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百九十章 出宫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赵兴要想查空饷的问题非常简单,根本无需大动干戈。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了。

  不过赵兴这次并没有想大动干戈。

  法不责众这个说法,赵兴并不认同的,可有的时候又不得不认。

  吃空饷的情况已经算是传统了,军中将领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属于知情者参与者。

  别的不说,英国公难道不知道这种情况?

  肯定是知道的,只是牵扯太多,算是默认的潜规则,他不能说。

  而军中那些吃空饷的将领,也未必都是本意。

  官场就是这样,不同流合污,就会被排挤。

  别人都拿你不拿,你会不会告密?

  当然了,不管是心里贪婪,还是因为某些愿意不得不同流合污,错就是错,不能因此免除处罚。

  可赵兴总不能把军中所有将校都给罚了。

  这次的事情,也算是赵兴给他们一次机会。

  他没有追究军中裁掉的老幼人数,和需要安置的人数不符。

  只要求那些将领,把裁军后差额的人数上报,为他们补齐差额。

  军中士卒原本的差额在两成多,再加上真正裁剪掉的那一部分,如今实际差额在三四成的样子。

  可大多数将领报上来的差额,都只有一成多。

  也就是说,他们还想保留那两成的差额来吃空饷。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将领,上报了真实的差额。

  “朕给他们机会,他们是当朕不想深究么?”

  赵兴冷笑一声道:“朕要他们其他的罪证!”

  “是!”殷汉章应道。

  “对了,铸造假币的事情调查的如何了?”赵兴问道。

  “回陛下,已经查到不少线索了,最迟两个月内,就能彻底查清。”殷汉章说完,有些欲言又止。

  “有什么话就说,皇城司是朕的耳目,你有什么好顾忌的?”赵兴不悦道。

  殷汉章迟疑道:“陛下,福宁公主驸马,好像也参与了假币铸造。”

  “好像?”

  赵兴闻言冷声道:“是你不敢查吧?”

  殷汉章闻言低下了头,不敢反驳。

  赵兴说的没错,他查到李杰也有可能参与假币铸造,立马就放弃了。

  李杰身份特殊,不仅是太上皇的表弟,还是女婿,也是赵兴的姐夫。

  要是真查出什么来,岂不是让赵兴为难。

  因此在这件事上,他不敢往下查,甚至不知道该不该告诉赵兴。

  “这次就算了,你记住,朕交代什么事,不管牵扯到谁,你只管办就行了,其他的不是你该考虑的。”

  赵兴也知道殷汉章的顾忌,因此只是敲打敲打他,并没有追究。

  “是,臣明白了!”

  “去吧。”

  “臣告退。”

  打发走殷汉章,赵兴头疼的揉了揉脑袋。

  他刚刚恨不得把那些谎报的人都给宰了,可他不能这么做。

  甚至不能以他们吃空饷来收拾他们。

  一旦这么做,他若是不深究下去,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因此赵兴才说,他需要那些人别的证据。

  而李杰参与铸造假币,也让他很头疼。

  倒不是赵兴顾念亲情,而是担心父皇。

  先太后也就是赵兴的祖母没有子嗣,父皇出生后,对外说的是刘太后所生。

  这件事虽然知道的人不少,但是却没人敢议论。

  直到刘太后去世后,才有人告诉父皇。

  而告诉父皇的人,正是邕王的祖父。

  赵兴甚至怀疑,原剧中父皇选择邕王,有报恩的原因在。

  否则邕王庸碌,兖王强干,人尽皆知。

  固然有兖王刻意宣传的可能,可邕王难道就不知道宣传了?

  能人尽皆知,没有人质疑,可见两人在能力上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剧中并没有说为何会选邕王,好像是以为邕王子嗣多,而兖王子嗣比较少。

  赵兴觉得这个站不住脚,少并不代表没有。

  直到在处置邕王和兖王上,父皇对邕王一脉毕竟宽容,给留了血脉。

  赵兴询问后,父皇才告诉他的。

  父皇在得知自己不是刘太后所生的时候,生母李氏都已经去世了。

  而李氏去世的时间,也就比刘氏早一年罢了。

  也就是说父皇的生母明明在世,就在宫里,他却从不知情。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父皇对李氏充满了愧疚,感谢邕王祖父告诉他实情,也一直在补偿李家。

  不仅封李氏的兄长为相公,还给李家封了爵位,并把女儿嫁进了李家。

  福宁公主嫁给李杰后,夫妻不睦,甚至其还动过福宁公主,即便如此,父皇都没有深究。

  由此可见父皇对李家的恩宠。

  李杰制作假币,赵兴自然是想按照律法处置。

  哪怕处死也无妨,反正现在又不限制寡妇再嫁,作为公主,哪怕是嫁过人,再嫁都很容易。

  可父皇肯定不会答应,父皇能够任由他折腾,却不会让他动李家。

  “走一步看一步吧。”赵兴摇了摇头。

  西夏派谴使臣去辽国,同时也派了使者来大宋。

  一般来说,谴使之前都会提前派人告知,可是这次情况紧急,西夏那边派人告知的同时,使臣都已经出发了。

  等赵兴收到消息的时候,西夏使臣已经距离汴京都没多远了。

  不仅西夏往大宋派了时辰,赵兴其实在辽国使臣离开后,就往西夏和河湟派了使臣。

  因此西夏谴使的目的,赵兴不用猜就知道。

  赵兴召集群臣商议一番,就等着西夏使臣的到来了。

  “皇后怎么不吃?是不合胃口么?”赵兴见张桂芬有些出神疑惑道。

  “没…没什么。”张桂芬摇了摇头。

  赵兴放下筷子,看着张桂芬道:“你这样像没事的样子么?你我夫妻,有什么不能说的?”

  张桂芬犹豫了一会说道:“陛下还记得那次马球场回来,遇到有人溺婴么?”

  “嗯?”

  赵兴闻言一怔,很快想到张桂芬说的是那次从吴大娘子马球场回来遇到溺子的事。

  “朕自然没忘,怎么了?”

  赵兴点了点头道:“皇后是怪朕继位后一直没有动作?”

  “不是。”

  张桂芬摇了摇头道:“那次过后,臣妾让人查过,除了溺死的,还有很多百姓养活不起,把子嗣丢弃的。臣妾就让人在城南买了一个宅子,专门收拢那些被丢弃的孩童。”

  “你怎么没跟朕说过?”

  赵兴没想到张桂芬这些年居然一直在收养孤儿。

  “臣妾不忍心,就当行善积德吧。”张桂芬微笑道。

  “你收养了多少人?”赵兴问道。

  “哥儿有三百三十一人,姐儿要少一些,有二百一十六人。年纪最大的也才五岁。”张桂芬说道。

  哥儿比姐儿多这么多,看着有些不可思议。

  毕竟古人都看重血脉传承。

  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哥儿被抛弃,是因为百姓养不起,抛弃是希望能被好心人收养。

  而姐儿即便养不起,也可以养个几年卖掉,还有一些人会将其溺死。

  但是哥儿年纪太小,根本没人要,因此才会出现收养的孤儿男女比例差距那么大的情况。

  “你跟朕说是没钱了?”赵兴问道。

  “嗯。”张桂芬点了点头,说道:“汴京附近抛弃孩童的情况还是很少的,只要有人送弃养的孩童来,臣妾都会让人支付一笔钱财。”

  养五百多个孩童,其实花不了多少钱。

  可安置照顾都需要花钱,送来孩童的人还要支付一笔,压力越来越大。

  张桂芬虽然是皇后,但也就吃穿不愁罢了,实际上能用的钱不多。

  她倒是有不少陪嫁,可这些钱都在宫里,进出很难带出去。

  养这些孩童的钱,都是她在闺阁时存下的钱,还有陪嫁那些庄子这些年的收入。

  随着消息传开,送来孩童的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很多父母不远数百里把孩童送过来,花费越来越大。

  张桂芬让人买的几个宅子,陆续都已经住满了。

  再想接收,就得买宅子。

  因为住的人太多,别人根本不愿意租,只能买。

  她就是想告诉赵兴,允许她让人把嫁妆带出宫,购买宅子,安置那些孤儿。

  “朕是皇帝,这些事本该朕做的,是朕这个皇帝不称职。”赵兴听完,抓着张桂芬的手说道。

  “陛下不是说,我们夫妻一体么?”张桂芬笑道。

  “哈哈,没错,咱们夫妻一体。”

  赵兴笑了笑,正色道:“你这样做没错,可是光靠你一个能救济多少?他们大了如何安排,你考虑过么?”

  “臣妾也想过,可是臣妾也不能不管,只能慢慢考虑了。”

  张桂芬出身高贵,不知道民间疾苦。

  上次要不是赵兴出面阻拦,她也不会知道民间居然还有这种事。

  她自然知道收养的这些孩子,现在还好,只要让他们吃饱就行了。

  可是她不能养这些孩子一辈子,将来大了的安置才是麻烦。

  她身为皇后总不能等他们大了,把他们卖去为奴为婢。

  “安置的问题朕回头想想办法,你说的朕准了,朕回头会交代刘三石的。”赵兴说道。

  “多谢陛下!”张桂芬微笑道。

  “应该朕谢你才是,你这是帮朕分忧。”

  “陛下,臣妾想去看看他们。”张桂芬说道。

  没有成为母亲前,她只是觉得那些孩子可怜,于心不忍才让人收养他们。

  可自己做了母亲后,她对于那些孩子就不仅仅是怜悯了。

  “朕陪你一起去。”赵兴说道。

  “陛下国事繁忙,臣妾自己去就行了。”张桂芬说道。

  “朕再忙,也不缺这点时间。朕陪你去看看,说说他们安置问题。”赵兴说道。

  “嗯。”

  张桂芬点了点头,问道:“陛下想怎么安置他们?”

  “现在还小,先请人教他们读书认字吧。有天赋的将来可以参加科举,要是没有天赋,等大些让人教他们些一技之长,让他们能够安身立命。”赵兴说道。

  其实赵兴是想等他们大些,把他们送去火器司,或者让人教他们习武也行。

  这些从小教导出来的,又没有家人,用起来也放心。

  可是这样安排,功利心太重了,张桂芬未必能接受了。

  赵兴看出来了,张桂芬现在是母爱泛滥了。

  按照张桂芬所说,她收养孤儿,已经有好多年了。

  正常来算,不可能只收养这么点。

  应该是怀上孩子后,才加大收养力度的。

  张桂芬不至于把那些收养的孩子视如己出,可在她心里,那些孩子跟她的孩子也差别不大。

  “还是陛下考虑的周全。”张桂芬笑道。

  晚上,张桂芬睡着后,赵兴还在考虑那些孤儿的事。

  朱元璋那么痛恨贪官,除了他看到元末贪官污吏横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父母就是被那些贪官污吏给逼死的。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对于民间百姓疾苦深有体会,因而在称帝之后,十分关心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

  建立了养济院,接纳那些老无所依,幼有所养的孤寡老人和孤儿。

  但是最早的孤儿院并不是在明朝建立的,而是在宋朝。

  最早的官办孤儿院,就是在宋朝时期建立的,只不过那是南宋时期。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朝时期共有慈幼局二百八十六所,收养孤儿十万余人。

  除此外,父皇其实也出过相应的政策,规定一家只要收养一个孤儿,就可以减少一个人的徭役,大力提倡对孤儿的收养。

  南宋时期,为了休养生息和繁育人口,朝廷颁布“胎养令”,规定禁止贫民抛弃孩子,养不起孩子政府给补助。孩子出生后,还可以领取“生育补贴”,帮助家庭减少养育孩子的压力。

  光靠张桂芬收养,能养多少人?

  父皇指定的政策,实行后效果微乎其微。

  养一个孩童和减免一个人的徭役根本不成正比。

  百姓养自己的孩子都压力很大了,哪里有能力收养孤儿。

  赵兴觉得南宋时期颁布的‘胎养令’就很不错,准备让人详细拟订后,颁布实施。

  杜绝是不可能了,减少婴儿被抛弃的情况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官办孤儿院还是要建的。

  不知道胡思乱想了多久,才睡了过去。

  次日,赵兴处理了一些重要的政务,把‘胎养令’和建立孤儿院的事情跟张庆之简单说了一遍,让他先拟订个大概章程,便和张桂芬一起出宫了。

  “登基一年多了,朕还是第一次出宫。”赵兴感叹道。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