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担着柴薪,身形矫健,上前拜礼:“大师兄,师弟起手了。”
姜缘回礼,笑道:“悟空,此间晚景将至,你不如府中众等般戏玩,怎地担柴?”
悟空道:“大师兄,我入门晚哩。有言是‘勤能补拙’,我方多做事,早日学个门道,追得众师兄,觅个长生不老之方。”
姜缘道:“你想长生?”
悟空道:“大师兄,长生不老,此般谁不作想?实不瞒大师兄,我亦曾住不输方寸山的仙山古洞也,盖因知暗中有阎王老子管伏,故是持篙走筏入阎浮世界,寻个长生不老之方。乃参访仙道多年,不得缘法,幸是至方寸山来,方有个门道。”
姜缘笑道:“悟空,你一心求长生?”
悟空点头道:“大师兄,我一心求长生,绝不敢悔。为身命者,怎敢不求长生。”
姜缘闻说,双目凛凛,他在此猴儿身中,似见昔年人世姜缘,一心求长生,绝不敢悔,不得长生,万般皆空,如梦似幻罢。
今之猴儿,正是昔年他。闻道者,同作一人。长生道上,悟空是他,他是悟空,众生作一人也。
姜缘笑道:“悟空,有朝一日,你定功成,寻长生之方。”
悟空喜道:“呈师兄吉言,呈师兄吉言!”
姜缘轻抚猴儿天灵,道:“你且去就是,我尚去拜见师父。他日你有何不懂之处,但来问我,我道虽浅,却可为你解惑一二。”
悟空喜不胜收,不敢误了师兄,拜谢后担柴归府里。
姜缘入三星仙洞,径朝祖师静室去,少顷间,他行至祖师静室,他方见祖师盘坐蒲团,似知他至。
姜缘入室里,拜礼道:“师父,弟子前来告罪。”
祖师道:“怎说?”
姜缘道:“师父,弟子教打杀一同门也,特向师父告知,望乞恕罪!”
祖师道:“是那个同门。”
姜缘不敢有误,跪伏说道:“师父,乃是‘性’字辈性苦是也。弟子近日习全百八大法,正在山外修习,试弄神通,得一土地相请,言说山间魔障起,问下方知,乃性苦作乱,害得土地无处去,捉得生人进红铅,炼秋石,更以吃人为乐,是故弟子打杀性苦。”
祖师听之,起身将童儿扶起,他笑道:“如你这般说,你何罪之有,你无罪有功。诸弟子,修得旁门左道,却不修心,一心出山去,却守不住性子,遭难乃定数。童儿,你言你习全百八大法,可有虚言?”
姜缘道:“师父,未有虚言,弟子习全百八大法,地煞数精一二,天罡数习全未精,尚需水磨功夫,方可习精。”
祖师道:“你试法我看。”
姜缘道:“请师父出个题,好教我试法。”
祖师指定童儿,笑道:“既是这般,你试个‘假形’法术我看,变个地兽之君。”
地兽之君正是虎也。
姜缘闻说,口中念诀,使个地煞数的‘假形’变化法术,道声‘变’,但见他摇身一变,成个斑斓猛虎,钢牙白森森,双目绿油油,正个‘半点全无仙道相,尽是斑斓饿虎样’。
祖师挽掌称妙,笑道:“果是习全,果是习全!此地煞数教童儿使之,已是信手拈来。天罡数却需早些精之。”
姜缘将变化术去了,现出本相,他拜礼道:“是,师父,弟子定早日将百八大法悉数习精。”
祖师道:“今你百八大法习全,我该教你其他手段。”
姜缘道:“师父,弟子该再学何般本事?”
祖师沉吟良久,答道:“我欲教你个‘袖里乾坤’的护身法。”
姜缘道:“师父所教,定是有些道气儿,弟子愿学,愿学。”
祖师笑骂道:“莫作戏玩,我此方教你,乃个能捆装神仙的手段,却有些难学,我教你口诀,你当好生习之。”
姜缘问道:“师父,此法作个怎说?”
祖师说道:“此法你习之,教袖袍作法,他年游历装些衣物,却是轻便。此作轻便说,若教护身时,管是何等踢天弄井,降龙伏虎之辈,皆该装捆,任你摆布。”
姜缘拜礼道:“师父,弟子愿学此等!望请师父教我!”
祖师点头道:“你近前来,我教你此法,你用心习之,教早日功成。”
姜缘唱了个诺,再拜礼于祖师,方近身洗耳用心。
祖师附耳低言,将诸般口诀悉数告知于姜缘。
姜缘切记下诸般口诀,只觉袖里乾坤玄妙不已,果是道气儿重的本事。
祖师将口诀传下,方是问道:“童儿,记下否?”
姜缘应声道:“师父,弟子悉数记下。”
祖师点头道:“此法你谨记在心,好生习之。童儿,你此间于府中,可有见得悟空?”
姜缘道:“师父,弟子见过。”
祖师问道:“你觉悟空如何?”
姜缘听言,答道:“师父,悟空师弟,天地生成,心性纯良,知礼懂礼,教人喜爱。”
祖师张望童儿,笑道:“未料童儿竟这般说。”
姜缘道:“师父,此般真言罢。若教悟空师弟性子顽劣,弟子不敢此说。”
祖师道:“那悟空确有礼节,然身中因果多,本性乖张,此间行诸般事,若教能磨去性子尚好,若教磨不得,他年若习全本事,恐为心所害,多灾多难。主客颠倒时,大难将至。罢,罢,罢,且看此猢狲心性如何。”
说罢。
祖师唤姜童儿早将袖里乾坤习全,让其回去修行。
姜缘领命而退,返静室去。
静室里,姜童儿盘坐蒲团,思量祖师先前言说‘主客颠倒,大难将至’。
此主客乃是本心与他法力也,若教他得高深法力而乱心,变心,方是主客颠倒。
此间他若非得祖师常常言传身教,使他不忘修心,他丹成时,亦使主客颠倒,生出乱子。
人若忽得巨富,则作主客颠倒。人若忽得深法,则主客颠倒,诸般种种,皆是此理。
姜缘心中有数,暗道:“修心,我修得何等法力,必不忘修心。若忘修心,恐有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