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
成子文认识苏泽,却不认识他身边的富贵中年人。
但是从他的衣着上看,这人应该也不俗。
苏泽很快就介绍道:
“这位是武清伯世子李文全李公。”
果然是李文全。
成子文向李文全行礼,李文全连忙回了一个全礼。
这年头还是文官最大,成子文是登莱巡抚,而倭银公司的业务都在登莱,如果不是他还有一个武清伯世子的身份,反而要向成子文求见。
成子文刚刚和刘知节交谈,也算是有了思想准备,但是苏泽真的来求见之后,成子文还是有些惊讶,甚至成子文心中还生出了一丝惶恐。
这种惶恐正如自己当年第一次被阁臣接见时候那样,可苏泽明明只是从四品,还没自己这个登莱巡抚官大,这是怎么回事?
成子文还没搞清楚自己这番情绪到底是哪里来的,他又说道:
“苏翰林来,是为了询问老夫上任登莱之后的主张吧?”
说完这句话,成子文更后悔了!
怎么搞得自己好像是给阁老汇报工作的一样?把姿态摆的这么低?
就像是苏泽过来是为了听取自己汇报上任计划一样!
成子文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今日为何会如此进退失据,他可是官场沉浮了几十年的老油条了啊!
好在苏泽的态度也不倨傲,姿态也很低,他连忙说道:
“成大人何出此言?苏某见识浅薄,又如何能置喙成大人的施政?苏某近日来,也是受武清伯世子所托,才来拜见成大人的。”
你见识浅薄?
那满朝文武是什么?
成子文心中吐槽,他还是说道:
“李世子是为了倭银公司的事情来的吧?”
李文全连连点头。
这次登莱巡抚更易,最担心的就是李文全了。
倭银公司的主要业务都在莱州,因为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就是铸币火耗优惠,需要莱州的铸币厂配合。
而倭银公司通航的主要就是北方的几个港口,所以登莱巡抚确实是会影响公司业务的。
好在成子文倒是不歧视商业,他对李文全的态度还算是热情,两人简单交谈了一下之后,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成子文的态度也很明确,倭银公司在登莱开展正常业务,登莱巡抚衙门自然是的。
这次交谈算是宾主尽欢,等说到了最后,苏泽还是问道:
“成大人,我身为《乐府新报》的编辑,也还是想要代替读者问一下,您对登莱日后是怎么看的?”
这还不是在问政!?
成子文倒是也不恼怒,刚刚的交谈中他察觉到了苏泽对自己的尊重,成子文立刻说道:
“涂巡抚做的不错,成某上任之后,萧规曹随即可。”
苏泽皱起眉头,成子文忍不住问道:
“苏翰林以为不妥?”
苏泽连忙说道:
“岂敢岂敢,成大人久历地方,自然要比我这个一天父母官都没当过的要懂如何施政。”
成子文也是人精了,他看出苏泽有所保留,于是说道:
“苏翰林,世人都说,这登莱的都是你一封封奏疏堆起来的,如今我就要上任登莱,免得以后你用奏疏弹劾我,有什么还是说出来吧。”
众人哈哈一笑,这个玩笑过后,在场众人的关系又拉近了一些。
苏泽于是说道:
“成大人,您以为登莱能,是因为什么?”
成子文思考了一下说道:
“自然还是因为登莱率先开海。”
苏泽赞许说道:
“成大人高见!比起南方的港口,登莱的优势也就是率先开海而已。”
但是成子文却不是那种务虚的官员,他皱眉说道:
“苏翰林也有些偏颇了,登莱的港口水深容易通航,又距离朝鲜倭国很近,无论是地理还是区位,优势都明显。”
“相比之下,广西就没有这样的良港。”
苏泽摇头说道:
“仅仅是港口,能带动富庶的仅是一城之地。”
“成大人,您可知道,户部统计了今年上半年,各港口停泊商船的船次。”
“如今我大明,停靠船次最多的港口还是莱州港,但是登莱二港,再加上直沽的港口,都比不上江南江海港口的停泊次数。“
成子文看向苏泽。
“长江能通航海船,如今沿江的城市都已经开埠,越来越多的商船开始集中在南直隶。”
苏泽也叹息,北方就算是有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再加上政策优势,但是商人们还是会用脚投票,更愿意停靠江南。
没办法,长江水道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黄金的水道了!
如今的长江航道,可以容纳几乎所有的中小型海船,也就说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都可以算作海岸线,这些沿江城市等同于沿海城市。
这样一条黄金水道还能伸入腹地,沟通长江流域的大市场。
而长江沿岸区域,一直都是富庶地区。
工业生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
比如生产蒸汽机的工厂,它需要炼钢厂提供优质钢材,需要加工厂制作合格的零件,还需要各种配套的工厂,最终蒸汽机工厂负责组装,运送到山西的煤矿里。
在北方,这些零部件的运输就要浪费不少时间和金钱,而在长江水道上,这些工厂只要沿江分布,商船就可以一下子将他们都拉到蒸汽机工厂去。
如今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产业集群。
相比之下,登莱的港口同样是良港,但是缺乏内陆纵深。
而且苏泽也担忧,登莱搞贸易来钱来容易了,如果最后放弃工业,专门搞贸易和金融怎么办?
这倒不是说贸易和金融不来钱,但是在这个物流远不如原时空的时代,工业化才是能让大明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成子文思考了一下,突然说道:
“苏翰林的是要修铁路?”
苏泽本以为自己还要再花费口舌,却没想到成子文一下子就明白了。
苏泽只能感慨,能做到一方大员的,果然都是有能力有眼光的!
“成大人高见!苏某就是为了这件事来的!”
“如果货物只在登莱二港流转,那于整个民间是无益的,过量的银元反而会伤害百姓。”
成子文连连点头。
这个道理读书人自然明白,财富的增长如果都集中到有钱人手里,必然会导致普通百姓受损,这对于朝廷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用原时空的话说,就是红利没有惠及百姓,大额资金都在空转,最终就是通货膨胀,普通人实际购买力下降。
苏泽担忧的也就是这样,登莱港口是不错,但是并没有惠及到周围的府县,如果这样下去,那往来港口的海商,和港口以外的内陆百姓,完全就是两个物种了。
矛盾和仇恨就会积累,国家就会更加不稳定。
“如果能修建一条铁路,从登莱出发,连通大明府。”
“那样一来,登莱的海港,就可以和大明府的大运河连通,货物流转更加方便,沿途的百姓也能因此获利。”
“成大人以为如何?”
从莱州到大明府的铁路?
这个宏伟蓝图,让成子文心一颤。
这么长的铁路,维护费用要多么夸张啊!
苏泽又说道:
“成大人,如今山西已经出现了一物,名为蒸汽机,原本是用来在煤矿抽水的。”
“范氏煤矿的工匠们,改进了蒸汽机,已经研制出可以拖着矿车自动运行的蒸汽机了。”
其实从抽水到牵引马车,这里的技术难度并不高。
大同范氏的这个技术也没有多先进,牵引的矿车速度还不如马拉矿车。
但是只要走出了技术道路,距离可以真正使用的蒸汽火车也就不远了!
可等完全体的蒸汽火车头建造出来,再进行铁路建设也就太晚了。
铁路建设是一件费时费力,建设周期漫长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大明这样地大物博的地方,如果不提前规划建设,又如何能赶上突飞猛进的工业狂潮?
这条沟通运河水道和海运枢纽的铁路,能够让沿线的城镇都起来,在北方也建立一座工业基地出来。
这才是苏泽此行的重要目的。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成子文也明白了这条铁路的巨大收益。
但是他是从基层一步步升上去的,对于人性有很深的理解,成子文担忧的说道:
“可是这可不容易啊,直沽铁路是联通京师的,吴淞铁路也不用说了,江南本来就富庶。”
“这莱济铁路要怎么募资?”
苏泽笑着说道:
“这正是苏某来和成大人商议的。”
“铁路募资也是权益之策,铁路和道路一样,最后必然是国有的。”
成子文点头,铁路其实和道路运河一样,确实不适合私有。
“所以莱济铁路还是需要以官方主导,正好朝廷要实行分税改革,这笔钱应该有登莱巡抚衙门来出。”
“登莱巡抚衙门能有这么多钱吗?”
这时候李文全说道:
“倭银公司的总部准备迁往莱州,以后倭银公司的税收就要在登莱解送。”
李文全又表态说道:“倭银公司也准备在莱州建设炼钢厂、焦化厂、水泥厂和机械厂,这些工厂也会交税。”
成子文心一颤。
他原来以为怀庆府的投资已经足够大了,没想到倭银公司在登莱的投资更是巨大!
如果这些税收都能征收上来,登莱地方官府,还真有钱凑齐这莱济铁路的启动资金!
毕竟铁路是一段一段修的,又不是要一下子掏出来整条铁路的钱。
达成共识之后,成子文又和李文全详谈了一番,将很多细节敲定之后,苏泽这才主动告辞。
等苏泽离开之后,成子文心潮澎拜。
本以为自己到登莱,就要萧规曹随,在登莱巡抚任上等待致仕。
这倒不是不好,成子文很长一段时间的追求,就是在富庶稳定的地方当官养老。
可从广西来京,成子文又有些不甘心,自己为官几十年,一直都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如今大好机会放在眼前,成子文岂能错过?
这时候成子文才明白,原来人人都可以称为“苏党”。
试问这朝堂上戏啊,但凡有点政治理想的,谁不想要做点实绩出来?
而苏泽是能够帮你成就梦想的人,你啊不跟着他走怎么办——
“辛苦世子了。”
马车上,苏泽向李文全表示了感谢。
李文全归京之后,被苏泽拉着见了刘知节和成子文,连续许下了诸多承诺。
李文全笑了笑说道:“苏翰林哪里话,李某能有今天,都是苏翰林提点的。”
“再说了,这些投资原本就是倭银公司要做的,否则这些银元躺在账上才是最大的浪费。”
倭银公司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公经济体了,李文全在这个位置上,只能竭尽全力的学习进步,才能勉强控制住这艘“巨轮”。
李文全也是恶补了一些经济上的理论,也明白资金流动起来才有意义。
而且倭银公司的利润如果单纯依靠特许经营,那抗风险能力也太差了。
而且倭银贸易的利润也是在下降的,利用初期的巨额利润投资建设工厂,这才是长久之道。
不过两人的关系已经十分亲近了,不需要过多的寒暄客套。
苏泽说完之后,又关心起了李文全的家事。
“昨日听殿下说,武清伯他老人家这些日子天天盯在田里?”
说到这里,李文全长长叹气!
他实在是不理解,武清伯这位大明第一躺赢家,为什么不好好躺着,一大把年级,还为了种粮大赛的一千银元奖金,日夜守在田里。
女儿是皇帝的贵妃,外孙是当朝太子,儿子执掌近百万银元的商业帝国,武清伯为了这一千银元奖金还差点中暑了!
按照武清伯李伟的说法,这几天是大赛的关键时刻,周围几个田庄的勋贵,可能为了赢投机跳墙,派人破坏庄稼,所以他只能日夜守着。
苏泽听完也是露出笑容,也亏着武清伯如此的敬业,给肥田粉打响了。
过两天就是颁奖的时候,再让《乐府新报》来一篇专访,肥田粉的名气就打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