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百八十九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军中士卒,大多数当兵都不是本意。

  除了少数是犯罪被充军的,大多数都是流民,被强行充入军中的。

  这些士卒家中无田无地,只能靠着军饷养活一家人。

  赵兴没有继位前,军中拖欠军饷不说,还只发半饷,连养活家人都困难,因此经常出现逃兵。

  如今赵兴要裁掉军中老幼,还给田地安置,谁还愿意当兵?

  “这点不用担心,安置那些裁掉士卒的田地,只有耕种权,依旧属于朝廷,且需要和普通百姓一样交赋税。而士卒若是立功,会赏赐田地,还可以免税!如此就不用担心士卒想要卸甲归田。”赵兴说道。

  这些问题他早就考虑过了,士卒不愿意当兵,军中逃兵成风,本质上还是朝廷的问题。

  军饷养活一家人还是够用的,朝廷拖欠军饷,还只发半饷,士卒自然不乐意了。

  他继位后,一直没有拖欠军饷,足额发放,立功还直接赏赐田地,士卒怎么会不干。

  农耕社会,百姓十分渴望拥有田地。

  有了田地,才能传给子孙,让子孙有安身立命之资。

  很多百姓甚至病死饿死,都不愿意卖土地。

  裁军虽然有安置的土地,可终究没有所有权。

  “陛下,这么做军中兵力锐减,如今随时可能爆发战争,不如等事情平息后,再裁军?”曾公亮说道。

  “正是因为如此,才更要这么做。士卒减少,那就抽调地方厢军补充。这次朕准备调集一部分禁军和一部分地方厢军前往北方!”赵兴说道。

  “地方厢军战力终究不如禁军,陛下是否再…”

  赵兴摆断了曾公亮的话,说道:“朕却觉得地方厢军不比禁军差,去年江州平叛,调去的那些地方厢军,表现就很不错。曾爱卿和兵部三衙尽快商量商量,拿出个章程来。”

  地方厢军战力、装备都比不上禁军,可有一点是禁军比不上的,那就是将领。

  禁军之中的将领,大多都是靠着荫封的勋爵将门子弟。

  这些人虽然出身名门,可真正有能力的没有几个。

  地方厢军的将领,基本都已经升迁无望了,有了立功的机会,这些人可比禁军那些只知道混日子的将领强多了。

  “是。”曾公亮见赵兴坚持,也没有再劝。

  军中老幼过多,不仅影响战力,还需要朝廷养着,确实是一大问题。

  裁军他也是认可的,只是有着各种顾虑,既然赵兴考虑清楚了,也有着应对办法,他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

  “对了,武举不是结束了么,把他们安排进军中,这次也随军出征。”赵兴淡淡道。

  武举前两天就结束了,赵兴为了体现对武举的重视,准备过几日设宴款待他们一下,再让他们进入讲武堂学习。

  如今看来也没必要了,直接把这些人丢到军中。

  不管最后打不打的起来,总归是个历练。

  “是。”曾公亮应道。

  大宋整军备战的时候,辽国那边,耶律乙辛也正式登基了。

  这段时间,耶律乙辛一直在清理那些忠于皇室的官员。

  当然了,他清理的只是那些明面上的,一些他不信任的,只能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来处理。

  要是他真的大肆清理,闹的人心惶惶,也不利于辽国安定。

  不管怎么样,经过一番清理后,明面上他已经彻底掌控住了局势,登基时也没发生任何意外。

  封赏群臣,大宴三天,耶律乙辛忙着收拾烂摊子的时候,西夏的使臣来了。

  得知西夏邀他一起对付大宋,耶律乙辛心里冷笑不已。

  虽然不清楚西夏打的什么算盘,可他知道西夏绝对没有那么好心。

  不过这对他来说,也算是好事,热情的款待了西夏使臣后,命人把这个消息给散播了出去。

  大宋在辽国肯定有探子,散布消息让大宋知道,也算是给大宋施压了。

  虽然辽国表面上还算平静,可草原那边却不安稳。

  他灭掉耶律重元后,派人前去见草原各个部落的首领,邀请他们前来参加登基大典。

  那些契丹部落的首领都来了,但是那些不是契丹族的部落首领并没有来,以各种理由推脱了。

  耶律乙辛清楚,这些部落担心他秋后算账。

  可这些部落始终是个不安定因素,在没有解决前,始终是个隐患。

  而且辽国内部,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存着异心。

  没有彻底消除各种隐患前,他并不想和大宋开战。

  可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宋愿意交人。

  辽国发生的事情赵兴并不知道,这段时间有些冷落后宫妃嫔,他正忙着雨露均沾呢。

  曾公亮那边效率非常快,用了几天时间,便把裁军和补充兵员的章程给定下了,送来给赵兴过目。

  赵兴看完后,很是满意,让曾公亮在早朝之上提出。

  原本以为多少会有些阻力,却没有想到,阻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武将对于这个决定,自然不愿意答应。

  他们不比文官,有地方官员孝敬。

  武将想捞钱,只能靠着吃空饷和贩卖军中器械粮草克扣士卒军饷等手段。

  大宋多年不打仗,武将想做手脚本身就不方便。

  一旦裁军,就需要重新核对人数,吃空饷的事情就瞒不住了。

  可是武将在朝中相对弱势,文官见赵兴对军队动刀,非常支持,武将的反对就显的无足轻重了。

  虽说大宋重文轻武,可这指的是上层,文官并不能直接掌管军队,吃空饷那些,他们也得不到好处,乐的看武将吃瘪。

  武将们吃了亏,自然不甘心,可也无可奈何。

  大宋重文轻武,本身就是为了防备武将,那些武勋将门相互之间,来往也不敢过密。

  此时被文官针对,他们却一盘散沙,想要联合反击,都不敢。

  生怕被文官诬陷想要谋反。

  即便他们想要给文官添堵都没办法,因为御史台和谏院这两个言官机构,都是文官。

  甚至就连枢密院和兵部的主官都是文官担任的,他们能怎么办?

  这些武将心里郁闷,只能在别的地方给文官们添堵了。

  但凡朝堂之上,有文官遭遇弹劾,这些武将非常有默契的都要踩一脚。

  原本只是一些小事,被他们这么一弄,都成了大事。

  赵兴心里暗笑,借机处理掉一些官员。

  他这么做,未必没有激发文武对立的意思。

  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那些武勋将门轻易不敢得罪文官,在朝堂之上几乎成了文官的应声虫。

  赵兴就是让他们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些文官还是看不起他们,该打压的时候一样会踩他们一脚。

  “陛下何事这么高兴?”

  小沈氏坐在赵兴怀中,喂了他一颗葡萄,好奇道。

  “阳光明媚,美人在怀,朕岂能不高兴。”

  赵兴在她脸上亲了一口,也没忘记另一边的如兰,转头亲了一口。

  “陛下要是如此想,也不会这么久都不来看臣妾了。”如兰嘟着嘴,语气带着几分怨念。

  明兰生了,余嫣然也怀了身孕,就她还没有动静。

  前段时间,赵兴一直宠幸萧太后,好不容易萧太后出宫,赵兴有时间来后宫了,先去的都是那些有子嗣或者有身孕的妃嫔宫里。

  今天总算想到她了,召她来御花园伴驾,没想到还有个小沈氏。

  “朕哪里会忘了爱妃。”

  赵兴好笑的捏了捏如兰的脸,笑道:“今天朕只陪两位爱妃,哪都不去。”

  如兰虽然吃醋,语气带着些怨念,可她心思简单,并没有阴阳怪气的,赵兴自然不反感。

  “陛下,臣妾听说要打仗了?”

  小沈氏话一出口,担心赵兴多想,连忙道:“臣妾只是担心兄长,这才询问。”

  “打不打的起来还不一定呢,你兄长既然是武将,肯定是要上战场的。”赵兴淡淡道。

  “臣妾明白,就是有些担心。”小沈氏有些失落道。

  “朕听闻,最近经常有人入宫来看你?”赵兴问道。

  小沈氏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道:“那是臣妾嫂嫂的妹妹,和臣妾关系不错,这次到汴京来玩,不日就要回禹州,这才经常入宫陪臣妾说说话。”

  “你要是无聊,多和其她妃嫔走动走动,你嫂嫂那个妹妹,毕竟还未出阁,经常入宫也不合适。”赵兴淡淡道。

  最近小邹氏来了汴京,三天两头入宫来找小沈氏,一来就是半天。

  要说是因为两人关系好,赵兴根本不信。

  而且小邹氏在宫里的时候,小沈氏还让人来请过他一次。

  打的什么主意,赵兴又岂能猜不到。

  只是赵兴对于那种女人,完全没有兴趣。

  “臣妾知道了。”

  小沈氏连忙点头,不敢去看赵兴。

  小邹氏确实想入宫,还说什么不仅能陪她说说话,还能和她一起伺候赵兴。

  她一听就心动了,毕竟在宫里太无聊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而且她入宫也有段时间了,也知道赵兴很喜欢召几个妃嫔一起侍寝。

  让她和别人一起侍奉赵兴,她总觉得有些难为情。

  可惜小邹氏入宫几次,赵兴都没去她那边,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请赵兴过去,赵兴还没去。

  敲打了一下,赵兴也没再说什么,让人准备钓具,领着两女钓鱼去了。

  玩到傍晚,带着两女直接去了如兰的院子。

  次日早上,赵兴醒来,本不想吵醒两女,只是两女不仅紧紧搂着他,腿还搭在他腿上,只能把两女吵醒了。

  两女昨晚虽然有着一起扛火枪的友谊,可醒来后,还是有些尴尬。

  赵兴在两女伺候下穿好衣服离去,留下了神色尴尬的两女。

  “盛姐姐,我先回去了。”小沈氏说道。

  “陛下锻炼完会在这边用饭,等用了饭再走吧。”如兰说道。

  她留小沈氏,一方面是担心赵兴多想,一方面也是寻找战友。

  明兰那边孩子还小,经常闹夜,而余嫣然有了身孕,淑兰前些日子也查出又怀上了。

  赵兴喜欢,她一个人也吃不消,和小沈氏已经一起伺候过了,总比和其她人一起强。

  因此她想和小沈氏搞好关系,这样也能多被宠幸几次。

  “哦。”小沈氏闻言尴尬的点了点头。

  等赵兴锻炼完回来,就看到如兰和小沈氏正有说有笑,完全没有了之前的尴尬。

  赵兴只是感叹女人之间交友确实快,也没有多想。

  两人关系好,伺候他的时候才能放的开。

  后宫妃嫔,不同的妃嫔搭配,也有不同的滋味。

  吃了早饭,赵兴在两女的相送下离开了。

  来到龙图阁,内侍禀报说殷汉章求见,等待了好一会了。

  赵兴来到书桌后落座,让人把殷汉章传了进来。

  “臣拜见陛下!”殷汉章行礼道。

  “说,什么事?”赵兴摆手道。

  “禀陛下,禁军裁军后,有一些都指挥使报上去的人数,和军中实际人数不符。”殷汉章说着,从衣袖中掏出一道扎子。

  三水上前接过,送到了赵兴手里。

  “哼,真是不见棺材心不死!”赵兴看完冷声道。

  据他了解,军中实际数量和在册的数量,差距大概在两三成左右。

  禁军在册人数,不算殿前司的禁军,还有七十六万。

  但是真是人数,只有五十八万多。

  少了的近十八万人,就是空饷了。

  自古以来,吃空饷的情况在军中很常见,大宋现在还算不上严重。

  像明末的时候,十万人的军队,实际上可能只有两三万,简直触目惊心。

  像大宋军中,年纪大的士卒,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空饷。

  大宋多年没有战争,战死的少,但平常逃兵却不少。

  那些将领却不上报,这些士卒的军饷和平常的粮食,就落入了将领的手里。

  一些士卒逃走一二十年了,依旧在册,朝廷还在发军饷。

  从名册来看,这些人就属于老的那部分了。

  裁掉军中老幼,是根据名册登记的年龄来的。

  这次裁军,必然要裁掉许多空饷名额。

  要单单如此还不算什么,无非就是少吃一点空饷罢了,虽然肉疼,还不至于要命。

  但这其中有个问题,裁掉的那部分年老的士卒,朝廷是需要安置的。

  这些人早就是逃兵了,人都不知道哪去了,有一些甚至已经死了。

  人都没有,拿什么给朝廷安置?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