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宁卫民的这些新收编的下属们,可以说是替他把手里的棋子都下到了最重要的节点上。
远在东洋的宁卫民大可以安心坐看国内时局变化,靠这份儿抢占的先机,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利益的大丰收。
不过话说回来了,虽然宁卫民做出这些布局的本意还是基于投机的理念,在最廉价的时候,提前抢占优质资源,玩的是以小博大的金钱游戏。
但因为他多年来在京城诸多的商业领域依次布局和出手干预,还是给京城许多实体企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哪怕是不经意的,他也促进了京城实体行业的快速,给许多平民百姓带来了改善生活的契机和奔头。
即使说他是万家生佛,也并不为过。
比如说,为他提供服装代工和拉杆旅行箱代工的服务商——媒市街街道服装厂和隶属轻工局的京城皮具三厂,如今就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先说这资不抵债的皮具三厂。
尽管有程志这个出生于草根,懂得民间疾苦的好厂长。
但因为他是临危上阵,欠了一屁股账的皮具三厂的基础条件太差。
虽然程志上台后成功扭亏为盈,但靠着四处拉散单,也就是勉强能够保证给一百多个工人开出工资而已。
至于医疗费想要完全的报销还做不到,要想还清厂子里的债务,更是遥遥无期。
如果再考虑到1987年到1988年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越发剧烈的限制条件。
要是没有宁卫民发给这个厂子拉杆旅行箱如此丰厚利润的定单,怕是厂子刚刚显露的一点改观之色,也会因为厂子无力抵御原材料涨价的风险,再度毁于一旦。
不过幸好宁卫民看中了他们。
如今的皮具三厂,因为有了长期订单,每月都要给宁卫民提供一万四千多只的旅行拉杆箱,再加上其他零七八碎的散单,一年的毛利润已经高达百万。
扣除厂子运营和生产成本,年净利润已经高达六十万元。
要知道,当初程志对轻工局下的军令状,也不过是一年五万元的净利润。
所以虽然这个一百多人的皮具三厂依旧债务压身,还不能说是就此走向辉煌。
可冲着这种厂子蒸蒸日上的局面,长期利润有了相当保证,职工心气也高起来,也得说实现翻身基本有望了。
哪怕维持现状不做改变,只要再按照现有模式再苦干一年,这个厂还清所有欠款基本不在话下了。
更何况程志也不是个小富即安的人,在春节拜访了宁卫民之后,他就开始招聘工人,打算在1988年把厂子规模从现有一百二十余人的编制扩大到二百人左右,同时也把产量扩大到每月二万个旅行箱。
而且这还不算,宁卫民还从中牵线搭桥,帮皮具三厂又争取到了一笔两千只纯手工手提箱的代工订单。
他让程志带领厂里的技术骨干仿照自己的路易·威登皮箱试着做了几个仿品,然后以自己的名义给邮寄到了法国LVMH的总部,随附代工价格。
这批样品果然以高性价比打动了对方,三月中旬,法国LVMH已经发来了传真合同,图纸和具体制作要求。
看在宁卫民的面子上不但预付款给了一半,时间也给了很宽裕的半年时间。
只要皮具三厂能准时保证保量按照合同约定如期履行订单,今后像这种油水足的合作肯定还有后续。
如此一来,完全可以预计1988年皮具三厂的生产和利润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实现一个相当可观数字了。
所以还别看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并不算太好,但有了宁卫民带来的海外订单,过去一直困扰皮具三厂的各种问题都已经不复存在。
这个向来就不受重视的小厂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轻工局麾下不可多得的创汇企业呢。
而眼瞅着旧日的包袱即将变成可以持续供血的大钱包,不但轻工局不好再小觑这么个小厂子,就是介绍这个合作项目的李处也是扬眉吐气,从中赚到了一份功劳呢。
反过来再看,当初那些还瞧不上宁卫民这笔订单的那些大厂,现在的日子却已经不像去年那么好过了,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他们的影响更大,那就只剩下眼红和后悔了。
至于说到煤市街街道的服装厂。
由于一开始,这家厂子主要就是为了宁卫民个人注册的三个服装品牌服务的。
所以随着殷悦把服装专卖店一点点扩张壮大,这家服装厂的规模和产量也在同步扩大。
到现在为止,殷悦的专卖店在京城各大闹市已经开了有十家了。
如今又是服装消费正热的年代,平均下来,各种不同种类的服装都算在一起,月销量要在两万多件。
这样的订单不但已经足够街道服装厂吃饱了,甚至都让他们吃撑着了。
别说厂子的毛利从单月平均七八万块上涨到了十五万左右,就是工人的收入和人数也基本翻番。
不过,即便是这三年来,街道服装厂已经从六十人扩张到了现在的近百人,还是会频繁出现爆款服装制作速度赶不上卖速的事儿。
尤其是春节之后,宁卫民的运动服品牌——国风,和皮尔卡顿华夏总公司联合行动,决定奥运会国内代表团的全部服装。
这就更等于倒逼着煤市街的街道服装厂进一步的扩大规模,提升产量。
否则的话到时候奥运效应一旦体现,店里没有足够的货物去卖,那不是成了服装厂扯后腿了嘛,怎么对得起宁卫民这个恩人?
于是,四月中旬,街道服装厂甚至不惜停工三天,就为了一件事——搬家。
敢情原有的厂址已经不足以服装厂继续扩张了,所以街道李主任干脆就把同样归属于街道的布鞋厂与街道服装厂完成了合并。
这个布鞋厂有六十多人,本身厂区就有将近四百多平米。
而且后边还挨着一溜儿原本是街道用于堆积查抄物资的空房。
现在当初查抄的物资基本都退还了,这些房子也就空出来了,所以这么一来,两处合为一处,面积就能达到八九百平米。
既可以让街道服装厂帮布鞋厂一把,增加设备,开发新品种,改变原本布鞋厂效益低下,库存积压的现状。
同时对服装厂来说,也有了总共将近八九百平米的厂区,还有额外增加的人手,能够满足服装厂扩大生产的要求。
而服装厂搬家之后的第二件事,就是人事调整和继续招聘工人。
这次两厂合并说的好听,其实相当于服装厂吞并布鞋厂,那么苏锦作为服装厂的厂长,肯定还是强势的一方,一把手的角色。
所以等两厂合并,他第一个命令,就是缩减了布鞋制作方面一半人手,组成制鞋车间。
然后把多出来的三十人都分配到了包装部门。
此外,他还要招聘增加两个车组,大概是六十余人的普工。
制衣厂生产车间的生产线,是以“组”作为单位的。
一条生产线就是一个车组。
每个组的生产工人大概在三十人之间。
苏锦打算招收增加的这六十多人,可分到两个车组。
苏锦打算在奥运之前,先尽可能地用来生产“国风”品牌的奥运同款运动服。
在理想情况下,这两个车组货物的产量,可达到上千件。
当然,除了制衣车间普工外,还需要招收两位车间主管,裁床及办公室人员。
这些人当中车间主管的职务是最重要的。
主管是生产车间的基层管理者,需要相当的经验。
理论上说,车间主管合理的管理人数应在二十人至四十人之间。
超过这个数字,人数太多车间主管就忙不过,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而低于这个数字,则制衣厂管理层人数过多,人浮于事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费。
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位车间主管,对应适合管理一个车组。
对这样的角色,苏锦也只能从大厂退休下来的人里返聘,目前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而在车间人数急剧扩招后,办公室人员的数目也要相应增加。
原本,制衣厂办公室除了苏锦这个厂长之外,还有一个会计,一个出纳,一个文员和一位跟单。
现在,苏锦决定再招一文员和一位跟单,并将人事管理,后勤、外联等职能明确分工,分摊给办公室文员。
当然了,像是裁床还有打版师这样的技术工种也要招人。
比如说打版师,苏锦本身虽然也是一位打版师,但制衣厂扩张后事务也随之增多。
打版工作苏锦只要把大概方向就行,具体工作还是得由专业打版师负责。
总的来说,苏锦的手笔大的出乎所有人的想象,就连同意他扩大规模的李主任也没想到他的胃口这么大。
实际上当看他所列出的招聘清单时。
不但布鞋厂的厂长,刹那间有一种目瞪口呆的感觉。
李主任和边大妈同样也有点拿不准了。
“招聘七十多人,加上布鞋厂的原有人等,差不多一百二十人,我说小苏啊,你这步子也迈得太快了吧!?”
李主任吸了一口凉气,他心里算了一下,街道厂的的规模,一下子就从六十多人扩张到一百八十人,差不多扩大了两倍!
于是忍不住又说,“小苏,一下子变成一百八十人,你吃得消嘛。招聘启事好贴,可弄来了人怎么养活?即便是咱们厂子现在每年都有百八十万的利润,好像不太容易啊。”
边大妈也是叫一声苦。“就是啊,小苏啊,我别的不怕,就怕你摊子铺设的一下子太大,反而拉了咱们服装厂的后腿。这些新招聘的人多久能成为合格的工人,真能让咱们厂的利润有效增长吗?还有买设备的钱,咱们厂子攒点家当不容易。你可得想好了呀……”
而对这种话题,布鞋厂的厂长是无权置喙的,他也只能惊讶苏锦的魄力,在旁看他如何应答。
“主任,大妈,你们别过于担心了。扩大才是创造利润和就业的唯一出路。”
苏锦一本正经的说,“其实春节的时候,我也在想扩张的速度要不要慢一点。不过我去给邓丽君邓小姐送她订制的旗袍之际,已经见过宁总了。我当面征询了他的意见,他却让我不要有顾虑……”
“啊,春节的时候,你见过卫民了,那……他是怎么说的?”边大妈问。
“他说,我们早应该大点胆子,放手去干了。只要能保证质量和款式不走样,再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出货的事儿就不用操心。他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订单呢。甚至可以是外汇结算的订单。”
“他真的这么说?你确定是宁总的话?”李主任喜出望外。
“真的。当时不光我一个人,殷悦也在场。您不信可以给她打电话求证。”
“哈哈,好好”。如此,李主任再无二话,和边大妈对了个眼色,就冲苏锦点了头。
“小苏,既然连卫民都看好你,那你就放手干好了。街道全力你,哪怕有资金方面的要求,一时不凑手,我们也可以帮你解决啊。”
而这下不光布鞋厂的厂长吃惊,就连苏锦也惊了。
“主任,您这话可透着财大气粗啊。怎么?街道还有多余的资金吗?难不成除了我们厂,您还有其他的财源了?”
结果这话惹得李主任再次开怀大笑,“哈哈,那是,别以为就你干得不错。街道离开你们服装厂就不行了。其实啊,咱们街道的手工工艺品也干的不错。这不,你离开的那地方,我马上就要安排他们的人搬进去了,不瞒你说,咱们手工工艺品类也要扩建成玩具厂了。还是托了卫民的福啊,我们街道已经有了第二棵摇钱树了……”
边大妈也是附和着搭话,“可不,今年别说手工社做的草编昆虫,如意结、布老虎那些小东西给咱们街道挣了十几万,给姜饼人快餐制作的钥匙扣还挣了三万多呢。现在人家姜饼人又要两万个姜饼人摸样的绒毛玩具,作为儿童节送给当天小顾客的礼物。光预付款就给了咱们五万块呢。你说说不是大生意什么才算大生意?我真没想到,就这些个哄孩子的玩意,居然也能挣来大钱呢……”
确实,因为有了宁卫民,这个年代,有太多不可思议的事儿都发生了。
他所惠及的,可不光只有街道服装厂和皮具三厂。
不经意间,他随随便便布下的一手棋,就不知道养活了许多厂子,救了多少人的穷呢。
像街道的手工服务社,除了传统手工艺品之外,目前还开始给姜饼人做专门的授权礼品了。
姜饼人刚开业时,作为活动礼品的钥匙扣就是他们双方的第一次合作。
除此之外,东花市街道的料器厂也同样沾了光,仅姜饼人快餐需要的玻璃杯数目,那就不是个小数目。
还有生产仿古瓷的京城工艺品厂,也因为宁卫民成了香格里拉的供应商,已经卖了上千套餐具出去了。
甚至连魏家胡同的纸箱厂都因为马家花园的事儿搭上了宁卫民的关系,如今算是真发了。
这家厂子原本只生产牛皮纸箱,还滞销呢。
但现在纸箱有宁卫民的关联企业固定使用,他们只要低头生产就行。。
甚至姜饼人开业之后,因为有着固定的需要,还要求他们代为生产餐巾纸和锡箔餐盒了。
完全可以想象,魏家胡同街道纸箱厂获得的是何等样的机遇。
说起来,恐怕就是宁卫民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所引起的蝴蝶效应究竟有什么样的效果,会对当下的京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吧?
这就是他这个时空乱入者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