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338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孙威道:“天可汗所建的国度,比原本华夏何止扩充了三倍?理应除旧布新,万象更生。所以,臣以为应取国号为‘明’或者‘元’。”

  “这明和元这二者之间,臣以为应该取明。天可汗要与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汉人为日,蒙古人为月,岂不是应了国名了吗?实在是非常恰当。”

  他是赵朔允准致仕的人了,心情放松,第一个发言。

  镇海却道:“臣也以为,应在明和元中选择,但是臣认为,应该是元,而不是明。”

  “很简单的道理,孙威刚才说,汉人为日,蒙古人为月。凭什么呢?为什么就不是蒙古人为日,汉人为月?”

  孙威皱眉道:“老相国不是蒙古人吧?何必执着于,到底蒙古人为日,还是汉人为日?天可汗对汉人和蒙古人一视同仁,又何必区分呢?”

  镇海还真不是蒙古人,而是回纥人,出身于回纥富商之家。

  他摇头道:“我虽不是蒙古人,却是刚刚受天可汗所封的大蒙古国左相,必须为大蒙古国着想。”

  然后,再次跪倒,向赵朔正色道:“天可汗,明之国号,的确应了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但是,何者为日,何者为月,不是凭白产生了区别了吗?反而与天可汗的本意起了冲突。”

  “还有,天可汗刚才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尽属大明。天下万国,皆为大明臣妾。这话诚然堂皇霸气,但是,蒙古四系听了,恐怕会心里不舒服吧?”

  “尤其是术赤汗国,一直唯您的马首是瞻。拔都汗,一直以大汗的安答自居。怎么现在,就变成了大汗的臣妾了呢?”

  “所以,臣以为,还是元的国号: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既堂皇大气,又没那么霸道,大蒙古国内部不起纷争。另外,这也符合华夏传统的中庸之道。”

  赵朔又看向张勇,道:“你说呢?”

  张勇道:“臣是个粗人,只懂养马育马,在这种国家大事面前,哪有臣说话的份儿?不过,如果,天可汗一定想听臣的意见的话,臣也觉得元好。”

  赵朔道:“哦,为什么?”

  张勇道:“具体什么道理,臣也说不好。打个比方吧,‘元’就像黎明前的天色,包罗万象,什么都容得下,朝气蓬勃。‘明’就像正午的日头,什么都照得清清楚楚,反而没了转圜的余地。臣觉得,还是这个‘元’字,让臣心里更安稳。”

  “嗯,也有些道理。”

  赵朔对于选“元”还是“明”,其实没有特别的偏向。

  不过,经镇海和张勇这么一说,他确实觉得,从团结蒙古四系的角度考虑,还是“元”好一些。

  什么日月之分啊?

  蒙古人和汉人,乃至天下各族之英杰,都在这“元”之内。

  镇海刚才强烈反对“明”的国号,其实未必没有他为回纥人的潜意识的原因。

  赵朔道:“杨惟中,替我拟定一番旨意给中书省,暂定国号为元,问问他们是什么意思。”

  “遵旨。”

  虽然没有无线电报,但是八百里加急传信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五日后,赵朔就得到了中书省的回信,赞同以元为新的国号。

  然后,赵朔汗国的国家机器完全动员起来,为赵朔登基做准备。

  虽然赵朔已经在忽里勒台大会上登基过一次了,但那次是大蒙古国的天可汗。

  华夏天子的登基仪式,还没举行呢。

  到了现在,“天可汗”或者蒙古大汗的权力,不过是赵朔和蒙古众贵人的约法三章而已。原本的赵朔汗国,现在的大元朝,才是赵朔的根基所在。

  还有更关键的,华夏军民百姓盼着赵朔登基为华夏天子扬眉吐气多少年了,不举行一场登基仪式怎么行?

  首先,当然是赶紧把赵朔登基的玉玺刻好。

  材料早就备齐了。

  以和田玉为基,以澳洲之金,扶桑之银,南洋之铜,蒙古之铁,波斯之铅,北天竺之锡,以及华夏冶金的最高成果锌,这七种金属为装饰。

  象征着大元国土广大,混凝为一。

  耶律楚材倒是想以传国玉玺所用的蓝田白玉为基呢,但这时代蓝田白玉已经开采殆尽,没有合适的玉料了。

  和田玉就和田玉吧,关键是上面的字。

  这块玉玺比较大,刻的字也比较多。

  最中央,刻的还是鸟虫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上面写全人类的皇帝。

  下面写大蒙古天可汗。

  左面写华夏天子。

  右边写大元皇帝。

  这块玉玺,就是大元朝以后的国玺了,只有天子登基,以及在祭祀天地、宗庙等最顶级的国家典礼上,才会用到。

  日常行政所用,就是所谓的“天子六玺”了。按规矩,天子有六个或者八个日常玉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当然了,以后随天子的喜好,还可能增加新的日常用玺,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

  但毫无疑问,这块“国玺”最为重要。

  赵朔也不知道,他所建立的这个国度,能存在多少年。他只希望新朝建立,得到这块国玺之时,统率的疆域不要少于如今的大元。

  其二,加紧新官服的制作。

  从华夏传统的角度考虑,建立新朝,就要改变官员服色,以示与前朝不同。

  人类是视觉动物,没有比视野所见的变化,对心理的冲击最大了。

  但话说回来,也没什么好变的,天下无非就是那么几个颜色。

  唐朝三品以上为紫色,四至五品为绯色(红色),六至七品为绿色,八至九品青色。

  宋代和唐代基本等同。

  只是唐代官服为圆领襕袍,搭配乌皮六合靴、鱼袋等饰物;宋代改为展脚幞头(硬质多边角造型),公服常穿白绫袜配黑皮履,并增加方心曲领等配饰。

  大元建立新朝,颜色也没什么好变的。

  只是仿后世明朝,在官服上绣以禽兽。文官用禽鸟,象征文采、德行。武官用走兽,象征勇猛、力量。

  另外,以乌纱帽取代唐宋时期的幞头。

  其三,改变奏章格式。

  其实就是加上了赵朔钦定的标点符号。

  虽然华夏古代早就有了“句读”,但是正规的公文和奏章上是没有“句读”的。

  赵朔早就想加上标点符号,提高处理公文的效率以及避免歧义了。

  但是,话说回来,这并不是什么紧急之事,而且会受到不小的阻力。之前行之,有些得不偿失。

  如今大元建立,万象更新,要显示出与之前朝代的不同,正是推行标点符号的最佳良机。

  于是乎,中书省微微露出点口风,一篇篇标注了标点符号进劝进的奏章,如同雪花一般飞入了赵朔的行在。

  十二月十九,赵朔的车驾终于到了中都郊外。

  耶律楚材率领中都文武官员,数十万军民百姓相迎,再次劝进赵朔为华夏天子。

  三辞三让的程序早就走完了,天可汗都当上了,赵朔当然没有矫情地说什么“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而是传下了新的旨意:皇天有命,万民拥戴,众望所归,不敢推辞。

  一二五零的正月初一,赵朔登基的仪式,正式在中都南郊举行。

  临时筑起的圜丘坛高九丈,以黄土垒就,象征“天子居中,沟通天地”。坛分三层,层层环以身着玄甲、持戟而立的禁卫军士,他们如同沉默的铁像,在冬日苍白的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

  浑厚悠长的号角声划破黎明的寂静,随后,编钟与特磬的清越之音次第响起,庄重典雅的雅乐如同无形的潮水,漫过整个旷野。

  自远处的帷宫至坛下,文武百官、宗室勋贵、依品级着大元新式官服,肃然垂首,分列御道两侧。

  在这些贵人后面,还有十万选出的中都平民百姓。

  赵朔身着华夏天子冕服,上衣象征未明之天,下裳象征黄昏之地,肩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背负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汇聚了天地间所有的至美与秩序。在先导礼官的引领下,赵朔缓缓向祭天台上走去。

  历朝历代官服都要变化,但是华夏天子冕服是从来没有变过的,象征着华夏的传承。朝代有更替,但是华夏永存。

  就是历史上的包括忽必烈在内的元朝诸帝,天子冕服都是这个装束。唯一的例外,也就是清朝了。

  “皇天上帝,丕降宝命,眷佑下民……臣赵朔明告于天……於戏!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建极体元,与民更始。朕所不逮,中外文武,汉蒙古亿万子民,同心协力。献可替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

  赵朔展开祷文,声音清朗而沉稳,穿透雅乐,回荡在旷野之上。是向天地神灵、天下万民宣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然后,就是“亚献、终献”,三献礼成,乐声愈发高昂。太常寺卿奉上以朱漆盘承托的玉玺与即位诏书。

  赵朔转身,面向祭天坛下如林般的军民百姓。

  他双手高举大元国玺,示于天地,示于万民。

  “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祭天台下,文武百官、勋贵,齐刷刷跪伏于地,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冲天而起。

  至此,礼成,赵朔正式为华夏天子,大元皇帝。

  然后,赵朔却没有依惯例开始封他的先祖,皇后,以及太子,而是高声亲口传旨。

  “朕上应天命,下顺民心,登基为帝。然,朕深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朕之后世子民,又难免有不肖者,堕了朕于尔等之基业。今日,特下三道旨意,既约束朕自己,又约束朕之后世子孙。”

  “其一,我大元君主无姓名之讳。即便口出朕之名字,亦不入罪!天下者,非仅朕以及朕子孙天下也,更是汉人、蒙古人,以及天下各族英杰之天下!”

  华夏避讳之事,已经持续千年以上了。

  比如汉朝的王昭君,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成了王明君,后人也就习惯性地称她为“明妃”。

  比如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民部改成了户部。比如为了避李渊的讳,龙渊剑改成了龙泉剑。

  给百姓们带来了太多的不便。

  后来,宋朝皇帝为了避免扰民,登基之前要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生僻字。

  赵朔觉得太麻烦了。

  他既不想改名字,也不想民间禁用“朔”字。

  再说了,人们称呼“赵朔汗国”都多少年了?赵朔管得了国内的子民,还管得了其他国家不成?

  所以,赵朔干脆,把避讳彻底取消掉。

  当然了,没人会真的直接对赵朔称“赵朔”的。只是在其他场合说或者写了“朔”字,或者不小心说出了“赵朔”二字,不会被朝廷追究治罪而已。

  “其二,朕百年之后,才开始修建陵墓,百日内完成。朕之后世子孙,都应以此为例。否则,即非朕之子孙!”

  帝王修建豪华的陵墓,对国力的消耗真是太大了。历朝历代,皇帝登基不久后,就开始选址并动工修建自己的陵墓,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宋朝是个例外。

  这个朝代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规定皇帝去世后,才开始修建皇帝陵墓,并且严格限制了七个月的时间,正所谓“七月而葬”。

  到了明朝,就又退步回去了,依旧皇帝登基后就开始修建豪华的陵墓。

  何必呢?

  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不如留在人间,赵朔对此相当看地开。

  所以,他参考宋朝的制度,将修建坟茔的时间限制在百日之内。仅仅一百天的时间,再铺张浪费又能铺张浪费到哪去?

  “其三,凡朕之后世子孙,未获封地者,每代皆降等袭爵。七代之后,降为庶民。古语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朕之恩泽如能庇佑子孙七世,已是皇天厚爱矣,怎可贪得无厌?”

  这就是避免宗室繁衍,国家不堪重负了。

  赵朔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如同玉磬敲击,在庄严肃穆的旷野上空回荡。那三道旨意,一道比一道惊世骇俗,像三记重锤,狠狠砸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口。

  起初是死一般的寂静。

  取消避讳?千年以来,“为尊者讳”是礼法的基石,是维护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无形屏障。直呼皇帝名讳乃是大不敬之罪,足以掉脑袋!赵朔为了不扰民,竟亲手拆除了这堵墙?

  死后建陵,百日为期?历代帝王,谁不将身后事视为与生前基业同等重要?那宏伟的陵寝是权力向死亡的延伸,是另一种形式的“万岁”。就是宋朝,不是也达到了七月为期吗?赵朔为了节约国家开支,宁愿大元历代皇帝薄葬!

  “七代降为庶民”,赵朔为了国家的强大,连后世子孙都苛薄如此!

  但是,紧接着,就是一片欢呼声响起。

  “陛下英明!万岁!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十数万众的声声欢呼,似排山倒海,如滔天巨浪,声传九霄!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