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166章 王槐的三维,桓盛的暴力镇压。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王槐的三维数值是那种比较偏科的。

  除了政治能力82点,远超其他能力以外,唯一比较高的只剩下了野心。

  他的野心是75点,所以在大周王朝颓势不堪的时候,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叛乱的行为。

  但野心这个数值,楚世昭是看出来的,完全要看君主的能力强不强。

  足够强的话,再高的野心也没有这个空间。

  而王槐这个政治能力之中,其实也很特殊。

  因为大帝成长计划中,政治能力也有区分,有的人是治理内政的能力,偏向于务实,而有些人的政治能力,在于人际处理关系。

  甚至能说是站队能力。

  所以王槐的综合能力,算不得有多么的出色。

  楚世昭在臣属界面,找到了王槐作为臣卡的单独词条——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你对于局势的判断较为清晰,能够精准地洞察到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从而让自己在恶劣的处境中找到得心应手的解决方案。(智力3、政治6、道德3)。

  拥有该词条的臣卡,立场并不坚定,持有该臣卡的君主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动摇。

  果然靠不住。

  不过楚世昭本来就没有想着将王槐放在什么很高的优先级,能起到作用就好,起不到作用,随时也能放掉。

  这种大臣,就是往死里压榨,君臣之谊可以有,但不能完全偏信。

  楚世昭没有多想。

  这一次南征,父皇肯定是要用得着他的。

  不是权力不权力,不是忌惮不忌惮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大周王朝,切实能解决问题的人,已经不存在了。

  永晋帝这个时候,真想要保住大周王朝的江山社稷,就必须相信楚世昭。

  他别无选择。

  大周王朝也没有第二个更好的选择。

  次日天亮,永晋帝并没有因为群臣的弹劾和劝诫,就让楚世昭留在长安,而是命楚世昭立刻调兵前往南方平乱。

  楚世昭继续照旧沿用了北府新军为首的亲军全程跟随自己,而其他军团的人,楚世昭打了一声招呼,确保总指挥能在自己手上,就准备动身。

  大周王朝名义上还是大一统王朝,有永晋帝的旨意,其他人不会明着面和楚世昭过不去。

  而且军队里面,当兵的大多数还是农民,只不过将官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

  楚世昭在军中的民心到了一定程度后,这些将官的命令有时候不一定能对他们起到多大的效果。

  其实还是渠道问题。

  底下的将士能接触到的一般都是这些将官,要是楚世昭能直接接触这些将士的话,他说的话比这些将官管用,很多事情就好处理多了。

  这一次平定叛乱,其实难点从来都不是平叛,而是收复民心。

  平叛是很容易的,带兵镇压,谁做不到。

  问题在于,怎么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你得找到这些人起事叛乱的原因,否则的话,这一次平定了叛乱,下一次还会有新的叛乱。

  答案很简单。

  为什么会起义。

  因为活不下去,因为没地种。

  地在哪里?

  在富人手里,在官员手里,在地主手上。

  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一个可以生活得很好,一个生活不下去,这才是冲突,这才是矛盾。

  但是楚世昭想让富人出血,让官员出血,让地主出血。

  可能吗?

  不可能。

  把封建王朝的国家当成一家大的公司。

  中高层的领导人,愿意通过降薪的方式,盘活整个公司,让更多的工人活下去吗?

  不现实。

  你月薪十万的时候,再让你过月薪两万的生活,你是过不下去的。

  那么还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让企业老总出血,让大周王朝的天子出血。

  可问题是,封建王朝又不完全像一家公司。

  你也得有钱输血啊!

  大周王朝显然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给基层的百姓出血了,否则这几次模拟推演,楚世昭也不会走到先开大族刀的地步。

  你想彻底解决百姓起义的事情,就得做好利益平衡,但这样的事情是非常难做的。

  百姓好镇压,中间的官员,士大夫,统治阶层的反叛,你好镇压吗?

  你只能联合百姓去压制中间的统治阶层。

  可是人家也能联合百姓啊!

  无非是给钱给地。

  楚世昭平定起义之事,从官家的角度,首先就是要尽可能地去镇压这些起义军。

  想办法把这批人抓起来。

  避避风头。

  不能起手就招抚这些义军。

  不然就会形成路径依赖,这些义军觉得这一次我被诏安了,拿到了好处,下一次我再起义,可以再拿一次好处。

  这就跟侯君集一样,他以为他帮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从龙之功拿到了天大的好处。

  帮自己女婿李承乾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还能成功。

  先把祸乱的表象解决了,再去考虑根源。

  放任这些义军做大,带来的问题只会更多。

  而这些人都是劳动力,要是能收为己用,带来的实际收益更大。

  讲个冷笑话,大清雇佣农民干活是不给钱的,还要因为他们办事不利毒打一顿,但是八国联军雇佣农民,是会给报酬的,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百姓给八国联军当带路党。

  大周王朝现在缺少的就是这股公信力。

  老百姓们觉得你官府说话不算话,每次都说要做什么,可真到了要做事情的时候,却又什么都做不了,还要欺负他们,这都是被逼急了所致的。

  楚世昭估算了一下时间,顺着水路到江南,最快时间半个月就能到了地方。

  桓盛早他半个月就出发了,应该正正好好碰上这股义军,以桓盛的能力,镇压起事是不难的。

  但桓盛这人对百姓的态度并不温和,他自己就是豪强大族出身的代表。

  旧时代的官僚,又怎么可能和真正的基层共情。

  不过,有桓盛这样的强硬派顶在前头,等楚世昭到了,很多谈不拢的事情,他就能谈拢了。

  此时的桓盛。

  确确实实已经在应天府就职东南总督。

  在大周王朝,节度使这个位置是有实权的,总督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名义上的地方最高长官,得看朝廷给不给兵权。

  不给兵权的话,在地方上,也就是名义上的地位和职务要比地方官员高一头,说话未必顶事。

  而桓盛被永晋帝派遣到东南这块地方的时候,永晋帝是给他任意调遣东南兵权的权限。

  只不过,话是那么说的,那也得看地方配合不配合。

  有本事的人,没有兵权,也能让地方官员头上找补,驱使他们办事。

  没本事的人,纵使有兵权,底下的人也能阳奉阴违,不听使唤。

  桓盛深知他在东南方向的重要性,所以到了应天府,就积极和这边的官员接洽。

  强龙不压地头蛇。

  桓盛到了应天府,没有去触碰地方官员的利益,他过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阐明态度,他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他要这么说,应天府的官员当然积极配合,只要不是来查办他们,刁难他们的,什么都能商量。

  这一趟,白袖军的起事,直接是将南方这一片区域的官员吓了一个半死。

  叛军在他们管辖的地方出现,这是要定罪的。

  无论平定没平定,事后肯定是有人要为这桩事情买单,而桓盛很清楚,这个时候,就是他获得权力的最好时机。

  他直接出来顶缸了。

  出事,他桓盛扛,但是你们这些地方官员要积极配合他,桓盛要兵要粮要权。

  大周王朝的吏治腐败,有人主动顶缸,这些人自然乐于看到,权力的给出是暂时的,他们肯定不信出了这档子事情后,桓盛还能全身而退。

  指不定就会被调遣回京,有这么一个领导愿意出来接过责任,他们立刻响应。

  到时候,你桓盛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接多大的责任,别看他们配合很热忱,等到出了问题,大伙联名弹劾,所有的问题那就都在桓盛的头上。

  奈何,桓盛是出了名的疯。

  这人要的就是高收益高风险,他不这么做,能那么快收拢权力在自己手上吗?

  而且,现在所有地方官员都那么配合他,无非是事关头顶上的乌纱帽。

  桓盛把这些人的利益都捆绑在了一起,自然不怕有人出工不出力。

  白袖军的起义,最开始的确呈现出势如破竹的趋势,连日攻克九城,形成了很大的声势。

  可是在桓盛组织起官军,将这些叛乱的地方包围起来后,有装备精良的官军控制区域,白袖军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桓盛偏偏还不主动攻城。

  他断粮。

  打仗消耗的是粮食,起义军起事,大多仓促,没有什么存粮的准备,这些人一般就像是绿林劫匪一样,打到哪算到哪。

  这一座城打下来,就把这座城里的粮仓尽情享用,而且这些叛军的将领素质良莠不齐,未必能控制得住这些叛军在粮食上的消耗。

  很多人饿疯了,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粮食,难免是要狼吞虎咽,顿顿吃饱喝足。

  谋反这种事情,就是有上顿没下顿,这样消耗下去,以桓盛的判断,缺粮就是时间问题。

  不过桓盛这对敌的方式,还得看这些叛军攻陷地方的速度。

  快的话就不顶用,要是攻陷地方的速度慢,就容易解决的多。

  而且桓盛还让其他地方的官军严阵以待,避免其他地方也出现所谓的义军响应起事。

  桓盛当然很怕其他地方也窜出来几个流寇举着起义军的旗帜,多点开花,但是他更相信这些叛军是时机主义者。

  大周王朝局势不好,他们就会跟着白袖军一起起事,但白袖军办不了事,这些人可能就没那么敢响应了。

  但桓盛错估了大周王朝吏治的腐败,错估了大周王朝对百姓的压迫。

  他的方针和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可人心是最难窥视的,不是说大周王朝表面上的局势好,就有人会静观其变,不响应起义之事。

  事实就是,大周王朝的百姓生存很苦,苛捐杂税猛如虎,白袖军的起事,哪怕没有成功,他们都打出了起事的第一枪,有这样的表率,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觉醒。

  宋珣,一个小小的走私盐商,带着一百多人从海上登陆,趁着南方诸郡的注意力都在邳州、颍州方向,趁虚而入攻下上虞,袭破会稽郡。

  他在城内雷霆手段,得到很多农民和奴客的拥护,将城内的官僚全部杀了一个干净,那些惧怕家产被夺的地主同样响应宋珣的起事,表露愿意出粮支持,直接让宋珣有了一席立足之地。

  这样的变化,让做好周全算盘的桓盛不得不改变方针。

  桓盛这套手段,其实是没有问题和漏洞的。

  大周王朝占地面积大,打持久战,打消耗,不可能让义军有丝毫的机会,拖得时间久了,脱离生产的贼军怎么可能有粮食持续作战,到了一定阶段,这些贼军就会死于缺粮,深陷内乱。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边刚刚有了起色,另一边又要起事,而宋珣轻易攻下了会稽郡,就会形成一个带头作用,其他待时而动,静观其变的人,也会觉得这会是一个好时机,立刻参与起义。

  果不其然,在宋珣打下会稽郡的第三天,其他不满大周王朝的穷人也跟着起事了。

  这迫使桓盛不动也得动,不打也得打。

  不然的话,朝廷就要怀疑桓盛养寇自重,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破坏了楚世昭的事业。

  桓盛不得不调遣官军猛攻白袖军所占领的城池,而官军装备相对于起义军的武器要精良的多,加上很多人有过军事训练,不同于起义军先前大多都是农民,仅是两日的功夫,桓盛就打下了三座县城。

  桓盛可没有楚世昭做事那么深远,他是臣,不是君,不需要考虑什么实际不实际,也不需要深思熟虑什么百姓和大族之间的深层矛盾,这不是桓盛该做的事情。

  百姓和豪强大族之间的矛盾,不该由他处置。

  对于那些被俘获的白袖军,桓盛不留任何俘虏,全部因为谋反之罪当场格杀,以儆效尤。

  这才是他职务之内的事情。

  等到楚世昭从长安抵达应天府的时候,整个南方起事的郡县多达二十九处,桓盛各地奔波平叛,但是义军就像是春笋般连绵不绝地涌现。

  一到应天府,楚世昭马上就找到了桓盛询问情况,立刻接管了东南的全部事务。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