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208章 受国之垢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第208章受国之垢  玉亲王府。

  「戴先生,你看这个。」玉亲王得到的起居注抄本,比首辅还快一点。他得到之后,立刻翻阅,并叫人立即去请自己的谋主戴先生。

  戴先生到来之后,接过抄本,迅速浏览一遍,随即合上,放回玉亲王的桌案。

  「戴先生,这父皇老糊涂了。怎麽能用自己的名声,来给徐青做垫脚石。」玉亲王当然看得出,在万寿宫这一番奏对传出去,天下谁能不说徐青是当世圣贤?

  面刺君过,而不恶君。

  不邀名,却论道。

  名实皆得。

  国朝左顺门的冤魂,越中四谏……

  一个个向老皇帝直言进谏的臣子,多数都倒在血泊里,或者流放,或者永世不再录用。

  多少年了,居然又有人用近乎谏言的方式,提醒老皇帝不要追逐长生,而应该关心天下大事。

  结果还没惹老皇帝生气。

  可以说,徐青此举,又要博得不少士林名望。

  若徐青是当世圣贤,那不待见徐青的玉亲王是什麽?

  徐青如一面镜子,越是清澈无暇,越是能照出玉亲王的丑陋。影响玉亲王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

  哪个储君能接受这样的事情?

  「王爷稍安勿躁,在戴某看来,这是陛下对王爷用心良苦。恭喜王爷,贺喜王爷。」

  玉亲王闻言,禁不住糊涂了。

  「喜从何来?」

  戴先生微微一笑:「这起居注是陛下刻意不隐瞒的。宫中的事,不隐瞒,便等于明发圣旨,对天下人宣告。从此事可以看出,在陛下心中,王爷的储君之位,无比稳固。」

  虽然他是长子,加上皇后无出,从祖宗之法上来说,玉亲王是毋庸置疑的国本,但皇帝一天不立太子,玉亲王就一天心里不安稳。

  毕竟老皇帝一生最喜欢打破祖宗之法。

  「先生,你且细细道来,本王怎麽越听越糊涂。」玉亲王连忙请教。他知晓,自己手底下的人,若论对父皇心思的把握,没人及得上戴先生,甚至整个天下,也找不出比戴先生更了解父皇心思的人。

  只是如今,或许会多一个徐公明。

  戴先生:「王爷,之前我跟你商讨一条鞭法的施行,会导致粮价大跌,你可还记得?」

  玉亲王一脸忧虑道:「谷贱伤农,这一条鞭法执行下来,不知道今年有多少百姓破产,甚至流离失所。哎,父皇还觉得粮价大跌是好事,还被这些奸臣蒙蔽,开什麽海晏河清会。」

  他说到此,愤愤不平。

  百姓破产,流离失所,都是会影响天下稳定的。

  这是巨大的隐患。

  等他上位,最终的苦果,还不是他来承受。

  戴先生:「王爷,你说的不错,只是如果说陛下不知道谷贱伤农的事,那你也小看了陛下。」

  玉亲王:「此中有何缘由,先生如何不早点说?」

  戴先生:「在下也是如今才想明白,王爷勿急,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玉亲王颔首:「先生慢慢说,本王用心听着。」

  戴先生:「其实历朝历代,只要是收税的时候,必然粮价大跌,无论是哪种税制,皆是如此结果,无非是谷贱伤农会有多厉害。当然,这次一条鞭法执行下来,确实比往年盘剥百姓更甚。但王爷可别忘了,今年国库和内库,比任何一年都充实,而且少了实物,都是白银。这比往年可强多了。因为往年收上来的实物税,那些物件,多是滥竽充数,粮食也以陈粮为主,进入国库时,却被登记为新粮。这一来一去,差别可就大了……在下所言,实是往年税法弊端的冰山一角。」

  玉亲王恨恨道:「本王只恨杀不尽这些贪官污吏。」

  戴先生劝道:「朝廷总归是要用人的,制度不改,换谁来都是一样,最好的结果,无非是少贪一点,对于朝廷用度,实是杯水车薪。

  王爷可怜百姓,实是菩萨心肠,万民的福气。只是对朝廷而言,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并非第一要务。以在下看来,如今朝廷的第一要务便是充实国库。没钱,朝廷就运转不起来。朝廷运转不起来,自然会引起天下大乱,届时百姓一样受苦。无论如何,一条鞭法的执行,算是弥补了国库空虚。有了钱,才能办事。

  如此一来,只能先苦一苦百姓。

  至于陛下办海晏河清会,用意便是支持变法,向世人说明变法的结果是好的。而且一条鞭法豪绅勋贵皆有获利。大家都占了便宜,谁愿意戳破此事呢,得罪满朝上下呢?」

  「可是先生不是常说,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圣贤也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任由一条鞭法祸害百姓,本王将来可怎麽办?」

  戴先生:「将来的事不好说,但眼下的民心,却是王爷能收拢的。」

  玉亲王:「先生的意思是让本王去安抚这些受害的百姓?可是本王哪来那麽多的钱?」

  戴先生:「王爷能悟到这一层,足见天资过人。不过,陛下确实是为王爷计虑深远,已经为王爷找了两个人来帮你。」

  玉亲王神色一愣,随即恍然:「先生莫非说的是户部王尚书和徐青?」

  王尚书投靠他,又是南直隶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子弟,背后的财富,自然不可小觑。

  而徐青坐拥海贸之利,钱粮之富裕,自也可想而知。

  王尚书帮他自是理所当然,可是徐青凭什麽帮他?

  玉亲王欲言又止。

  戴先生接续道:「王尚书自然是支持王爷的,但徐青他是不得不解决灾民的事,因为他贤啊。」

  玉亲王顿时明悟了。

  父皇用自己的名声给徐青捧成当世圣贤,可这圣贤之名,有这麽好拿的?徐青的贤名越甚,自然越能招来那些受一条鞭法所害的百姓,尤其是京城附近,近来有不少因为一条鞭法破产的百姓,许多人都未必能熬过这个冬天。

  现在徐青进京,又得了这麽大的贤名,只要稍加引导,这些灾民就会如潮水一样去找徐青。

  徐青解决前面最难的一部分,然后玉亲王通过王尚书的支持最后出来收尾,不用花多少钱,便能收益最大。

  若是徐青拒绝救济灾民,那就是虚伪,比王莽还不如……

  其实每年冬天,都有灾民来京城附近求活。这次说不得还能让徐青一并解决了朝廷赈灾的难事。

  若是往年,这些灾民只能强行赶走。

  毕竟朝廷也没馀粮。

  好多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全呢。

  如果徐青不进京,玉亲王也可以藉助王尚书的支持,解决一部分灾民的问题,同样可以获取贤名。

  谁让王尚书要来投靠他。既然投靠,总得拿出诚意才行。

  玉亲王明白了,这就是父皇让王尚书投靠他的真正用意。

  现在这些大臣敢得罪陛下,却一定不敢得罪储君。

  除非铁了心想造反。

  戴先生自然洞悉皇帝的用意,在这场变法里,皇帝抽身事外,什麽事都让臣子去做,做好了是皇帝用人的功劳,做不好便是臣子的过错,哪怕玉亲王,也是皇帝在这盘变法大棋的棋子。

  只是戴先生内心里,还是对玉亲王有些失望。

  受国之垢,方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如果玉亲王能主动想到为灾民做些什麽,区区徐青,何足道哉?

  另一边,戴先生也想知道,如果徐青知晓,这贤名之下,会招来万千嗷嗷待哺的灾民,他又会如何做呢?

  戴先生继续道:「王爷可知会王尚书关于赈灾的事。可以让王尚书派户部的人,适当向民间透露海沙帮和徐青之间的关系,而海沙帮亦是海运粮食的关键一环。除此之外,也可以说明海运对漕运的影响。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有了海运,陆地上的漕工,自然也会一年比一年苦,这些人的生计,也是需要考虑解决的,甚至于一条鞭法的施行,也和徐青有很大关系……」

  这一桩桩事,没有任何添油加醋,对百姓的影响,也是实打实的。

  如果徐青是当世圣贤,就该为这些事负责。

  若他不是,世人也看清了徐青的虚伪面目;如此一来,徐青即使能渡过这些风波,也不足以有能撼动天下的声望了。

  在戴先生看来,徐青最强的地方在于势。

  大势一散,徐青便只有匹夫之勇,在大虞朝廷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将无任何反抗馀地。

  「徐公明,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被大势所伤?」

  在戴先生看来,天下这盘大棋有三个人在下。

  一个是陛下,一个是首辅,另一个人便是徐青。

  徐青是最弱的,但也是最善于借势的。

  一会儿是借陛下,一会儿是借首辅,每每落子,如天马行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深究之下,却又无不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此人之才,殆天授乎?

  只是徐青若能解决这些难题,那当真是「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了。

  对于陛下而言,自然是无所谓的。

  毕竟他还是陛下。

  天下变好,对陛下只会是好事。

  可是徐青坐大,最影响的便是将来接替大位的玉亲王。

  这一点,足以见得帝王的无情。

  老皇帝最爱的终归只有自己。

  严山鼓动社员,宣传徐青的贤明。事情比他想像的还要简单,而且似乎京中有一股暗中的力量,在帮他推动此事。

  严山起初还以为是坐馆另有安排,可是发现,这股暗中的力量竟然来自户部。真是令人纳闷。

  「严编修,如今坐馆的名声越来越大了,我今天出城,发现有一些百姓拖家带口要瞻仰坐馆的圣德。」

  严山闻言,先是一笑。

  这算什麽。

本作品由整理上传  要知道在江宁府,多少平民百姓,排着队为公明兄抛头颅洒热血呢。

  他一笑之后,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抓住来人衣襟,问道:「这些百姓在哪里,带我去看看。」

  「就在城外,现在天是真的冷。按照惯例,户部会开一些粥棚做做样子,今年国库充盈,怎麽一点动静都没有。」那人嘀咕一声。

  有人在旁边冷笑:「因为陛下开了海晏河清会,说一条鞭法是古往今来最大的善政。而这些百姓,不少是被一条鞭法逼得破产,只能来京城附近求活。户部要是开设粥棚,岂不是折朝廷的面子。」

  「那就不管了?」问话的人是进京赶考的南直隶年轻举人,受到不少复社理念的影响,还有些热血。

  「不然呢。」

  严山越听越觉得不对劲,说道:「我们出城去看看。」

  他路上,还买了顺天时报和最近冯老爷和一些清流合夥建的报房,叫做新民报。

  这是符合首辅变法「新民」的意思。

  一听这名字,加上后台背景,就没人敢来查,所以报纸很容易发行出去。

  两份报纸,都有赞颂坐馆的文章。

  如果严山先前看到,肯定觉得自己功劳不小。现在他已经隐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出城之后,果然见到许多灾民,而且越来越多,还有人在人群里讲述坐馆的故事和理念。

  他身边的社员,个个都与有荣焉。

  严山却听得冷汗直冒。

  他颇有官场斗争的天赋,此时此刻,已经明白了,有一场针对坐馆的大祸事要来了。

  严山几乎不假思索,直接快马加鞭赶往冯府。

  「快,我要见你家姑爷。」严山不是第一次来冯府,抓着门子急声道。

  「姑爷这几日白天都去西山煤矿那里了,严编修不知道吗?」

  「西山煤矿?」严山自然知道这个地方,自契丹人占据燕云以来,就在京城附近的西山开采煤矿,作为燃料。

  不过煤炭用来取暖做饭,效果比起木炭柴火这些,还是差不少,烟多灰重。但京城附近的山林多年采伐下,柴火的价钱越来越贵,冬日生火取暖自然不及用煤炭便宜。

  严山不知道坐馆这节骨眼去西山煤矿干什麽,但事态紧急,显然容不得耽搁。

  严山一路疾驰,往西山去。

  他到了之后,见徐青和顾道人正在讨论什麽,身边摆了一堆蜂窝状的煤炭。

  「惟中,何事如此惊慌?」严山出现之后,自然引起徐青的注意,他对着严山淡然一笑。

  严山长话短说,将自己的发现告知徐青。

  徐青笑了笑:「些许小事,你急什麽。」

  「原来坐馆早有定计,是我多虑了。」严山的心立刻放下来。

  徐青又指着那些蜂窝状的煤炭,说道:「这几日请顾道长鼓弄它们,正是为了解决那些灾民的事。」

  顾道人:「这点微末机关,也要老道出马,简直大材小用。」

  徐青哈哈大笑:「不是顾道长出手,让别人来,我可不放心。」

  顾道人抚须,「这大虞朝的工部,确实没什麽人才了,都比不得我。」

  他原本对大虞朝的工部底蕴还有滤镜,觉得十分不凡。接触之后,不免大失所望。

  好在有徐青出面,他能接触到许多工部的绝密。

  在他看来,许多东西,比起方仙道都落后了许多,但也有一些出彩之处。而且大虞朝的资源确实雄厚,他在这里修行外道,确实很有好处。

  徐青向顾道人拱手致谢,又对严山道:「灾民在冬日有三患,患食,患居,患取暖之物。我意用这些灾民来开采煤矿,并在旁边搭建棚户,所产之煤,用来发卖和取暖。」

  徐青已经打听清楚,西山煤矿为皇室以及一些勋贵和工部共同所有。

  他打算借着此事,将西山煤矿承包下来。

  蜂窝煤的好处比现在这些粗制的煤炭要多不少,工艺也可以继续改进。有了煤炭作为能源基础,便可以着手研究更多厉害的机关。

  魂石矿脉自有它的好处,但煤矿利用起来,妙用亦是无穷。

  此外,将道术和机关结合,能从根本上,解决很多问题。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徐青眼里,道术也好,武功也罢,都没什麽神秘可言,完全能结合各自的优点以及他前世的见识,为其所用。

  朝廷或许觉得灾民是包袱,可对徐青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严山听了徐青的手段,不禁万分佩服。

  坐馆到底是坐馆。

  在他眼里天塌了的难事,竟对坐馆而言,乃是天大的好事。

  「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我必不弃其而去。」徐青恬然自得道。

  煤矿的事,也是徐青和首辅交易的一部分。

  只是当时,他没说灾民的事。

  而且徐青也想不到,皇帝会来这一出。

  既然来了,那就顺水推舟呗。

  阴谋诡计,都是小道。

  徐青来京城,就是要告诉这些虫豸,堂堂正正,一样能把大事办了,而且还能办好。

  而且有皇帝的助攻,徐青的收益看来会比他原本预计的要大。

  偃月堂。

  「元辅,徐公明祸事来了。」有人向首辅通报。

  首辅看了这些情报,将其搁在一边。

  「知道了,这事不用管。」他语气淡淡,然后用力在桌案的白纸上写了一行字,

  「受国之垢!」

  他忽然明白了陛下对徐青的「爱护」之意。

  陛下到底是陛下。

  首辅写完字之后,幽幽地叹息一声。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