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1331章 何为袍泽?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李中易领着近卫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在孙家等着喝喜酒,孙彬哪敢在新娘子家耽搁太久?

  孙彬早早的派人去新娘子家递了信,所以,整个接新娘子的过程,既简洁又明了,少了很多刁难姑爷的戏码。

  接过新娘子后,拜过天地、长辈和君上,新娘子被送入了洞房。

  和后世不同,这个时代的新娘子,根本就没有蒙上盖头的规矩,李中易倒是看清楚了,新娘子长得不算特别的俊俏,却也有几分姿色。

  更重要的是,新娘子是开封城里的土著居民,从出生的那天起,就一直生活在开封城里。

  所谓落一叶而知秋!

  以前根本就瞧不上军汉的开封小娘子,愿意嫁给朝廷的禁军将领,这事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

  仅从孙彬娶妻这一件事上,李中易便看到了,李家军的将领和军官们,已经获得了开封民间认可的事实。

  俗话好的好,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以前,穷军汉、贼军汉、癞军汉等不佳的称呼,代表着开封城居民们,私下里对当兵的歧视态度。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李家军普通士兵的军饷,就已经非常可观,更何况是副指挥以上的中高级军官呢?

  按照李家军中的规矩,25岁以上、超过八年兵龄以及都头以上的军官,都可以在开封城内获得一处符合身份地位的住处。

  别的且不去说它了,单单是在开封城里有一所宅子,这本身就意味着好几千贯的家底。

  这个时代,广泛流行的是厚嫁的规矩,嫁闺女的父母,真心是要大出血的。

  在南唐和吴越一带,不少狠心的父母,在生了闺女之后,担心将来的嫁妆太厚,搞得家里要破产,索性把刚出生的女婴,扔进水里淹死。

  和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同,李中易采取的是厚养军队的策略,在保障部队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军饷也发得异常丰厚。

  不仅如此,官兵们看病,也是不要钱的。到了适婚的年龄之后,军方还会根据级别、军功、军龄和职务,分配一处宿舍。

  基本上,只要从了军,军方就会从生老,一直管到病死,各种福利待遇十分的优厚。

  这些福利待遇,都以明文条令的形式,执行于整个李家军中,也确实做到了公平、公开和公正。

  从孙彬能够娶上开封土著居民家的小娘子,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军汉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开席的时候,孙彬请李中易坐了上座,近卫军的高级将领们,如同众星捧月一般,将李中易围在了正中间。

  “诸位,今天是孙彬大喜的日子,我心里很开心,来,借花献佛,敬大家一杯。”李中易举起酒杯,站起身子,虚空敬了一圈酒。

  近卫军都指挥使廖山河,笑眯眯的举起酒杯说:“皇上亲自敬酒,今天这酒啊,必须喝好喝倒!”

  为了今天的娶亲,孙彬也确实掏了不少的家底,喜酒居然是难得一见的“女儿红”。

  李中易的车里带了两大坛子“状元红”,担心的就是孙家的酒不得力。如今,既然上的是“女儿红”,李中易也不讲啥客气了,和同席的将领挨个碰了杯。

  来捧场的大多是孙彬的军中袍泽,大家虽然都学了文化,骨子里还是粗汉子的作风。

  酒过七八巡,菜过六七味之后,以李中易为首,大家都是粗话连篇,喝得异常的尽兴。

  李中易这个以前的老官僚,的确是酒精考验的酒界豪杰,他一连喝下了十几杯“女儿红”,思路依然敏捷,吐词依然清晰。

  当晚,李中易回府后,并没去打扰怀了身孕的李七娘,而是歇在了内书房院内的东厢房。

  不需要有心人的宣传,李中易亲自参加下级军官婚礼的消息,不径而走。

  军人和政客终究不同,军人最讲究的是,平时一口锅里搅马勺,战时一起玩命!

  在重文抑武之风渐渐盛行的大周,李中易等于是用实际行动,旗帜鲜明的支持了军队。

  当今皇帝的举止,代表了强军之路,不会停歇的政治姿态。

  对于这个姿态,只要不是傻瓜,就肯定看得懂!

  说白了,李中易就是要告诉全国人民,强汉朝的执政理念,既重文治,同时也会狠抓军备,两手抓,两手都会硬。

  从孙彬家喝罢酒出来,李中易并没有马上回府,而是领着张三正和高强,朝桑家瓦子的方向,逛了过去。

  汴京城中的桑家瓦子、内中瓦子、里瓦子三处,就有勾栏五十余座。这里的勾栏,并非是买春的所在,而是大舞台。

  围绕勾栏的看棚,有大有小,特大的可容数千人。内中瓦子的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的夜叉棚、象棚,都是有名的看棚。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其中,桑家瓦子是东京汴梁最大的娱乐场所,里面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卖艺的都有,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去消遣解闷儿。

  当然,那里买卖铺户的生意也火爆得不得了,同时许多摆摊儿、挑担的商贩也去凑热闹,使得那里从早到晚人头攒动,场面异常壮观。

  自从李中易打进了开封城之后,就取消了夜禁,结果是,各种娱乐场所的不断涌现,极大的丰富了开封居民的夜生活。

  张三正和高强,肩负着保护李中易安全的重任,他们自然不希望李中易去瓦子里厮混。

  然而,李中易是那种拿定了主意,九牛拉不回的主,高强和张三正两个人只得暗中调派人手,将李中易的四周包成了铁桶。

  李中易微服出行,混迹于瓦肆之中,警政寺卿李延清很快得知了消息。

  如今的开封城中,各类巡警铺过百,可谓是遍及于大街小巷之中。

  李中易身边的亲牙,个个带着家伙,又穿着便衣,形迹难免可疑,自然逃不过巡警们的暗中观察。

  李中易刚买了一柄折扇,还没扇两下,却见一身便衣的李延清,就站在身前的不远处,恰好挡住了他的去路。

  “皇上,此地鱼龙混杂,怕是安全隐患很大啊。”李延清主管着开封城里的治安,他比谁都担心李中易的安全问题。

  李中易摆了摆手说:“有你在,我怕啥?”这话怎么听怎么不对味。

  李延清赶忙闪到一旁,小声说:“小人哪里担当得起这么大的责任?”

  “既然担当不起,那就闪开到一边,陪我逛饱了再回去。”李中易成心不想回府了,李延清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李中易正逛着,却见几名三司使衙门的税吏,沿着桑家瓦子两边的街道,收摊贩们的税。

  “真扫兴!”李中易摇了摇头,找小摊贩们收税,收不上几个钱,还很容易坏了自家的名声。

  李延清看出李中易的不满情绪,不过,三司使是李中易的义兄黄景胜,借他李延清八万个胆子,也不敢给老黄上眼药。

  “爷,这里的摊贩都是固定的,哪怕是没出摊,也没人敢抢他们的位置。”李延清这番话一出口,李中易立时警觉了,扭头问李延清,“莫非涉黑涉恶?”

  李延清摸了摸鼻子,小声说:“这些摊贩的背后都有靠山。”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了,敢情是黄景胜手下的税官,来收王大虎手下的税款,典型的大水冲了龙王庙。

  “你人面熟,你倒是说说看,该不该收摊贩们的税?”

  李中易以前认识一个朋友,那人在京城的知名夜市里,有好几十个摊位,靠着收租金每月都可以过得很滋润。

  李延清的一席话,倒是勾起了李中易的这段回忆。实际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摊小贩里边,其实也有颇深的门道。

  客观的说,并不见得摊贩就是穷鬼!

  如果不是有了这么一段插曲,李中易险些犯了主观错误,直接偏帮了摊贩们。

  “小的以为,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就有人敢铤尔走险。比如说,贩卖私盐那可是掉脑袋的重罪,却依然有不少人做此营生。”李延清虽未正面回答李中易的问题,却从侧面论证了一个事实:赔本的买卖无人会做。

  这年月,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潜规则。所谓隔行如隔山,不是内中的知情人,很难了解其中的内幕。

  李中易对别的娱乐项目,不怎么感兴趣,毕竟电视里的综艺节目多如牛毛,看都看腻了。

  不过,李中易倒是有兴趣听一听说书。想当初,李中易读初中的时候,每天中午都会一边吃零点看书饭,一边听袁阔成的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李中易在说书的勾栏里坐下之后,李延清等人不由长长的松了口气,他们赶紧布置亲牙们,将四周的安全漏洞,一体补上了。

  听了一段说书,李中易只觉得意兴阑珊,唉,和刘兰芳的《岳飞传》或是田连元的《杨家将》比起来,差出去何止十条街?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