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日理万机,自然没时间经常出宫。”张桂芬微笑道。
皇宫说大也大,但是说小也小。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坐拥天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并不觉得有什么。
可赵兴毕竟有着后世的记忆,对于他来说,皇宫更像是囚笼。
张桂芬并不能理解赵兴的那种心情。
因此赵兴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
半个时辰后,马车来到外城靠近城门不远的一个巷子口停了下来。
这里房价便宜,张桂芬安排收养孤儿的下人,就选择了这里。
小巷窄小,天子车驾自然进不去。
赵兴和张桂芬从马车上下来,看到四周戒严的禁军,微微摇头。
有时候不出宫也是对的,他出宫太过兴师动众了。
此时附近的街道都被戒严了,那些在家中的百姓,也被限制不得外出。
赵兴虽然不想这么做,但是他是皇帝,如此做也是为了他的安全。
即便他不想,百官也不会答应。
“老奴恭迎陛下,皇后娘娘!”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等在巷口,见赵兴和张桂芬下车,在禁军的跟随下,迎了上来。
此人正是张桂芬身边的老妈子,向妈妈的丈夫。
向妈妈夫妇几代都是英国公府的下人,收养那些孤儿的事,就被张桂芬交给了他。
“免礼!”
赵兴摆了摆手,道:“带朕去看看那些孩童吧。”
“是,陛下皇后娘娘里面请。”
向妈妈的丈夫应了一声,躬着身在前面领路。
“巷子内的几个宅子都被买了下来,收养的孩童年纪都不大,若是失了礼数,还请陛下见谅。”
“朕岂和一些孩童计较。”赵兴闻言摆了摆手。
向妈妈丈夫微笑着,领着两人来到一个院子。
“拜见陛下,拜见皇后娘娘!”
院内,十几个中年妇女,和三十多个孩童排着整齐的队列。
这些孩童大的才五六岁的样子,小的也就两三岁。
因为边上有不少禁军战立,孩童们眼中都有些害怕。
“免礼!”
赵兴摆了摆手,打量着那些孩童,气色都还不错,虽然都毕竟瘦,却不是那种面黄肌瘦。
身上衣服也算干净整洁。
外在的可以作假,可昨天才通知的,气色方面肯定做不了假。
可见这些下人照料孩童,还算用心。
孩童们年纪小,加上有些紧张,赵兴也没跟他们说什么大道理,简单看了看,就进屋子看了看。
屋内都被改成了大通铺,虽然老旧,收拾的倒也干净。
连着逛了几个院落,赵兴很是满意。
不过他也明白为何张桂芬陪嫁的那些庄子铺子的产出,都不够养活这些孩童了。
那些四五岁的还好,都算懂事了,只需有人看护就行,自己能够自理。
可其中还有近办的还是婴儿,只有半岁到一岁多不等。
这些可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大量的人照顾。
五百多个孩童,光是照顾的人就有一百多人。
虽然都是英国公府的下人,可吃喝月钱都要张桂芬提供。
赵兴这次出宫,让人准备了一些吃食和布料。
那些大些的孩童虽然懂事,可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皇帝皇后意味着什么。
只是照顾他们的人说要恭敬,加上有许多禁军在,面对赵兴的时候很是拘谨。
不过当赵兴让人给他们分派点心的时候,他们看向赵兴的目光少了几分惧怕。
张桂芳没有嫁给赵兴的时候,来过几次,距离现在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这么久过去,收养的孩童不仅多了好几倍,她也不不认识了。
看到这么多孩童,想到他们没有父母,张桂芬心里很是难受,亲自帮着分发点心。
赵兴见状,也跟着帮忙,虽然这些孩童没有任何威胁,张丰还是紧紧的跟在赵兴身边。
“不用这么紧张,都是一些几岁的孩童,难不成还能刺杀朕不成?”
张丰身穿盔甲,腰间挎着剑,孩童看到都有些惧怕。
赵兴见状,让张丰不要跟的太近。
张丰无奈,只能落后几步。
“来,这是你的。”
赵兴拿起一块点心,面带微笑的递给了一个看着三四岁的小女孩。
每天在宫里面对那些繁杂的朝政,此时面对这么多孩童,赵兴感觉自己心灵都得到了洗涤。
小女孩接过点心,拿着点心伸向赵兴。
“皇帝哥哥,你吃一口。”
赵兴被小女孩的称呼弄得一愣,笑着伸手摸了摸她的头,道:“为什么叫我皇帝哥哥?”
“吴妈妈说你是皇帝,我就叫你皇帝哥哥啊。”小姑娘眨了眨眼睛说道。
赵兴闻言笑了,或许在小丫头心里,皇帝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称呼罢了。
“陛下,小丫她不懂事,您别…”
一旁的中年丫鬟,连忙上前,神色有些慌张。
“无妨。”
赵兴摆了摆断了她的话,看向小女孩道:“你叫小丫对么?”
“嗯。”小姑娘点了点头。
“我要是吃了,你就少了,真的让我吃?”赵兴微笑道。
小女孩闻言毫不犹豫的再次把点心递了过来。
“皇帝哥哥你吃。”
“陛下…”
后面的张丰见状,连忙上前想要阻止。
因为小丫头的手背上不知道哪里沾了一些灰,看着并不干净。
“退下!”
赵兴回头,有些不悦道。
“是。”
张丰见赵兴有些发怒,犹豫了一下,退了回去。
赵兴转过头来,看到小丫神色有些畏惧,知道是刚刚呵斥张丰的时候吓到她了,脸上再次堆起了微笑。
“怎么,小丫舍不得给我吃了?”
“皇帝哥哥吃。”
小丫闻言再次把点心递了过来。
赵兴也没客气,张口咬了一口。
宫里的点心都是那种精致却很小的形状,赵兴特意让御膳房做的大一些。
虽然如此,可为了能够保持形状,不碎开,也大不到哪去,还没有小丫的手大。
赵兴一口就咬掉了一半,小丫并没有任何不舍,反而笑的很开心。
“唔…好吃,你也吃。”赵兴含糊不清道。
“嗯。”
小丫咬了一口,高兴的眼睛都咪了起来。
这是她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再给你一块。”
赵兴咽下点心,拿了一块点心递给了小丫。
“不要。”小丫摇了摇头。
“嗯?”
赵兴一愣,问道:“是不好吃么?”
“好吃,这是小丫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那为什么不要?”
小丫说道:“吴妈妈说了,每个人都一样多,不能多要。”
赵兴闻言沉默了,小丫头明明才两三岁,却懂事的让人心疼。
“没事,这块是哥哥的,你请哥哥吃,哥哥也请你吃。”
小丫闻言看向了吴妈妈,见她点头,才接了过去,说道:“谢谢皇帝哥哥。”
“陛下怎么了?”
傍晚时分,赵兴和张桂芬才启程回宫。
上了马车后,张桂芬见赵兴在发呆,关心道。
“没什么。”
赵兴摇了摇头道:“朕在想,礼法中,子女有任何不孝,不仅要被人唾弃,甚至还会被处罚。可父母抛弃孩子,却不用受任何处罚,也不会被道德谴责,你说这公平么?”
封建社会中,子女别说不赡养父母了,就是顶撞父母,都算是不孝。
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去报官。
可父母却能光明正大的抛弃孩子。
“是很不公平,可是规矩就是这样,陛下又能如何?”
张桂芬安慰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未必对。可臣妾相信,大多数人,若不是逼不得已,肯定舍不得舍弃自己的孩子的。”
“是啊,不怪他们父母,是这个世道。”赵兴叹息道。
“臣妾没有指责陛下的意思,这天下…”
“好了!”
赵兴拉着张桂芬的手,打断了她的话,微笑道:“《礼记·礼运》中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天下大同太过美好了,并不显示。不过让老有所终,幼有所养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律法只有不孝有罚,显然不够的,朕准备制定律法,惩处那些抛弃孩童的。”
“可皇后说的也对,若非逼不得已,怎么会有那么多抛弃子女的。还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行。”
除了一些听信谣言,说什么头胎生女儿,要溺死才能生儿子,否则就会一直生女儿,把女儿给溺死的。
大多数人丢弃子女还是因为养不活。
养大子女代价不大,哪怕再狠心的父母,也不至于抛弃孩子。
赵兴之前让盛维联系那些到大宋进行贸易的异国商人,让那些商人带一些大宋没有的种子来。
那些商人为了巴结赵兴,倒是送了很多。
可惜赵兴让人试种,不是种不活,就是种活了,却不是粮食种子。
虽然丰富了大宋的植物种类,还有一些是大宋没有的蔬菜。
可并不能增加粮食产量,意义不大。
赵兴甚至想着要不要派人出海,前去搜寻玉米土豆的种子回来。
即便这些种子,如今的产量没有后世高,可再差也比大宋现在的稻子麦子这些高吧?
让天下百姓,有充足的田地能够养家糊口,这并不显示。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百姓能够分得大量田地,并不是因为地主乡绅死的太多了,而是普通百姓死的多。
赵兴前世看过一个帖子,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
因为古代灾荒,天下大乱,死的都是穷人。
等天下安定后,人口锐减,原本占着大量土地的地主乡绅也逃走了,大量田地荒芜,朝廷自然有土地分配给百姓。
可以说,历史上那些大一统的朝代灭亡,其实就是一次再分配。
可如今大宋是中期,人口大量增长,即便清查出来的那些田地,分配给百姓,也只是杯水车薪。
除非赵兴把天下地主乡绅都给杀了。
但这样显然不现实,地主乡绅也非都是坏人。
富者更富,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哪怕地主乡绅不利用一些手段兼并土地,因为粮食产量低,百姓没有抵抗灾难的风险,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都是不可逆的。
想要改变这一点,增加粮食产量,发展工业,让一部分人口不依赖土地也能生活,才是长久之道。
古代重农抑商,不就是因为粮食产量少,需要保障粮食充足,必须要抑商么。
大宋商业繁荣,也是因为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往南方迁移,南方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加上占城稻产量高于汉人原本种植的水稻。
粮食产量足够,才能发展工业。
回到皇宫,张桂芬回了后宫,赵兴则去了龙图阁。
“陛下,这是臣和一众大学士,根据陛下的意思,初步拟订的章程,请陛下过目!”
赵兴刚到龙图阁不久,张庆之就到了。
赵兴接过张庆之拟订的章程,简单的看了一下,说道:“这件事暂时先搁置吧,之前是朕没有想清楚。”
张庆之拟订的章程,完全是按照赵兴的指示拟订的。
百姓不得抛弃子女,一旦被发现,不仅要罚钱,还要被杖责。
子女多者,可以减免赋税徭役等等。
赵兴已经想明白了,此时推行这些用处不大,还是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后再推行处罚,双管齐下才有用。
打发走张庆之,赵兴便忙着处理扎子了。
今天耽误了一天,晚上只能加班了。
“外臣拜见大宋皇帝陛下!”
梁乙埋和几个西夏官员走进大殿,躬身行礼道。
“免礼!”赵兴摆了摆手,微笑道:“不知夏皇谴使来,所谓何事?”
“事情重大,外臣不便口述。这有一封吾皇的亲笔书信,请大宋皇帝陛下过目!”梁乙埋双手捧着书信道。
三水上前接过书信,送到了赵兴手里。
赵兴展开书信看了起来。
好一会,赵兴收起书信,微笑道:“夏皇所言之事,朕需要好生考虑考虑。”
“吾皇说,此事不可拖延太久,望大宋皇帝陛下,尽快给外臣一个答复。”梁乙埋说道。
“朕知道了,你们先回去休息吧。鸿胪寺卿,替朕好好招待他们。”赵兴淡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