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1332章 入城阅兵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杨烈率领的北伐大军,已经抵达了黄河对岸的陈桥驿,李中易接到消息后,就把内阁的诸位相公们,都找进了内书房。

  大家一起商量一下,怎样举办一场举世瞩目的进城阅兵式?

  李琼虽然打过大败仗,但他毕竟是宿将出身,且又是当今内阁的首相,大家自然把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

  “皇上,老臣以为,应该封禁整条御街,让大军由南门进城。”李琼的意见既没有扰民,又兼顾了大军入城式的光荣感,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中易眯了两眼,仔细一想,觉得还有些问题,就追问李琼:“大军由朱雀门入城,从何处入营?”

  李琼早有准备,便笑道:“等皇上在皇宫前检阅了三军之后,大军可以由望春门出城,再绕去安远门入营。”

  李中易略微一想,觉得有些不妥,从最南边的朱雀门入城,中途还要出城,然后再入城入营,实在是太过于折腾了。

  折从阮见李中易向他看来,便略微欠着身子,笑道:“以老臣之见,不如从西门入城,再经过桑家瓦子转马行街北上入营。”

  李中易凝神细想了一番,觉得折从阮的意见,比较贴近于他的心思。不过,李中易哪怕心里已经首肯了折从阮的意见,当面依然不会直接说出来。

  毕竟,李琼是首相,又有集思广益的基础在,李中易不想破坏了内阁的表面和谐,也就没有直接表态。

  孔昆和刘金山,都没有带过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俩纸上谈兵的兴趣。

  “皇上,以臣之见,不如就在黄河岸边摆开三军的阵式,您检阅完毕之后,大军正好沿着旧封丘门入城。”这是孔昆的意见。

  刘金山则抱拳拱手说:“臣以为,应该就在大庆门前进行检阅。大庆者,庆贺国之大政也!”

  李中易眼前猛的一亮,刘金山不愧是他的贴心臣子,刘参相提出的意见,光明磊落,正大光明,倒是一个好建议。

  折从阮和李琼都知道,未来的内阁之中,必定是刘金山和孔昆的天下,他们两个老家伙都老了,不过是过渡相公罢了。

  孔昆心里明白,刘金山的意见确实搔到了李中易的痒处,李中易不可能不喜欢!

  柴氏的江山,落于李氏之手,既是天意,又是实力的最终体现!

  在大庆门前展示军威和国威,等于是昭告天下万民,李氏代柴氏,具有无可争辩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皇上,臣以为,您应在宣佑门前,召见诸将,并大赏群臣。”孔昆及时的加了码,并丢出了找李中易要钱的大好由头。

  如今的朝廷财政,正是吃紧的关头,偏偏,李中易内藏库里的钱,多得花不光!

  孔昆此话一出,内阁的相公们纷纷跟进,大家都希望把李中易的私库,搞瘪一些!

  宰相们手掌天下的庶政,三司使管辖的国库,居然比皇帝的私库穷得多,这像个什么样子嘛?

  李中易哪能不明白相公们的想法呢?内阁相公管着朝廷的公款,谁会嫌弃管的钱少呢?

  不过,李中易的私库里存着的私房钱,和历史赵家天子私藏的收买幽云十六州的封桩钱,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朝廷的庶政虽然归于内阁,然而,朝廷的禁军却归李中易私人所有。

  李中易养活大军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战争中的打劫,抄权贵、土豪劣绅之家,朝廷征收的商税,以及历次分脏中的留存。

  在李中易打进开封城之前,商税的税率低到了丧心病狂的5的程度,这简直就是鼓励大家经商嘛。

  等李中易夺取了柴家的天下后,他马上着手改革了商税,又百分之五,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

  别看商税的税率提高了好几倍,李中易却废止了进城税等一切涉商的杂税,商队凭一张税单,即可走遍天下。

  以前,别看商税的税率低,每过一城,皆须交纳一遍税款。最终算下来,实际的商税高得离了谱。

  “嘿嘿,盐税和田赋,都归了你们,还不够花么?”李中易没好气的瞪着孔昆。

  孔昆也不怕他,只当没看见似的,低头闷声喝茶。

  通常情况下,李中易非常给内阁相公们面子,轻易不说半句重话。毕竟,李中易不想把内阁的相公们,搞成只擅长磕头述旨的跟屁虫。

  真那么做,就很可能要误国了,智者所不取也!

  “皇上,今年以来,河北几地发了洪涝灾害,粮食几近于绝收,朝廷普免了那几个州的钱粮,负担很重啊。”刘金山也想多搞点李中易的私房钱出来,居然帮着孔昆说话。

  “禀皇上,自从限田令和普税令传行于天下之后,各地的乡绅们就不再乐意做粮绅了。”

  李琼身为首相,自然也想内阁的管辖权限更大一些,所以他也帮了腔。

  所谓粮绅,其实就是代替县衙,征收本地老百姓钱粮的乡下缙绅。

  李中易打进开封城的时间,毕竟还不算长,各地的亭正和村正,尚缺了很大一块儿。

  这边厢,原本有利可图的乡下粮绅们,一接着一个罢了工,显然是想看朝廷的笑话。

  李中易的心里自然是明白这个梗的,他笑着说:“今年收不上来的钱粮,全都记在帐上,等亭正和村正分发到位之后,再一次性补缴。”

  限田令和广税令的核心,其实是雍正帝主导的摊丁入亩,也就是按照田亩的数量缴纳税款,而摈弃了按照人头收税的陋规。

  说句到家的大实话,只要田地还在,亭正和村正安排到位之后,李中易还愁收不到税款么?

  不过,粮绅的减少,确实给朝廷的岁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内阁相公的一致看法,其实是找李中易借钱花。

  李中易心里太清楚了,说是借钱花,其实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在这个没有预算概念的时代,哪怕是内阁的理财高手,也必须擅长拆东墙补西墙,否则,群臣们的俸禄都很可能被拖欠。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内阁的相公们最终从李中易的兜里,借到了三百万贯。

  借据由内阁的四相集体签押,利息定为每年一分,借款期限为三年。

  不当家,谁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麻烦事?

  内阁既然哭穷,入城式大阅兵的钱,也就只能由李中易的内藏库,往外面掏钱了。

  内阁搞到钱之后,四位相公的心里都很舒坦,嘿嘿,皇帝的钱不借白不借,借了也白借!

  李中易虽然掏了钱,心里却是满意的。毕竟,内阁对军方,既无人事上的任免权,又没有钱财上的制约手段,等于是文臣完全无法干预军方的事务。

  军方只对李中易负责,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枪杆子听谁招呼的天大之事!

  谈完了阅兵式的大事,孔昆这个迎驾使,就开始汇报正式登基的各项事宜。

  一般来说,新君登基,都应普免天下钱粮,以及大赦天下。

  不过,李中易却不想普免天下的钱粮,那意味着,朝廷财政收入的严重减少,各地乡绅们的收入增加。

  朝廷普免钱粮之后,最终得利的人群,很可能不是广大社会底层的农民。

  逻辑其实异常清楚,在限田令和广税令之下,各地的大户人家,要多缴不少的税钱。

  免除了各地大户人家的田赋,并不意味着,大户人家会减少佃户的田租。

  不管内阁的相公们怎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李中易死活不肯同意普免天下的钱粮。

  最终,大家闹得不欢而散,连带着大赦天下的人群,也被耽搁了下来。

  按照内阁的意思,大赦天下,就是轻罪犯全都赦免回乡。

  李中易的想法却是,可以赦免轻罪犯人,但是,不是直接赦免回乡,而是需要出一年的公益劳动。

  毕竟,李中易上台之后,已经严令各地,不得轻易动用徭役。

  李中易起家于社会的中低层,又经常下基层,非常了解底层农民的苦处,绝不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很多时候,农民并不怕田赋过重,却恐惧于徭役的没完没了。

  不肖的地方官,往往喜欢通过徭役的名义,把中产之家折腾成负债累累之家。

  所以,李中易上台之后,就颁布了政令,严格限制了徭役的种类、范围以及期限。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乃是官场上的常态。李中易便盯上了轻罪犯的群体,把跨境徭役的对象,定到了他们的头上。

  有针对性的大赦,和不问犯罪性质的大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毕竟,大一统的国家内部,交通枢纽的官道,必须延伸到各县,甚至是各亭。

  要想富,先修路。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是另一种统治逻辑:官道修到哪里,皇权就可以辐射到哪里!

  鉴于李中易和内阁诸位相公的意见,相差悬殊,所以,吵了一个上午之后,李中易索性管了饭,等吃过午饭后,下午接着再吵。

  李中易的午餐,也不过是四菜一汤罢了,留相公们吃饭,也就是把四菜一汤复制几遍而已。

  折从阮以前只是听说李中易的生活异常俭朴,那不过是耳闻罢了,如今却是身临其境的亲眼目睹。

  更重要的是,李中易的登基大典,既不增修任何一座宫殿,又不扩建皇宫!

  难怪李氏能取代柴氏呢!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