清理掉之前,秘武卫的很多秘密就被神阳教掌握在手中,甚至很多秘武卫的密探都已经被神阳教收买了。

  后来汪中直重塑了秘武卫,但是他并没有将隐藏在秘武卫中的神阳教徒都清理干净。

  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神阳教在秘武卫中的力量越来越大。

  秘武卫一直找不到神阳教的踪迹,不是因为秘武卫不够强大,而是因为神阳教已经将秘武卫蚕食了。

  再后来,汪中直过世,秘武卫也彻底失控了,几乎是被神阳教给掌控了。

  吕华发现这一点,他本意是想清查秘武卫,将神阳教的人手一网打尽,可惜还不等他动手,秘武卫先把他给拿下了。

  他成为了神阳教的阶下囚,不过神阳教并没有将他当成血食,计非语想要收服他。

  他被计非语圈禁了五年,这五年他一直都在黑山岛,直到三个月前,他才决定屈服。

  “臣吕华,拜见殿下!”吕华躬身一拜,但他只拜了陈恒昌,并没有响林福安施礼。

  “原来是你!”陈恒昌惊愕的看着他。

  尔后看向身旁的林福安,问道:“师父说道的人就是吕华?”

  “没错,就是他!”林福安深深的看了一眼吕华,说道。

  陈恒昌有些不解,他是知道吕华一直被囚禁在黑山岛的,毕竟那黑山岛是他的地盘,只是他不理解林福安为何要等吕华前来。

  一个吕华,难道还能影响到大局?

  林福安说道:“我们需要他来组建血衣卫!”

  “血衣卫?”陈恒昌看向计非语。

  计非语道:“血衣卫就是在秘武卫的基础上建立的密探组织,如今我们虽然掌控了秘武卫大半力量,但是秘武卫的很多隐秘我们还是不清楚,秘武卫的运转也需要一个熟悉的人来负责,所以我们就想到了吕华!”

  他们留着吕华就是看重吕华的能力,重建秘武卫可比摧毁秘武卫难多了,如今的秘武卫基本上已经被他们摧毁了,很多暗线和密探都失去了联系,致使他们也无法完全掌控秘武卫。

  因此他们需要一个秘武卫真正的高层来重建秘武卫,当然以后就不叫秘武卫了,而是改名为血衣卫。

  “你可愿意助我?”陈恒昌道。

  “臣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吕华既然来了,自然不会再拒绝。

  “哈哈哈,好,好,得吕公公相助,本王如虎添翼,大善!”

  陈恒昌高兴的大笑着,他拉着吕公公坐下以示亲近。

  他自称本王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庆王,他继承父亲的王位,自然也就是庆王。

  吕华面色平静的坐在他旁边,并没有多说话。

  陈恒昌大笑后,又双眸明亮的看向林福安,“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该起事了?”

  林福安道:“只要殿下做好了准备,那便起事吧!”

  陈恒昌眼眸闪动,“师父不打算帮我?”

  他与林福安是师徒,但又不是师徒。

  拜师只是为了拉进双方的关系,但谁都明白,他们只是合作的关系。

  林福安微微摇头,“神阳教只是殿下的后盾,却不能站在台前!”

  “神阳教的名声太坏了,若是殿下以神阳教的名义起兵,只会遭到天下人的排斥。”

  “所以殿下要以自己的名义起兵,神阳教会暗中帮助殿下!”

  这是他根据以前神阳教起兵的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那都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这世上依然还保留着对神阳教的记忆,并且那些记忆早已经形成了刻板的印象。

  一旦神阳教再次起兵,必然会遭到朝堂和各方势力的联合打击。

  因此这次他们绝对不能暴露神阳教的存在。

  对于神阳教来说,起兵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神阳教将会隐藏在陈恒昌背后,一边帮陈恒昌谋取天下,一边继续积蓄力量。

  同时林福安也将清理神阳教内部,将神阳教的污垢洗净,让神阳教重获新生。

  神阳教想要重见天日,就要干干净净的站在世人面前,否则神阳教无法慑服天下。

  他不想让神阳教继续做阴沟里的老鼠,他要让神阳教的教众成为人,生活在太阳之下。

  当然,这样做会让神阳教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失去快速壮大的根本,但是林福安依然决意如此做。

  因为他已经过够了生活在阴沟里的日子,他也想要获得堂堂正正,想要被世人称颂。

  简单来说,他也想做个好人,他也想带着神阳教的弟子和教徒成为好人。

  一群邪恶至极的人居然想做好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好笑。

  但这是林福安最想要做的事,他并不是天生的恶人,他只是一个无法选择人生的可怜人而已。

  如今他想要挣脱命运的枷锁,想要光明正大的成为人上人,这并不难理解。

  至于那些神阳教徒,不过都是他挣脱命运的工具而已。

  因此他愿意与陈恒昌合作,愿意辅佐陈恒昌。

  星月十六年,即建兴三年八月初八。

  陈恒昌于九江府召集八千壮士起事造反,打出了‘诛昏君,灭奸臣,重塑大荣,救济斯民’的旗号。

  陈恒昌以兆元太子之孙的名义起事,打着重塑大荣的旗号也算是正大光明。

  承平帝名叫陈兆武,而在承平帝登基之前,陈兆元才是大荣的太子,只是因为后来陈兆元病死了,才让承平帝继承了皇位。

  算起来陈恒昌与建兴帝陈昭钧还是兄弟,按照字辈陈恒昌应该叫陈昭昌,其实他本来就叫陈昭昌,在庆王兵败逃到黑山岛之后,才改名为陈恒昌。

  之所以要改名,一是因为想要跟大荣皇族断绝关系,二是为了方便隐藏身份。

  陈恒昌麾下的八千壮士,其实就是当初黑山岛水师的子孙,如今他们又杀回来了。

  神阳教和陈恒昌准备的非常充分。

  八月初八起兵,他们便占领了九江府。

  紧接着他们先后攻占了九江府治下的两州九县,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占领了九江府全境。

  并且其麾下的将士增加至一万八千余,他们自称为义军。

  至此,陈恒昌麾下的将士与神阳教的教众合为一军,以后都是重塑大荣的义军。

  当然神阳教只是隐藏在幕后,并没有消失。

  神阳教那些高层并没有完全归附陈恒昌,那些归附陈恒昌的神阳教的教众本来就是林福安为陈恒昌准备的人手。

  甚至他们都不能被称为神阳教教众,因为他们并没有修炼续灵炼血功。

  简单来说,在表面上陈恒昌所率领的义军跟神阳教没有任何关系。

  九月初。

  太平县已是另一番景象,北方的陇南省大旱三年,太平县也有轻微的旱情,但是这三年来,杨明昭组织民夫挖水井,挖水渠,从地下取水,从河中引水,不但没有让太平县的农田受旱,反而还多开垦出上万亩水田。

  哪怕是距离水源较远的农田,杨明昭也让麾下的兵士组织百姓挑水灌溉。

  如今的太平县,放眼望去,皆是一片丰收景象。

  此时正值新稻丰收之时,也是百姓们该缴纳秋税的时候。

  都不等县衙的差役去各村催税,百姓们就纷纷挑着稻米来到县城或附近的镇子上主动交粮纳税。

  县衙外的空地上,前来缴纳田税的百姓一个个都是笑逐颜开,相互之间打着招呼,说着闲话。

  杨明昭和陈不渝站在县衙门内,望着外面的百姓,脸上也是充满了笑容。

  百姓们主动前来纳粮,这大概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

  其实他们制定的田赋并不低,田赋分为夏税和秋税,夏税,上田亩税七升,下田五升。秋税,上田亩六升,下田四升。

  每亩田每年上缴的田赋比大荣的田赋还要多两升,可是百姓们依然感到欣喜万分,只因为除了田赋之外,他们不再需要缴纳任何苛捐杂税。

  农户们需要缴纳田赋,城内的百姓则需要缴纳地税,即按照住宅面积收取地税,差不多就是房产税的意思,大概一座普通的民宅一年要缴纳五钱银子,这个数字不算高但也不算低。

  按照太平县的劳动力,一个壮劳力靠卖力气的话,一天大概能赚二十多文钱,一个月也就能赚六七钱银子。

  也就是说一户普通百姓一年要拿出一个壮劳力一个月的工资来交税。

  除此之外,商铺另算,也是按店铺面积来算,是住宅房产的两倍。

  然后杨明昭还在太平县入境和出境的官道上设立抄关,就是收过路费。

  最后杨明昭还把盐铁茶纳入了官营,盐井生产的食盐、茶叶作坊炒制的茶叶和从外地采购的铁锭之类的都有县衙专门经营。

  可就算是如此,如今太平县的物价依然很稳定,百姓依然很富足。

  县衙的税收很高,养三千将士都绰绰有余,百姓家家户户有存粮,温饱完全不是问题。

  如今太平县已是一片欣欣向荣。

  “公子,收了秋粮之后,我们就可以出兵了!”陈不渝高兴的说道。

  杨明昭点点头,说道:“是该出兵了,将大伙儿召集过来,咱们商量一下出兵计划!”

  其实计划早就制定好了,他们只需要重新确定一下就好。

  两刻钟之后,杨明昭的班底就已经到齐了。

  文官有马岩、陆波、齐章、张百川,林柏涛等。

  马岩、陆波是杨明昭的小厮亲随,不过如今他们是太平县的县令和县丞,也是杨明昭身边的大管家。

  齐章是太平县一个私塾的老师,已有四十多岁,是个老童生,但他是第一个投靠杨明昭的读书人。

  县衙中有不少文吏都是齐章以前的学生。

  这些学生其实没有多大的学问,只是能写会算而已,可是他们做吏员却做的很好,杨明昭很看重齐章和他那些学生。

  张百川是第二个投靠杨明昭的读书人,他是一个穷秀才,因为感激杨明昭给他家分了田地,这才投靠杨明昭。

  林柏涛就是杨明昭第一次来太平县时在城门前遇到的那个被衙役刁难的少年。

  如今他也已经投靠了杨明昭,在县衙中做文吏。

  现在的太平县衙内有五十多名文吏,一部分来自三箭谷,都是从三箭谷培养出来的少年人,一部分是齐章带来的学生,一共有七人,最后一部分就是主动来投靠的读书人,跟张百川和林柏涛差不多情况。

  对于一个县衙来说,五十多名文吏肯定是太多,但是杨明昭这是在做官员的储备。

  而事实上,除了县衙的文吏之外,太平县内的几个镇子也有官所,每个官所都有十多名吏员。

  另外杨明昭还在太平县建立了很多学堂,专门为培养官吏设立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他们的底蕴太过浅薄,只能想尽办法培养官吏。

  相比于官吏,武将培养就要容易多了。

  无论是邓星、韩林、李大贵、杨泽四人,还是赵恺、张默等年轻人,都是有资格充当武将的。

  这两年多,他们训练了三千名将士,教导出三十多名武者,数量不是很多,但足以满足他们下一步扩张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