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403章 请分税以纾地方财情疏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随机推荐:

  张居正的问题,正好切中了在场众人的疑问。

  苏泽将税制搞的这么复杂,这对于大明有什么好处呢?

  就连高拱也看向苏泽。

  苏泽顿了顿说道:

  “诚然,如此征收商税,会进一步增加吏员的开支,也要求更加专业的吏员,但是这样的好处有二。”

  “首先是税收来自于本地。”

  “以往山西的煤炭,会在运送到京师的时候交税,商税也都被顺天府征收了,山西本地征不到税,但是本地官府却要承担管理煤矿的责任,一旦发生房山那样的矿难,本地官府还要被问责。”

  “如此一来,地方官府缺乏开矿的动力,反而会限制煤矿。”

  “如果税收收入本地,那也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那地方官员的态度也会更加的开放。”

  众人纷纷点头。

  官员都是政绩驱动的生物。

  每一个官员,最需要的就是政绩。

  正如苏泽说的那样,房山煤矿事件后,房山县令被问罪,结果就是山西很多地方都关停了煤矿。

  政绩和我没关系,出了事还要我兜底,是个官员都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苏泽接着说道:

  “其二是为了均平税负,四民道德四民纳税,工矿主也是商的一部分,他们的矿山工厂,就和拥有土地的地主一样,没有理由地主要交税,工矿主却不交税。”

  “商有商德,工矿主纳税了,也就承担起了他们的责任了。”

  这下张居正也点头,苏泽的理由很充分。

  见到大家都理解了,苏泽抛出他真正要说的话,将话题拉回到了之前讨论的问题上,也就是朝廷和官府财源的问题上。

  “诸位阁老,各位大人。”

  “下官以为,工矿商税,中枢应该和地方分享。”

  “为了鼓励地方兴办工商业,中枢可以和地方约法三章,开征工矿税的三年,工矿税收大头归属于地方,小头归属于朝廷中枢。”

  “等三年期满之后,则地方官府和朝廷中枢对半分账。”

  “如此一来,地方上才有兴产殖业的动力,也可以解地方财源紧张的困境。”

  等一口气说完,苏泽停下来,看向众人的反应。

  果然,所有人都沉默了。

  苏泽心中叹气。

  古往今来,中枢和地方的关系,都是非常难处理的。

  一个组织,最重要的两个权利,就是人事权和财权。

  甚至可以说,财权有时候比人事权还重要。

  因为一个比较大的组织,能够走上领导岗位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一辈子所争取的职级,也就是争的待遇。

  财政可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权的问题。

  大唐的藩镇割据为什么厉害,就是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朝廷中枢失去了地方财政的控制权,这才让地方节度使坐大。

  所以从宋代开始,就一直限制地方的财政权利。

  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求天下税收都要送到京师,就是为了削弱地方财权,把财权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原时空,这个体系一直到清末才崩溃,接着就出现了东南互保。

  没办法,中枢和地方的关系,从来都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但是现在是个好时机。

  如今大明四周没有强大的外敌,也就没有军事上的压力,可以全心面对内部的事务。

  朝廷刚刚编练了新军,正是战斗力最强大的时候,不会出现唐末那种地方依靠武力和中枢叫板的情况。

  炼钢厂、化工厂、采矿厂、毛纺厂,各种新技术正在爆发。

  货币供应充足,商业活动开始兴盛。

  这时候正是放权地方,鼓励地方官府殖产兴业的好时候。

  在成子文的事件之后,苏泽更是确定了这个想法。

  仅仅靠朝廷中枢是不够的。

  工部一直都在忙着修河,但是长江黄河和运河都没修完,更不要地方上的河了。

  可是成子文堂堂广西布政使,集合了广西的财力,都无力支撑修治邕江,那地方上又是什么样子?

  也难怪,历史上凡是能留下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的,都是名臣能臣。

  高拱也陷入到了纠结之中。

  随着变法深入,高拱也从无条件支持苏泽的奏疏,变成了权衡利弊起来。

  没办法,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现在面临的问题,都不再是简单的判断题了。

  任何一个选项,都是有利有弊的。

  唯一的好处,是苏泽会将利弊都摆上桌子。

  这时候如何抉择,就是考验一个人政治智慧的时候了。

  让高拱意外的是,张居正首先表示了支持。

  张居正开口说道:

  “子霖所议有理,你尽快上个奏疏来,户部再测算一下,请陛下圣裁吧。”

  高拱很快反应过来。

  张居正算的是账。

  就是开征商税的两省一府,其实商税的总额也不大。

  之前也说了,朝廷增长的税收,主要是来自于“铸币仙术”和市舶税。

  商税本来就不是大头,拿给地方官府一些又如何?

  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

  高拱想明白了这一点,也赞同说道:

  “那今日之议就到这里,分税之事,就请陛下圣裁吧。”

  中枢和地方的关系,这种大事自然要由皇帝来决断。

  苏泽的奏疏拖到了七月一日才上。

  原因自然是因为六月份的奏疏份额用完了!

  《请分税以纾地方财情疏》

  ——模拟开始——

  《请分税以纾地方财情疏》送到内阁。

  虽然内阁都很支持你的奏疏,但是事关地方财权,生病中的隆庆皇帝还是无法决断。

  最后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080。

  若要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8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叹息,隆庆皇帝从来就不是一个有决断力的皇帝,更何况他现在重病失语,这时候更是怕烦,留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800点威望值有些肉疼,但是分税改革这样的大事,如果用800点威望值就能完成,这已经是非常划算了。

  苏泽也知道,这是因为现在开征商税的,只有两省一府的地盘,整个商税的盘口都不大。

  就算是张居正,恐怕也不清楚,在原时空商税是多么庞大的一笔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绝对支柱!

  甚至最后连土地农业税都取消了,也完全不影响国家的财政!

  苏泽果断选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280点,请尽快完成上书,等候奏疏生效。

  河南右布政使刘应节,正在京师的迎宾馆中。

  今年初的时候,鸿胪寺卿王世贞认为闲职的迎宾馆浪费,奏请朝廷赴京官员可以下榻在迎宾馆中,由吏部支付住宿费。

  双方一拍即合,吏部也很快同意。

  高级官员进京述职的住宿,一直都是吏部头疼的问题。

  以前这些人都住在会馆,但是会馆本身就是民间机构,又是政治掮客几种的地方,住宿人员也是鱼龙混杂。

  但是让吏部安排住处,吏部又没这个能力。

  迎宾馆原来就是为了迎接四方使者建造的,占地面积大,住宿条件好,伙食也出了名的好。

  那这些进京述职的官员,住宿在迎宾馆中,又正规又方便,吏部只要支付一些住宿费用,实在是太划算了。

  刘应节是河南右布政使,他在今年被擢升为河南左布政使,虽然都是在河南任职,但毕竟是一方大员的升迁,从二把手变成了一把手,刘应节还是要入京述职的。

  刘应节入京不久,还没得到皇帝召对,就遇到了成子文的事情。

  刘应节和成子文是同科进士,两人也都是在地方上任职的,很自然成为好友。

  这些年来,两人也逐渐主政一方,经常书信往来探讨官场上事情,可以说是相当亲密的朋友。

  好友入狱,刘应节在京师展开营救,但是成子文是钦犯,刘应节一直都没机会探视。

  一直到了刑部大堂自辨后,刘应节这才疏通了关系,来到诏狱见到了成子文。

  见到成子文的时候,刘应节吃了一惊。

  他惊讶的是,在诏狱的日子,成子文竟然还胖了!

  他的气色甚至要七年前在京师分别的时候还要好上很多!

  “文昌(成子文字)兄,你在诏狱怎么气色更好了?”

  成子文笑着说道:

  “子和(刘应节字)兄,不用为广西的庶务烦恼,整日好吃好喝,怎么能不胖?”

  刘应节苦笑起来。

  不过从上次刑部自辨后,刘应节知道好友应该是无事了。

  今上宽厚,成子文也是为了百姓,最多也就是罢官归乡。

  也正如成子文所说的那样,在广西当布政使是如履薄冰,归乡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成子文对着刘应节说道:“还没恭喜子和兄高升。”

  刘应节再次苦笑道:

  “河南布政使也不是什么美差,文昌兄何必要嘲笑我?”

  成子文哈哈一笑说道:

  “你们河南可没有土司啊。”

  刘应节则苦着脸道:

  “河南没有土司,但是有诸王啊。”

  “哈哈哈哈!”

  成子文已经有了归乡的状态,他肆意的笑了起来。

  河南有周王、伊王、徽王三府,三府每年耗粮近五十万石。

  这些银钱大部分是朝廷支出,但是三王府还有大量的免税耕田,刘应节在担任右布政使的时候,就组织人手清丈,这些耕田大概占据了河南三成的可耕种土地。

  刘应节又叹道:“河南还有流民问题,这可要比土司叛乱棘手多了。”

  成子文听完也点头。

  河南南阳府,是中原流民最集中的地区。

  流民,就是无土地的百姓。

  流民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土地兼并,比如水灾旱灾,再比如逃税逃役。

  黄河流经河南,沿途都是黄泛区,河南又是四通发达的中原腹地,南阳府也是各省流民的中转站。

  因为京师在河南北面的原因,河南需要阻挡北上的流民,这些流民受阻后,就会转入鄂豫陕。

  此外湖广的荆襄地区,也是流民的主要产生区,这里的流民北上后,也会进入南阳府,最后留在河南。

  流民和藩王,这是河南地方官员头顶上两个大山。

  刘应节长期在河南地方上任官,对于河南的民情十分的了解。

  成子文看向这位同年好友,也明白他在官场上的煎熬。

  官场上就是这样。

  躺平的自然不受苦,想着贪腐的也没事,最痛苦的就是他们这些想要做点事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了。

  成子文想了想,决定还是给好友指条明路。

  他说道:

  “子和兄,你可知道朝廷分税改制之议?”

  刘应节点头。

  苏泽这份奏疏,并没有在民间引起太大的报道,只有最关心税收的《商报》刊登了一下。

  但是刘应节疑惑的问道:

  “文昌兄,你在牢狱之中,怎么知道这件事?”

  成子文说道:

  “这些日子总有人来看望我,我就托他们带来了最近的报纸。”

  “流民、藩王,这都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文昌兄想要做事,手上就要有银元。”

  “子和兄可以从这里下手。”

  刘应节开始思考起来。

  其实他也研究过苏泽的分税改制的奏疏。

  如果能开征商税,将工商税收留下大半在本地,确实能让地方官员更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河南的工商税收到底能收上来多少?

  刘应节其实是没有信心的。

  和未知的工商税收相比,要开征商税需要说服全省的士绅官员,这个难度是更大的。

  成子文说道:

  “文昌兄,要说服整个河南难,但是让一两个府征收商税,你个布政使应该能做到吧?”

  刘应节点点头。

  刘应节回忆起河南各府,他抬起头问道:

  “子和兄说的可是怀庆府!?”

  成子文立刻点头,刘应节一个长稽,对着成子文说道:

  “多谢子和兄赐教!”

  说完这些,刘应节立刻离开诏狱。

  七月二日,在京师等候召对的河南布政使刘应节,接到了司礼监的通知,他任职前的召对改为上奏问对。

  刘应节虽然有些遗憾,不能当面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他还是很快拟好了奏疏。

  七月三日,河南布政使刘应节上书,请求朝廷分税改制。

  刘应节在奏疏中,保证在河南怀庆府开征商税,并立下军令状,三年内说服整个河南开征工商税!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