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415章 灵山听经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传我心经,镇压魔念”小羽心中一紧,神色莫名道:“燃灯佛祖知道我在修炼魔功?”

  老和尚冷笑道:“你以为你能瞒得过谁?

  除非没看到你。

  一旦看到你,感受到你身上气息的仙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能立即判断你暗中修炼了魔功。

  就像一个没有鼻子的人,掉进了茅坑,自以为遮掩得很好,却不想只能欺骗同样没有鼻子的同类。

  在长了鼻子的仙人面前,茅坑的臭气,隔着几十步都能闻到。”

  停顿了一瞬,他又补充道:“特别是天仙,天仙气纯且清!你身上的‘魔气’,尤其让他们敏感且厌恶。”

  小羽既是震惊又是无奈。

  老和尚没说透时,她的确抱有侥幸心理。

  可老和尚这番话一说出来,她立即听懂,还明白了原因。

  说白了还是“气”的缘故。

  “我见过东方朔大人,他没任何反应,还送了我一枚仙丹。”她说道。

  “他若有点反应,你反而要感到高兴。他连你身上的魔气都不理睬,你猜他对你是什么态度?”老和尚道。

  小羽挣扎道:“他送了我一枚仙丹。”

  “所以他和你的因果已了结,你别再想凭借阻拦蛤蟆精的功劳,攀附上他。”

  说到这儿,老和尚轻吁一口气,“也不怪他,下一次的蟠桃宴就在六年后。

  他目前正需要几枚蟠桃,好养熟金丹。

  错过了蟠桃宴,等于断他成为金仙的机缘,无论多小心谨慎都是应该的。”

  小羽惊道:“他竟然能分到‘几枚’蟠桃?”

  她特意加重了“几枚”的读音。

  “王母娘娘家的蟠桃,难道非常丰盛?”

  老和尚沉吟道:“蟠桃从来不会太‘丰盛’,只会不够分。

  按理来说,东方朔一个天仙小辈,能上桌吃席,已是天幸。

  分到半片三千年份的小蟠桃,都得离席,向王母和玉帝叩头谢恩。

  可他如今的火候,只半片小蟠桃肯定不够。

  至少得吃两枚紫纹缃核的大蟠桃,九千年一熟的那种,才能够阳火炼阴符,金丹大成”

  “唉,扯远了。东方朔不在意你身上的魔气,不代表别的仙佛也不在乎。

  你信不信,下次再遇到玉蝉,他一定激动高叫“好你个羽凤仙,果然是魔崽子,我要替天行道,诛杀邪魔”?”

  “玉蝉是拐子山下的妖蝉吗?”小羽眼神闪烁,试探道:“我已经皈依燃灯佛祖,如今也算灵山中人,妖蝉应该不会再找我麻烦了吧?”

  老和尚摇头道:“首先,你还不曾抵达灵山,也没有皈依燃灯佛祖。

  三界中,向佛祖发大宏愿的善信有很多。

  他们中一部分虔诚者,都曾得到佛祖关注。

  你只能算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另外,灵山不单纯是一座山,佛教也非统一的教派。

  当今的佛教,源自上古时代的‘西方教’。

  西方教两位教主为接引和准提两位‘道人’。

  但在接引和准提之前,还有最初的传法者——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传法接引与准提,犹如鸿钧老祖传法三清道祖。(ps)

  你看看‘太乙玄门’,难道同为道人,便相亲相爱一家亲吗?

  太乙玄门有很多派别,灵山佛教也有很多‘部派’。

  每一个部派,如同一个道家门派。”

  “我还以为灵山是一片祥和安宁的净土世界呢。”小羽感慨道。

  她倒是没幼稚到以为每个佛陀都清心寡欲。

  可老和尚直接将灵山类比成“太乙玄门”.三界有多少道门宗派,数得清吗?

  难道灵山所谓“部派”,也有无数个?

  老和尚道:“你觉得如今的迎祥府太平吗?”

  “不太平。”小羽道。

  老和尚又问:“与你最初所在的沙丘比呢?”

  小羽皱眉道:“与沙丘比,迎祥府简直是祥和富饶的天国。

  可偌大三界,别的地域都烂到和沙丘一个档次?”

  老和尚道:“要论富饶,西方最为贫瘠。但你问的是,灵山可堪为祥和之净土。”

  顿了顿,他又道:“灵山为祥和净土,只针对两类人,一类是虔诚皈依佛陀的善信,另一类是金仙以上的大能。

  对你而言,三界之内,皆纷争不断,命不由我。

  无论身处何方,都没太大的不同。

  哪里都有争斗,哪一场争斗都可能要了你小命。”

  小羽道:“妖蝉也就算了,若妖蝉的主人金蝉子,也对我出手,咋办?”

  老和尚理所当然道:“还能咋办?老实受死呗!”

  “我的意思是,纵然部派之间有冲突,也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只底层门人争斗,佛陀和佛陀弟子之间,总得维持最基本的脸面吧?”小羽道。

  老和尚眼神轻蔑地瞥了她一眼,“你说得对,可你是佛陀,还是佛陀弟子?”

  小羽道:“我乃燃灯佛祖门下。”

  “门下什么?”

  小羽道:“等我去了灵山,能成为什么?”

  老和尚道:“等你去了灵山才知道。现在莫要再问,更别好高骛远。

  让老衲传你一卷心经,你回去后,将自己的神魂好好洗练一遍。”

  小羽当然不愿立即结束交谈。

  她巴不得老和尚跟自己说个几天几夜,尽量打听三界仙佛之事。

  可老和尚说完后,不等她开口,立即抓住她的手臂,道:“你是在梦中听老衲传经,还是返回天门镇?”

  小羽低头看向下方。

  此时他们依旧在梦境维度,在她的梦外面。

  嗯,她自己的梦仅限于小静轩卧室。

  先前,她推开房门走了出去。

  当时下方为无尽黑暗的深渊,她和老和尚飘在深渊上方。

  等斩仙飞刀将腐烂巨眼切成两片后,眼球迅速坠入深渊,深渊也跟着朦胧模糊,不成景观。

  他俩处于一片灰蒙蒙的混沌中,低头也看不到深渊。

  “传经结束后,我还能跟大师再聊一会儿吗?”她问道。

  老和尚轻叹道:“可你知道老衲是谁?”

  小羽心中奇怪,你连斩仙飞刀都拿了出来,还需要再问这个问题?

  “您是陆压道君.早年是道君,如今成了佛爷?”

  老和尚又问:“最开始,陆压又是谁呢?”

  小羽怔了怔,“陆压道君是上古大能。”

  老和尚叹道:“你最聪明的做法,是只将老衲当成传经人,一句话别说。

  听老衲讲完心经,就此别过,永远别对外人说这件事。”

  ——这位陆压道君究竟是什么来路?听他的意思,和他扯上关系,会带来大不祥?

  难不成他比她还要臭狗屎、大瘟神?

  小羽心中惊疑不定,却不敢再问。

  老和尚笑道:“还是到老衲梦中听讲心经吧!”

  他轻轻一扯她的手臂,两人瞬间脱离灰蒙蒙的场景,来到一条繁华的街道。

  天上阳光明媚,街上人流如织,却不怎么喧闹,很多行人都是赤脚麻衣的僧侣。

  他们长得很印度,街道上建筑风格与景观,也充满异域风情。

  街头巷尾,本该属于大妈大爷唠嗑家长里短的地方。

  此时也聚集了很多百姓,但他们都安静地围坐在一位或几位身形枯瘦的僧人身边,听僧人用小羽听不懂的语言讲读佛经。

  讲经的僧人慈眉善目,眼神充满智慧,表情温和谦卑,听众也认真且虔诚。

  小羽抬起头,看到东方和西方各有一颗太阳。

  东方的太阳是真太阳,西方则有一条山体不算宏伟、却修建了众多宏伟庙宇的“光之山脉”。

  整座山,山上的每栋庙宇殿堂,都在散发灿烂且柔和的佛光。

  “这里是灵山?”小羽惊讶道。

  “嗯,这里就是众佛修行之地。”

  老和尚偏头看了她一眼,道:“莫要东张西望,仔细听街头僧侣讲经。

  你的时间不多,等迎祥府天亮了,梦境就会结束。”

  小羽道:“我听不懂。”

  “认真听。”老和尚嘴上在说话,步伐却没停下。

  小羽只能收束念头,全心全意聆听一切传入耳中的声音。

  她的确听不懂众僧侣的话。

  但这群街头僧人,各个都是“真·圣僧”,每句话中都蕴含真意。

  不懂语言,却隐隐约约明白了佛经的意思。

  刚开始,佛经的意思很难懂,一百句话,抓住一两句都很难。

  小羽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直到耳边传来老和尚的声音,“可以了,老衲教你《多心经》。”

  这不是“中土官话”,是灵山“土话”巴利语。

  小羽道:“大师,我有一个疑问。”

  “若和你听到的佛经有关,不要问;若和佛经无关,更加不要问。”老和尚道。

  小羽有些无语,“那你干脆让我什么也别问。”

  老和尚道:“不,关于《多心经》的问题,你可以随便问。

  但老衲也只为你讲解多心经。

  你听到的佛经,不再老衲传授范围内。”

  这时候他还没开始讲《多心经》。

  她若要请教佛经方面的问题,必然和今日所传之法《多心经》无关。

  小羽道:“我听到大多数僧侣都用巴利语讲经,却有极少数僧人用梵语讲经,这是为何?”

  老和尚沉默片刻,问道:“你觉得两种语言在讲经时有何区别?”

  小羽立即道:“梵语表达上更加清晰明了,听起来更容易;巴利语晦涩难懂,但更有味道。”

  老和尚叹道:“凭你这句话,老衲认可你有成佛之资。”

  小羽古怪道:“成佛这么简单?”

  “成佛很难,能精准区分巴利文和梵文在传播佛法上的不同,也难。”老和尚问道:“你更喜欢哪种语言的经文?”

  小羽道:“起初喜欢梵文,它容易懂,方便我理解。

  现在感觉梵文和佛经有些不协调,远不如巴利文佛经和谐。”

  老和尚点头道:“你入燃灯佛祖门下还真没错。燃灯是古佛,推崇阿弥陀佛传下来的原始佛经。

  原始佛经由巴利文书写,只度化自己。

  释迦牟尼为现在佛,他主张开创‘大乘佛法’,不仅度己,更要度世人。

  新的佛经皆由梵文书写。

  随着阿弥陀佛寂灭,巴利文渐渐失去力量。

  而梵文最契合西方世界的天道,用它书写经文,内容表达上更加精准,蕴含的法力更强大、大道更本源。

  对比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教义也大气恢弘,有囊括四极八荒、度化世间所有有情之众生的雄浑气魄。

  老衲听了也心折不已,目前都产生了改换门庭的想法。”

  小羽表情凝固,“大师,你要离我而去,去投奔如来佛祖?”

  ——你要去,也将我带过去啊!刚引我入燃灯古佛门下,自个儿却投奔光明前程,老和尚,你忒不仗义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