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山脚,狂风吹林,灵机涌动。
玄明与玄虚命部分弟子返回道观,免得打扰其他人破境,同时朝后退去,与海奉明一起来到灵气潮汐边缘。
经玄虚提醒,玄明已清楚来人身份,也知晓与自己论道之人是他,率先行礼,感激道:“玄明见过大人,多谢大人指点,此番论道,求真观上下俱得造化,此恩铭记于心,日后若有需要,求真观定全力相助。”
海奉明侧身避让,还一个法家礼,温声道:“玄明道友言重了,上次道友所赠十六字犹如当头一棒,将我打醒,重拾本心,本该早来致谢,只是因打破枷锁,有所领悟,摸到了练神门槛,这才拖延至今,万望道友莫要怪我来迟。”
玄明没居功,先恭喜海奉明练神有望,后实话道:“海大人切莫如此,那十六字是贫道钦佩大人品行,才厚着脸皮在大人面前班门弄斧,聊表敬意,是大人福泽深厚,才照见本心。”
这是他的真心话。
此方天地法家延续五千载,长盛不衰,法家修士层出不穷,非前世可比,论对法的了解,自己望尘莫及,也就是从楚氏口中知道了海奉明为人,才敢大胆摘抄字句,倾注法意,将前世法治社会一角与理念以古代背景展露出来,藏匿字中,以期能起到一丝效果。
毕竟,跟今世法家相比,末法时代的前世最大优势就是阻力较小,在法治执行力与普适度上更胜一筹,做到了大部分百姓识字知法、懂法用法,从上到下,由法贯穿,尤其是君主由民择贤而任的理念与落实,更会让法家修士眼前一亮。
不过,这点优势有没有用,又能使多大力,玄明无法保证亦不知晓,送那十六字是不想干等消息,有枣没枣打两个竿子,就算不管用,至少努力一把。
助海奉明寻回本心,主要是这位法修争气,跟他关系不大。
“道友过谦了,海某被点醒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这点无可争议。”
海奉明接着道:“另外,海某这次是以私人身份而来,道友无需以大人相称。”
话已至此,玄明便以海道友相称,也没再客套,玄虚请海奉明上山一叙,被其婉拒,愿意跟他们一起等候、护法。
三人席地而坐,谈天说地。
通过沟通,玄明知晓原来海奉明专门为论道而来,他知晓了明年初春风阳郡部分道脉会相聚浮云山论道之事,希望能助求真观一臂之力,以此偿还恩情。
玄明与玄虚对海奉明印象更好,很快四代道人突破完,玄明令他们回观调息,消化所得,海奉明看了眼一手抱鸡仔、一手遛灵鸡的长宁子,错愕之余,看破不说破,与玄明相视一笑,无需开口,便心有默契。
半个时辰后,玄阳等人醒来,前来与海奉明见礼,简单交谈,就被玄明打发上山,命其闭关,众道也没矫情,向海奉明告罪一声,相继上山。
海奉明懂轻重缓急,未曾心生不满,进阶练气境非一日可成,目的达到,他告辞离去,留下玄虚暂时看护,玄明亲自送其下山。
目送马车离去,他转身回山,让玄虚回观消化所得,处理事务,自己则留在此处,席地而坐,一边护法,一边用心复盘今日论道经历,尽快将所得化为自身底蕴。
马车声响,距离县城越来越近。
少年人好奇心旺盛,随从海延年醒来,忍了忍,问道:“老爷,您觉得玄明真人明年论道会赢吗?”
对自家老爷前来浮云山的目的,海延年一清二楚,玄明真人对老爷有恩,他希望求真观能赢,这样老爷才没白辛苦,心情才会愉悦。
消化论道感悟的海奉明缓缓睁眼,慢条斯理道:“或许吧!若明年三月前,玄明道友未再得机缘,金丹不出,难逢敌手,遭遇金丹,胜算不高;若福星高照,再有突破,当在五五之间。”
话音一转,他继续道:“像玄明道友这种修为才大周天圆满,道行却臻至先天圆满,甚至看到金丹门槛儿的状况,并不多见,无论明年论道结果如何,他都虽败犹荣。”
事实上,刚论道时,海奉明大吃一惊,想不到这位久居深山的玄明真人比传闻中更富有传奇色彩,道行已入先天,还走出一段距离,对天地道理见解独道。
这次前来,他收获超出预料。
“看来老爷很欣赏玄明真人,等明年秋季,咱们府上灵枣成熟,老爷不妨请真人入府做客,吃杯枣茶。”
海延年欢喜建议,老爷啥都好,就是性格有些孤僻,平日里甚少有人拜访做客。
“我看你不仅想让我邀请玄明真人,还想让我提醒他,带上那只灵鹿。”
被戳破心思,海延年捂着被拍的额头,讨好一笑,没有否认。
瞧着亲手养的崽一脸傻笑,海奉明没眼看,此时马车即将驶进浮云县城,他掀开车帘,回望仿佛迎接落日的浮云山,眼中光芒一闪,透过法眼,见到一股势逐渐在浮云山上空汇聚,尽管稀薄,可确实存在。
类似之势,他百年前初入练气境时,曾在临江郡万寿宫所在甘泉山上看到过,而今万寿宫已是大玄神朝新晋顶级道脉。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不管明年结果如何,这求真观都将气势如虹,于这风阳郡中势不可挡。”
海奉明喃喃自语。
浮云山,树林里。
白发老道盘膝不动,身上三尺之内弥漫玄妙道韵,脑海之中,道理交织,他孜孜不倦汲取其中精华,化为己用。
直到苍穹冷月撒下皎洁月光,照彻山林,玄明才暂时醒来,采集月华。
等结束修行,他没马上消化剩余所得,迈步溪畔,注视粼粼波光与水中月影,恨不得再来一坛美酒,邀月对饮。
这次论道,属实意外。
高估了自身酒量之余,没想到海奉明会在今日造访,睡中论道更是意想不到。
尽管海奉明是法家,自己是道家,可殊途同归,且传说中法家祖师曾向无量天尊问道,两家算是部分同源,某些道理更是共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海奉明是看到练神门槛的修士。
纵然这次论道玄明输了,仍然进步斐然,等他消化剩余所得,道行上极可能窥见金丹门槛儿,明年论道,胜算会提升不少。
当然,他最大收获不是道行,而是下丹田那团光茧,心神沉入其中,瞧着光茧内快要成型的微天地,玄明激动。
这次论道,海奉明法家之理成为微天地发育的资粮,自己没领悟、没参透、没听懂的道理被光茧吸收。
至于海奉明曾命人送来拜帖之事,玄明听玄虚提起,因他前段时间沉迷修行,一心破境,玄虚不欲打扰,才没告知,只是世事奇妙,两人会在山脚相遇。
平复心情后,玄明盘坐,继续边细嚼慢咽所得,边为玄素护法。
次日傍晚,玄虚也来此。
第三日,云蒸霞蔚时,一股强大气势迸发而出,呼啸山林。
玄明与玄虚含笑,对醒来的玄素稽首:“恭喜师妹,成为我辈中人。”
玄素还礼,笑靥如花:“多谢两位师兄护法。”
求真观三位真人皆笑声爽朗,短暂交谈后,各自离去,一个飘逸乘风,直奔真玄;一个脚下生莲,回返素女。
玄明则如一个凡夫俗子般返回藏道峰,徒步下山,徒步上山,步始步终,是一次行道的圆满,他走得不徐不疾,若闲庭信步,每步落下,都有一缕尚未消化的道理被洞悉、转化,每次步子抬落,便脚踏实地一次,底蕴就加深一分。看似没有奇异,实则妙藏于内。
伴着三位真人离开山脚,一股无形的势在浮云山缓缓凝聚、蒸腾。
七日后,玄明入烈火峰,准备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