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百零六章 乾隆写大白话朱批,张廷玉辞官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窗明几净的勤政亲贤殿内,弘历正一手敲着明黄色的御案,一手持着山西巡抚石麟新到的奏折,而冷笑不已。

  弘历没办法不冷笑!

  因为,石麟的操作,等于在说,自己这个大清皇帝本质上就是天下最大的盗匪!

  而弘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个拥有最强暴力的皇帝,的确是需要吸食天下民脂民膏,尤其是吃大户的。

  但,弘历是真没打算用这种拙劣野蛮的方式吃啊。

  因为,吃相太难看,而几乎等于明抢的话。

  所养的牛马会不积极吃草料的!

  怎么着,也得披一层文明的便衣,讲究一套吃人的规则才是。

  因而,弘历对此感叹,许多八旗宗室贵族出身的官员,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原始的掠夺者,还是需要再教育才适合去做督抚的。

  不然,一个个就真把去当官当成了去做抢财抢粮抢女人的山贼,那样会很损坏大清国的公信力的。

  “朕骂你,是怪你不给朕分钱吗?”

  “你自己贪婪,就觉得朕跟你一样贪婪?”

  “话又说回来,朕需要为这两百万两白银这么委婉的给你要吗,朕什么时候穷到了为两百万两大发雷霆的地步?”

  “朕还是那句话,山西火耗银的情况,你得如实汇报给朕!”

  “但也不能因为火耗银真的被你亏空完,就不敢再报灾情,而请朝廷赈济,一切都要如实汇报!朕不是贼子,你也不能当贼子!做官就要有做官的样子,要讲规矩!”

  弘历在石麟的奏折上批下了一大堆话。

  他现在,算是能理解康熙和雍正在朱批上会写许多大白话的原因了。

  没办法。

  很多大臣,不说清楚,是真没法沟通。

  所以,皇帝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得端着,而不把话说清楚。

  针对不同人得讲究不同的话术。

  弘历在批下这一大堆话后,又派人去把军机处的大臣们叫了来,吩咐说:“石麟不胜巡抚之任,着来京候旨,让刘统勋署理巡抚,查缉山西火耗归公情况与旱灾情况,以及查缉乐善好施、捐粮助饷情况。”

  “嗻!”

  鄂尔泰、张廷玉等军机大臣答应后,就照此拟起了谕旨。

  石麟的表现,让弘历越发担心地方督抚借着乐善好施、捐粮助饷的名目,拉着豪绅们一起盘剥庶民阶层中的富户,来个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所以,弘历在批判石麟的同时,也就干脆把石麟调回原位,派自己信得过的人下去调查。

  当然!

  更重要的是,弘历也能趁此,在督抚一层中安插上他的人。

  清朝谕旨分成明发上谕和寄信上谕两种。

  后者又被称作密谕,由军机处直接寄出,又叫廷寄。

  前者则需要由内阁拟旨明发。

  石麟被罢职和刘统勋被派去署理山西巡抚这种重大人事任免,需要明发上谕。

  但弘历具体要求石麟回的事,以及要求刘统勋去具体查缉的事,则只需要廷寄即可。

  除军机处的大臣和本人外,就没人知道石麟被罢职的真正原因,以及刘统勋去山西署理巡抚后的首要任务。

  石麟在再次收到弘历的朱批后,着实惊愕了好一阵子。

  “这怎么可能!”

  “皇上居然不是因为我没给他分银子,是真要问火耗银的事,问我是不是借劝捐捞钱的事!”

  “看来皇上是真的要做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啊!”

  石麟瘫坐在椅子上,双目无神地低头看了手里的朱批奏折一眼,喃喃自语着。

  石麟只得重新拟了奏折。

  他拟得是向弘历请罪的奏折,而如实陈述他的确有欺瞒灾情的事,也有借劝捐捞钱的事,还坦然承认,自己已经把归公的火耗银亏空的差不多没有留半点,有以赈济的名义补亏空的意思。

  弘历在收到石麟的新奏折后,咬牙切齿了好一阵,心说,这些地方当官的,是真的比他这个皇帝还会花钱造成亏空。

  为此,弘历就直接批复把石麟逮拿进京,交部议处。

  交部议处,意味着石麟所做的事就要被全部披露。

  比如,他隐瞒灾情却劝捐的事,以及亏空了火耗银的事。

  弘历要把石麟交部议处,则是想对火耗归公制度进行一下调整,而先看看官僚们在知道石麟亏空了火耗银后的反应。

  在弘历看来,火耗归公是可以的。

  因为,火耗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征收标准。

  但火耗归公后,火耗银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不能同雍正朝初创时一样,只归在省里。

  归在省里,督抚这些高官一下子花完后,地方州县就会很被动。

  所以,弘历打算微调一下雍正推行的火耗归公制度,给县里留一点火耗银,让县里能够更灵活的处理一些突发情况,如赈灾、对抗瘟疫以及武装冲突等。

  毕竟,像现在这样,只归在省里,督抚等官花完了火耗银,地方州县也就只能接受现实,是不敢责怪自己上官的。

  同时,即便没有花完火耗银,地方州县也会因为突发一些事件需要用钱,而要因为给省里打报告来回折腾而影响行政效率,使得本来可以安抚下去的普通冲突变成大规模民变之类。

  另外,给州县留一部分火耗银,也能延缓地方省级官员亏空火耗银的速度。

  如果,派去州县的官员是皇帝直派的亲信,那甚至还能反向监督这些地方上的省级官员。

  故而,弘历有微调一下火耗归公制度的打算。

  话说,自宋以来,凡是在这中华大地上的中央集权帝国,绞尽脑汁所思考的,就是如何限制地方做大。

  而要防止地方做大,一是不让其有独立的武装,二就是不让其有独立的财政。

  不过,很多时候受限于通讯条件的影响以及许多事件的突发性,为避免小问题变成危及社稷安稳的大问题,又不能过于限制地方有武装和独立的财政。

  因此,在大清,通过火耗银,给地方一些独立的财政也就成了必要。

  弘历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朝廷和藩库的二级财政,变成朝廷、藩库以及县库的三级财政。

  但弘历下旨将石麟交部议处后,却开始有了废除火耗归公的声音。

  主要是士绅阶层出身的科甲官员们,非常主张废除此项制度。

  “中堂,这是一个机会,新帝意识到火耗归公后依旧会造成地方钱粮亏空严重,只怕真的会有废除火耗归公之意。”

  张廷玉的门客朱荃就在石麟被交部议处的原因被传开后,于张廷玉面前,提议起了此事。

  张廷玉目光深邃地瞅了朱荃一眼,不置可否。

  朱荃则因此笑了笑:“中堂,这是天下士人共同的心声啊!”

  张廷玉只是微微颔首,而挥手示意朱荃离开。

  朱荃只得顿首作揖:“有劳中堂。”

  但张廷玉在朱荃走后,只是叹息了一声。

  次日,张廷玉就向弘历递交了请求告老的奏疏。

  弘历在收到这张廷玉请辞的奏疏后,就陷入了沉思,随后就吩咐道:“宣张廷玉!”

  不多时。

  张廷玉就来到了御前。

  弘历则在他一番见礼后,笑着问:“卿在这个时候告老,是受到了什么压力吧?”

  张廷玉脸上的肉微微抖动了一下:“圣明无过陛下,天下绅民望火耗归公被废如大旱之望云霓。”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