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赵倜笑了笑,他之前问过州中官员,黄裳只有一子,名为黄寞,哪里又有个叫不败的儿子?黄裳科举正途,状元出身,也不会给儿子起不败这种江湖名称。
赵倜冲小童招了招手:“过来。”
小童瞅瞅四周,表情犹豫不决。
赵倜道:“不用怕,你父亲没有在家,这边没人管你。”
小童挠头道:“我是怕人告密,少不得挨打。”
赵倜笑道:“哪有什么人告密,你看我像是告密之人吗?”
小童望着赵倜,道:“那可不好说,父亲常说人不可能貌相。”
赵倜道:“这句话用在这里不合适,你几岁了?”
小童道:“我今年九岁。”他说着终于还是忍受不住,骑上了墙头,然后翻身一纵,灵巧落在地上。
赵倜见他熟练:“不是第一次来这边吧。”
小童满脸警惕:“你怎么知道?”
赵倜笑道:“来喝茶水。”
小童走至石桌旁边,阿朱给他倒了杯茶,他一只手端起来喝,另一只手不放那剑状木条。
赵倜道:“你父亲日常忙完公务,都在家里干些什么?”
小童想了想:“看书、作诗……揍我!”
赵倜纳闷道:“他是读书人,揍你干什么?”
小童低头:“我不好好读书,喜欢舞棍弄棒,还经常调皮捣蛋。”
赵倜笑道:“你年纪不大,倒是知道自己的毛病。”
小童又喝了一口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赵倜摇头:“词又用错地方了,你父亲这两日应该快回来了,你功课都做完了吗?”
小童闻言表情顿时一滞,随后叫声不好,起身便往墙边跑。
阿朱喊道:“不败,去哪里?”
小童道:“功课一点没做,回来恐被打死,得赶快去把千字文写完……”说着,小小身形一纵,勾到墙上,便翻回那边院中。
赵倜收回目光,看着阿朱倒茶,微微沉吟道:“江南事情将了,大理那边我已去信,不日镇南王府来人会将段誉带走去,你若想去大理,我给大理国主段正明写一封信,叫他封你为公主,段正淳刀白凤也言语不出什么。
阿朱闻言身子一颤,却不说话。
曼陀山庄往杭州的路上,赵倜便对阿朱说了其身世由来,并道其有一块长命锁,刻有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几字,再说肩头也纹了个小小段字,阿朱听后呆了许久,心中不由不信。
赵倜见她不语,又道:“参合庄是不可能再回去,至于你母亲那里……不去也罢。”
阿朱抬头,忽地露出俏皮神情:“奴婢哪里也不去。”
赵倜看她几息,点了点头:“那回苏州就不叫你见大理来人了。”
阿朱道:“奴婢不知道什么大理,不想见那边来人,也不想踏去那边一步。”
赵倜道:“既然如此,便随本王去东京好了。”
阿朱低头:“奴婢想逛逛大相国寺。”
赵倜笑了笑:“茶凉了,再煮一壶新的过来。”
三日之后,赵倜练了一夜内功,睡至日上三竿方才起身,就听州衙大堂方向传来一阵争吵之声。
他收拾完毕后,那争吵之声还在,且越来越大。
走去堂中一看,却是杨戬正和一个身穿官袍,容貌清矍,留一抹薄须的男子在争论不停。
两人看他进来急忙行礼,清矍男子道:“下官黄裳,见过燕王千岁。”
赵倜上下打量黄裳,神宗元丰八年举进士第一,擅诗词,笃信道家,号演山先生。
十八年后,主持编撰大宋第三部道藏,万寿道藏,又名道经。
黄裳见赵倜目光有异,思忖道:“燕王千岁,适才杨都知与下官说战功之事,下官言讲不要战功,百姓安乐便好,杨都知说下官讥讽于他,下官不解,方才辩争起来。”
“你,好你个黄冕仲,还说自己不是恶人,此刻不就是恶人先告状吗!”杨戬闻言气道。
黄裳摇头:“治下出现贼寇,是下官治理不利,剿灭乃是本分,本就无功可言,要来何益?都给杨都知便是。”
杨戬指着黄裳道:“殿下看看,这是何等虎狼之词,说都给卑奴,卑奴揽那些战功就是陛下看了也不会相信,还说不恶,分明是诡谲心思,给卑奴使绊子呢。”
赵倜道:“不用争吵,如实上奏即可,功劳多少计算便知。”
黄裳道:“下官尊命。”
杨戬道:“卑奴听从殿下定夺。”
赵倜点头,坐去大案后面:“且说说战事吧,本王也好拟了奏折上报官家。”
一个多时辰后,赵倜听完战事过程,这次黄裳几乎将福建路四千五百军兵全部凑全,就算有老病的也想办法替补上去,然后使计分化明教教徒,把太叔定乾被杀的消息大肆宣扬,那些教徒听完人心惶惶,动摇崩溃。
随后开始围剿,福建路各处库房,几十年都没用过的弓弩,全部配发下去,一路往海边兜撵,过程之中再有不少直接投降,至到海滨时,只剩下不足二百人了。
明教左使则是被他使计派人假冒海客,骗上海船,然后射杀。
赵倜看黄裳道:“此事办得不错,利索不拖泥带水,奏折本王会如实书写,必然不能泯灭半分功绩。”
黄裳道:“下官虽不敢领功,但一切听从王驾做主。”
赵倜又瞅向杨戬:“杨都知的功劳也不可少,本王都会如实上报。”
杨戬道:“卑奴谢过殿下。”
随后叫两人离开,晚间黄裳安排宴席,吃完后赵倜将他唤去了后堂。
“冕仲不习武吗?”
黄裳摇头:“下官倒是好老庄之学,习武……并未想过。”
赵倜点头:“这次事了,估计陛下会调你进京当差,正好与冕仲聊聊道学。”
黄裳意外道:“殿下也喜此门?”
赵倜笑道:“京中这时风靡,但大多沽名钓誉之辈,冕仲去了正好杀杀威风。”
黄裳道:“下官惭愧,不敢在殿下面前卖弄,下官从未拜师,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赵倜微微一笑:“拜不拜师又能如何,悟性高超便已足够。”
翌日,赵倜将奏折交给杨戬,让其先行一步回京报捷。
再隔一天,赵倜点上兵马,北上往向江宁,这时事了,他想去江宁城外南唐山海观旧址看看。
进了江宁,盘桓一日,出城直奔山海观旧址所在。
这时天阴,似有雨来,凉风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