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二十四 袁某人の八字真言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卢植是一位合格的托塔天王,袁树也是一位合格的输出者。

  他看着满脸正经的卢植,微微一笑。

  “若要致良知,首先要明确的是志向!”

  袁树缓缓道:“古人曾说过,师出有名,万事万物,最重要的起始点便是一个名,而对于求学者来说,这个名,便是志向,人无志立。没有志向就像没有根的树,没有源头的水,长久不了。

  志向不能是违背良知的,比如从读书开始就立志要做一个贪官,上任之后就要贪腐一千万钱,两千万钱,这种志向违背人生来便有的良知,自相矛盾,为人所不齿,根本是立不住的。

  志向应当顺应良知,能对父母、亲族、好友、同僚诉说,不会觉得羞耻,不会觉得愧疚,不会觉得无法开口,而是可以堂堂正正大声说出来的,那便是符合良知的好志向。

  确立了志向之后,又该做什么呢?接下来,便是要勤学了,有志向是好事,可人非生而知之者,若要实现志向,非要勤奋的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然后才能利用知识达成志向,否则志向又该怎么达成呢?

  诸君之中,有勤奋学习的,也有假装勤奋学习实则懈怠的,诸君可以反思自己,凡是懈怠于学问的,都是没有志向或者志向不符合内心良知而无法确立的,由此才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不能勤学。

  而有志向的学子们也要注意,正如我此前所说的,人有聪明者,也有中人和愚钝者,聪明者少,中人和愚钝者多,所以勤学的人,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成果,拼尽全力,也未必能胜过聪明者的随意为之。

  但是,聪明者不应为此而感到骄傲自满并且轻视他人,中人和愚钝者也不应为此感到自卑忧伤并且自暴自弃,需知,立下志向并且为此而努力前进的人,都是值得称赞且尊敬的人。

  聪明与否,是天资,是生下来便有的,不是后天弥补所能改善的,假使竭尽全力也不能追上聪明者,应该为之懊恼吗?不,应该自豪,因为你竭尽全力了,你做到了你所能做到的全部,这是值得称赞的。”

  说到这里,袁树顿了顿,深吸一口气,提出了一个问题。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了,中人和愚钝者没有聪颖者那般的聪慧,那么他们有没有价值?”

  袁树环视学子们一圈,见他们的眼睛都死死盯在自己身上,满意地点了点头。

  “当初,萧何去世,曹参拜相,他一上任就罢免了积极进取、想要有所作为的聪明官吏,提拔了一群只知循规蹈矩按章办事的官吏,然后天天饮酒作乐,不做实事,于是有人为此状告孝惠皇帝。

  孝惠很生气,召见曹参,指责他辜负了自己的期待,曹参便询问孝惠,是陛下您优秀,还是高祖优秀?孝惠说,自然是高祖优秀,曹参又问,是萧何优秀还是我优秀?孝惠说,你比萧何差远了。

  曹参点头,说,既然如此,我为何要变更萧何制定的策略?他的策略不是执行的很好吗?我的才能不如他,根本没必要变更他的策略,只要按照他的策略继续执行下去就好了,何必多此一举?

  罢免那些聪明官吏也是一样的,聪明的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总是要推陈出新,不断进取,但是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来检验成果,黎庶黔首也需要时间去适应政策,频繁变更政策会让天下人无法适应,就会闹出乱子。

  所以,我才会提拔那些老实官吏,这些人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是他们能照章办事,不会做出格的事情,是优秀的执行者,对于广大黔首黎庶来说,他们才是最合适的管理者,孝惠听后,恍然大悟。

  后来的人,都把曹参和萧何并列在一起,称作贤相,诸君,曹参的才能不如萧何,那是天下公认的,但是他们两人却并列成为贤相,原因在什么地方?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诸君应该都有所了解了。”

  场面安静了一段时间,每个人似乎都在思考。

  卢植顿了一会儿,适时地开口了。

  “袁君的意思是说,聪明人和中人、愚钝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志向坚定、勤奋学习,不论才能的高低,总会找到用武之地?”

  “卢君明白我的意思了!”

  袁树笑道:“诸君,只要建立起符合良知的志向,为此勤学苦练,不耻下问,积累学识,那么就算成果不如天资聪颖者,如何不能期待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曹参呢?”

  围观众人似有所悟,面露恍然者不在少数。

  于是袁树趁热打铁,接着讲学。

  “除了立志、勤学之外,还有没有重要的事情呢?当然是有的,那便是改过,我之前也说过,人非圣贤,且就算是圣人、贤人,也是犯过错误的,他们之所以被称作圣贤,不是因为他们不会犯错,而是他们勇于改错。

  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在于改正,这种改正的勇气,是非常珍贵的品德,因为这世上多的是不敢于改正的人,有些人觉得自己犯下的错误太多,已经无法改正,干脆自暴自弃,继续犯错,直到死亡。

  这种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而是没有改错的勇气,这种人不仅做了错事,还是个懦夫,是十分可耻的人,所以古人才会着重强调,犯错不要紧,改正最要紧,若是犯了错而不敢改正,那是最让人绝望的。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与自我的改正息息相关的,责善,诸君现在都知道,改正需要勇气,而勇气从何而来?有些人内心强大坚定,自己就能由心而生出勇气,自我改正,这种人非常优秀,值得称赞。

  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种勇气,犯下一种错误,畏惧惩罚,于是处处遮掩、不让人知道,直到错误越来越大、无法弥补,人也由此走向灭亡,这种情况是很多的,而这个时候,责善就非常重要。

  人行走于天地之间,不可避免和会和其他人打交道、交朋友,有些人交朋友只是为了吃喝玩乐,互相拉着对方一起堕落,此之谓狐朋狗友,而有些人则会互相督促学习,此之谓良师益友。

  我希望大家彼此都能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且与此同时,更要注重互相责善,身为朋友,要勇于指出朋友的错误,并且要督促他改正,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责善也需要方式方法。

  人皆有自尊羞耻之心,若为了责善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出错误,不免伤其自尊,使人产生厌恶、逆反之心,如此不仅不能责善,还将起到反效果,把朋友往更加错误的道路上推,这不是好朋友该做的事情。

  我推荐诸位,在互相责善的时候,尽可能的注重维护朋友的自尊,要在私人场合较为委婉、温和的指出他的错误,并且督促其改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便认为,那是比良师益友更优秀的良师益友了。

  为学子,为人,为朋友,如果能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遵循内心的良知,将良知贯彻于行动,一生坚守,那么这个人就算只有中人之资,甚至较为愚钝,我也认为他可以被称作圣贤。”

  袁树将自己和卢植商议出来的成果精炼了一番,提取出重要的东西。

  当然更多的是“参考”了王阳明先生的意见,由袁某人代表尚未出生无法反对的王阳明先生传授给了围观的学子们。

  王先生应该不会不高兴吧?

  袁树如此揣测。

  不过说到底,这八字真言真就是走向致良知之路的重要方式方法,若能遵循,谨守本心,在做到这八个字的同时,便已经是一个具有精气神的读书人了。

  也是一个正气凛然、不会走歪路的人。

  而对于袁树所“提出”的这八字真言,最先知道的卢植是大为赞叹的。

  其中,他尤为赞叹“责善”。

  他认为,奸佞小人、贪官污吏总会成群结队、互相抱团,把风气变坏,而正人君子却只能单打独斗,势单力孤,这是很不正确的。

  过往的学问只教会大家怎么做是对的,却没告诉大家该如何坚持。

  而袁树提出来的新观点却给大家指了一条明路,告诉大家该如何坚持,甚至还为此引入了团结一心、组成团体的观念。

  小人能抱团,君子为何不能抱团?

  一人之力有限,众人之力无限,懦弱之徒总是说势单力孤,不敢对抗邪恶,那好,我结合一大群正义之人一起行动,集中对抗,你还有何说辞?

  对于卢植的这种感悟,袁树感到很惊喜。

  他只是开了一个小头,卢植立刻就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进一步顺着卢植的想法,表达出了成立一个组织的初步想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之力,千万人之力,当致良知的浪潮滚滚而来形成规模,再深沉的黑暗也要为之胆怯。

  且对抗黑暗与邪恶的时候,总会遇到危险,会有人受伤,甚至会有人为此牺牲。

  这个时候,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值得信任的组织为其后盾,照顾他的家人,为他守好后院,给他敢于斗争的底气。

  “人皆有其家,最大的弱点往往也在家人,奸佞之辈无法压制一个正人君子,便以家人相威胁,往往能起到好的效果,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后盾能保护他的家人,那么,他也就无需担心,可以全力与之斗争了。”

  袁树建议道:“小人可以结党营私,君子也应当团结起来与之抗衡,卢君以为呢?”

  卢植当时对此很是赞同,认为袁树很有前瞻性,但是对于如何结成一个组织,如何架构这个组织,两人还没来得及商榷。

  毕竟现在就算出现了组织,也只有他们两个人,没有其它更多的人。

  待更多人加入其中,成为致良知之人,再寻求组织也不迟。

  卢植对袁树的讲学有充分的信任,他认为,这套初步的理论方法只要开始传播,势必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再加上袁树的学识声望、出身背景,必然能够吸引很多人的兴趣。

  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听讲学,让他们去思考、权衡,自然会有醒悟的人和具有羞耻心的人汇集而来,团聚在袁树身边,这些人,便是心怀良知、愿意前行之人。

  当团结起这样一群人的时候,就是新学派、新理论崭露头角之时。

  为此,卢植与袁树同台共演了这样一出戏,首场演出就取得了堪称爆炸的效果。

  讲学结束的时候,袁树和卢植还不知道具体效果如何。

  但是只是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在外头打探消息的卢植就急急忙忙跑了过来,告诉袁树,传开了,昨天的一番讲学已经在外头全面传开了。

  听过讲学的人已经把他们听到的东西带了出去,一个晚上的时间,基本上整个马氏弟子门生群体实现了全覆盖,并且引发了极其热烈的反响。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