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百六十一章 贤才投效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萧夏直接返回了军营,他的三万募兵军营安排在长安旧城南面,这两天军队发了钱,又放假三天,士兵们都跑去长安旧城消费去了。

  所有人都知道,长安故城的消费档次虽然稍微低一点,但价格却比长安新城低得多,非常实惠。

  士兵们的钱不多,要求也不高,只要有大酒大肉,只要女人年轻就行了,加上军营距离旧城很近,绝大部分士兵都跑去旧城玩了。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士兵想尝尝高端美妓而跑去了平康坊。

  萧夏回到军营,让士兵去端一碗面,弄两个小菜,在万户侯酒楼,他中午饭都没吃就跑了。

  这时,刘文静来了,对萧夏笑道:“今天上午我去拜访兵部的同窗好友,得到了一个消息。”

  “说说看,什么消息?”

  “宇文成都攻打南阳郡吃了败仗,损失近万人。”

  萧夏愣了一下,还有这种事情,“然后呢?”

  “然后朝廷派史万岁率军三万去支援,今天下午就出发。”

  “这件事我居然一无所知,好歹我还是校检兵部尚书,是朝廷在刻意对我隐瞒吗?”萧夏有点郁闷。

  刘文静微微笑道:“或许是殿下要成婚了,天子担心殿下主动请缨。”

  萧夏摆摆手,“这倒不至于,我对内战其实兴趣不大,算了,不谈此事,先生回家了吗?”

  刘文静点点头,“我现在白天在军营,晚上和裴文安轮流当值,对了,还有一件事差点忘记了。”

  “什么事?”

  “昨天有个文士来找殿下,他没有报名,说殿下认识他,他今天可能会再来。”

  刘文静刚说完,一名士兵跑来道:“殿下,昨天那个文士又来了!”

  萧夏点点头,“请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中年文士被领了进来,萧夏一怔,连忙抱拳笑道:“原来是张先生!”

  来人正是杨勇的心腹幕僚张云秋,之前他任户部尚书,杨广登基后,将一批杨勇提拔的人革职,张云秋就在其中。

  张云秋有些惭愧道:“张某现在落魄,特来投奔殿下,恳请殿下收录!”

  “先生进帐再说!”

  萧夏把张云秋领进大帐坐下,刘文静知趣地告退了。

  萧夏又让亲兵上了茶,他笑道:“我以为先生也去了太平宫。”

  “我是去了太平宫,但雍王让我离去,他向我推荐殿下,这是他给殿下的一封信。”

  张云秋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萧夏。

  果然是杨勇写来的信,萧夏打开看了一遍,杨勇在信中夸赞张云秋是优秀的谋士,可惜自己没有听他的劝说,坚持让杨筠带兵,导致最后兵败,种下了败亡之根。

  杨勇建议萧夏用张云秋为谋士,防止大隋未来之动荡,防止李氏中兴。

  杨勇在信中叹息自己太痴迷于演义,当断不断,错过了很多机会,他劝萧夏要果断杀人,不要让李氏中兴。

  萧夏看完信,直接放在炭炉上烧掉了,他明白杨勇的意思,要果断杀掉李渊,防止李唐兴起。

  但历史的大势不是某一个人能决定的,就算没有李唐,也会有元魏复兴,或者是别的什么王朝,李唐兴起其实是整个关陇集团对杨家的造反,李渊不过是董事会代表而已。萧夏笑了笑对张云秋道:“我可以用先生,但只有一个条件,先生必须和过去彻底割裂,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我绝不会容忍。”

  张云秋连忙躬身道:“卑职不是为别人活,而是为自己的前程,哪怕雍王再度兴起,也和卑职无关,卑职对他已经仁至义尽,不欠他什么了。”

  萧夏点点头,“我给你算一级幕僚,每月一百贯钱,主管政务,我的另外两个一级幕僚,刘文静主管财政物资,裴文安主管军政,正好缺一个主管政务的幕僚,先生来得正好。”

  张云秋想做财政,当然他也擅长政务,不过现在没有他选择的余地,张云秋连忙起身行礼道:“卑职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萧夏随即派人把刘文静找来,交代了几句,刘文静行一礼,便带着张云秋去了幕僚帐。

  给张云秋安排了大帐,刘文静又笑道:“请张兄跟我来这边。”

  他们来到旁边一顶大帐内,只大帐内堆满了各种奏折、地图之类,还有不少人在收拾。

  刘文静向两名年轻人摆摆手,“玄龄,文华,请这边来!”

  两名年轻人正是房玄龄和张亮,他们连忙上前行礼,“参见刘先生!”

  刘文静给他们介绍道:“这位是殿下新收录的幕僚,张云秋先生,之前是雍王的首席幕僚,曾官任户部尚书,现在为殿下效力了,以后主管政务。”

  两人听说是前皇帝的首席谋士,不敢怠慢,一起行礼,“参见张先生!”

  刘文静又给张云秋介绍了房玄龄和张亮,张云秋笑道:“以后还请两位贤弟多多关照!”

  房玄龄和张亮虽然来得早,但他们毕竟还年轻,大世面见得不多,经验也不足,萧夏把他们放在二级幕僚上。

  有了张云秋这个老谋深算的老牌谋士带路,他们两人会成长得更快,包括魏征也是,他需要磨练。

  刘文静走了,他现在也很头大,很快就要去河西,他们有大量的钱粮物资,不知该怎么运走,他还要去寻找运输工具。

  张云秋指着满帐的奏折文书笑问道:“这些是什么?”

  房玄龄笑道:“这些都是过去十几年间,河西、陇右和朔方三地进奏院的留底档案,被我们借过来了,殿下让我们整理这些文书,就会了解河陇三地的民生、政务和地理。”

  “这是个好办法,一起整理吧!正好我对河西也不熟悉。”

  张云秋显然很清楚怎么融入集体,那就是和大家一起做事,很快就会熟悉起来。

  来来去去,因缘而聚,缘尽而散,萧夏刚得了一个张云秋,杜文就来向萧夏请辞,他母亲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他要回家照顾母亲,同时还要为母亲守孝三年,他不得不辞去幕僚之职。

  萧夏批准了杜文的辞呈,又名亲兵取来五百两银子,给杜文作为柴米钱,萧夏知道杜文虽然出身京兆名门杜家,但他是偏房庶子,家境贫寒,在跟随自己之前一直替人抄书为业,有了这五百两银子,他和妻儿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杜文心中着实感动,哽咽道:“感谢殿下厚爱,卑职守孝结束,一定会再来投奔殿下,继续为殿下效力,还望殿下收录!”

  萧夏微微笑道:“你看我给你的辞职书上是怎么批示的?”

  杜文连忙看一眼辞呈,只见上面写着‘停薪留职三年’四个字,他感激涕零道:“殿下知遇之恩,杜文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萧夏笑了笑道:“你们杜家有人才,你可以推荐给我!”

  “一定!一定!卑职回去一定会打听,殿下没有别的事情,卑职先告退。”

  杜文并不是这么一走了之,他还要去刘文静那边备案交职,才能离去,刘文静不仅主管财政,也主管人事,幕僚的招募离职都是他负责。

  走到帐门口,杜文又想起一事,连忙走回来道:“卑职确实有个颇有才华的族侄可以向殿下推荐!”

  (本章完)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