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百一十三章 先生何以教我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说实话,大家觉得在一本经义之中用大白话来描述有些怪异,甚至格调有些低,但这白话文所说实在是巧妙,巧妙得令他们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其他经义中用很多文字来阐述民贵君轻四字,但还真不如这些大白话描述得精准,别说赵煦了,就是旁边没有怎么读过书的小黄门婢女等,一个个亦是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高太后见状,神情变得温和起来,如此看来,这苏允似乎亦是十分注重民生,若是注重民生,想来应该跟王安石还是不同的。

  而且,看起来他很懂教育啊,连宫中小黄门宫女都能够听得明白他的教诲,这样的话,或许让他来教导煦儿似乎是个不错的想法?

  不过,她仍然还是有些谨慎,看向吕大防,她知道吕氏四兄弟中,有三个是二程门下弟子,吕大防虽然并没有以师视之,但对二程还是比较尊重的。

  高太后道:“吕卿,你亦是煦儿的侍讲,你觉得煦儿想要让苏允来担任侍讲,你觉得如何?”

  程颐不由得有些紧张看向吕大防。

  吕大防却是不看程颐,闻言点头道:“官家教育之事,太后乃是官家亲祖母,自然由太后做主便是。

  不过,太后若是要问臣的意见,臣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苏允以前亦是崇政殿侍讲,也算是先帝帝师,现在再来给官家讲学,那也算是美谈一件了。”

  此话一出,高太后终于是下定了决心,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便让小苏学士来当侍讲吧,至于差遣之事,请吕公好好思量一番,再做打算便是。”

  闻听此言,程颐顿时感觉到眼前一黑。

  这是他最心中最为恐惧的一幕,没想到还是发生了。

  苏允成为新一任帝师,意味着他的学说被新一代君臣所认可,这是一个影响。

  另一个影响是,苏学将会深刻影响到小皇帝,等到以后小皇帝成长起来,到时候全面支持苏学的话,到时候以苏学蓬勃的生命力,岂不是其余学说都要靠边站了?

  但这会儿程颐已经没有办法说什么了,不过他倒是立马下定了一个决心:不能辞职,必须在官家身边与这苏允斗到底!

  苏允对此事一无所知,当他得知的时候,有些愕然,但亦是有些欣慰。

  惊愕的是,他是真没想到高太后竟然敢让他去接近赵煦,以苏允对高太后的了解,她应该会在教育上严防死守,不会让自己这样的人靠近赵煦才是。

  而欣慰的是,这说明他最近所做的事情有了别的成效了。

  能够执教赵煦,那就跟这个大宋朝未来的执政者有了联系,呵呵,王安石、张居正能够掌权,一个是执教年轻时候的宋神宗,一个是执教年幼时候的明神宗……

  苏允在太学讲学,固然是要争取诸多志同道合者,但亦是要在上层取得支持,否则跟程颐又有什么区别?

  程颐的学说固然是传下去了,后来还被朱熹继承发扬光大,成为以后千年的显学,但程颐自己在官场上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苏允可不想做一个程颐。

  所以,他必须与大宋朝的顶层统治者建立联系。

  现在与高太后这些人是很难沟通的,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顽固的守旧者,跟他们谈改变,那就是作死。

  但只要与赵顼沟通好感情,等到赵顼自己亲政的时候,到时候就大有可为了。

  不过,这六七年时间,却是好好打牢根基,等到赵煦重用自己的时候,必须已经有了可以执政的基础!

  苏允第一次讲学的时间被定在了八月初一。

  苏允颇为准备了一番,因为这一日的讲学定然是在各方关注之下进行的。

  不过就算是有这番心理准备,苏允到得地方依然是心下突了突,因为不仅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苏轼、程颐等人皆在,甚至连高太后也列席其中。

  “这些人到底是有多闲啊,不过是一堂课而已,还都赶来了。”

  苏允心里嘀咕道,不过他知道,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今日若是讲得好……不是,讲得符合他们的期待,那么这侍讲便可以继续下去,但凡有什么涉及到变法之类的,那对不起,该回哪里回哪里去,而且以后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苏允不是什么心中一股血勇的愣头青,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搞什么你们既然不想听,那我非得当你们的面来一次语不惊人死不休。

  苏允恭恭敬敬地与高太后、赵煦以及诸公行礼,言行举止十分温文尔雅,顿时赢得除了程颐之外诸人的好感。

  尤其是高太后,她其实听闻苏允的名声很久了,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就算她已经四五十岁了,但听说一个少年郎被誉为大宋人样子,关键还是才华横溢,不仅写出来《临江仙》《元夕》那样的绝世佳词,而且还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哪有不感兴趣的。

  不过之前高太后深居简出,竟是没有见过苏允,垂帘听政以来,她是隔着帘幕听政,而苏允离着最前面还是有些距离,因此今日算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苏允。

  “这少年郎,长得的确是好啊!”

  高太后心中感慨。

  而在苏允温文尔雅行礼之时,高太后心中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

  程颐见到高太后的模样,顿时知道高太后对这个少年郎已经是观感不错,心下顿时有些无奈:长一张俏脸了不起啊!

  不过随即心里暗自叹了一声,谁说不是呢,世人谁不爱美少年。

  苏允行了礼后,便按照准备好的教案讲起课来。

  苏允今日所讲却是《大学》。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读大学以明人伦,读大学以正心术以立纲纪,君者当正心诚意为定国安邦之大本……”

  苏允清朗温润的声音在殿中回荡,所讲之内容不仅发前人之所未发,而且更是堂堂正正,全无偏激激进之思想。

  这不是苏允专门用来讨好高太后等人的,而是在涉及到上层精神建设的时候,苏允所行之道,本来便是堂堂正正的王道。

  而在做事的时候,则不会过于落于窠臼之中,自然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便如同他用兵一般,他用兵存乎一心,已经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做事亦是如此。

  这听在高太后耳中,一开始只是微微颔首表示赞许,可听到了后面,亦是听了进去,原本只是想想着审核一下苏允的讲课内容有没有违规之处,但这会儿却是听得如痴如醉。

  高太后年幼时候是受过很好的教育的,但在经义之上未必就有多厉害,或者说,未必就多感兴趣,但今日听苏允讲《大学》,却是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尤其是苏允讲诚意正心一节,高太后执政以来诸多的疑惑,亦是有了不少的触类旁通的感觉。

  如此这般,苏允一节课讲完,高太后不由得赞许,道:“小苏学士果然不愧是咱们国朝首屈一指的经义大家,今日哀家听了小苏学士的精深经义,竟是有许多疑惑豁然开朗!”

  苏允赶紧谦逊道:“太后谬赞了,微臣这点浅薄之见,太后不见笑就好了。”

  高太后笑着与苏轼道:“大苏学士,你可是教导出来一个好侄儿,好啊,好啊,当年英宗皇帝说给顼儿留下一个宰相,现在顼儿给煦儿也留下一个宰相矣!”

  吕公著闻言挑了挑眉毛,他斟酌了许久的差遣到了此时已经有了想法了。

  他不是不清楚苏允适合什么差遣,而是顾虑高太后的想法,若是高太后对苏允有顾虑,那么这个差遣便不好定。

  但现在高太后对苏允已经是展现出来满意的态度,那么便有好些个差遣可以拿出来讨论讨论了。

  听讲结束后,吕公著单独寻了高太后咨询此事。

  高太后听了吕公著的一番叙述之后,沉吟了一下道:“你所提之差遣,户部侍郎原本倒是十分适合小苏学士的差遣,不过户部杂务太多,现在小苏学士的精力最好是放在教导官家那里,不宜安排事务过于繁忙的差遣。

  同理,开封知府、吏部侍郎、枢密副使之类的差遣亦是如此,不过你所说的还有一个差遣,是工部尚书吧?”

  吕公著心中微微一愣,工部尚书的确是恰好有空缺,他也只是提出来凑个数而已,没想到其他更加合适的差遣高太后没有看上,反而看上了这个工部尚书的差遣。

  不过吕公著没有敢怠慢,赶紧道:“是,原来的工部尚书年纪已经大了,最近连着上告老折子,只是暂时没有人能够替上。”

  高太后笑道:“那岂不是正好,让苏允去吧,苏允疏通惠民河、搞地洞子不是搞得很好,想来去工部也是如鱼得水?”

  吕公著张了张嘴巴,但没有说什么,而是应了下来。

  出去了外面的吕公著,微微摇了摇头,这高太后对小苏学士的猜疑还是在的啊。

  相比起户部侍郎、开封知府、吏部侍郎、枢密副使之类的职位,工部尚书的职位可逊色不少,甚至有些压低之意,少有翰林学士被派去工部那种地方的。

  不过吕公著也不算在意,说到底苏允与他也算不上关系特别密切,既然人家高太后愿意这般安排,那就这般吧。

  吕公著回去将这个事情与其他人商议了一下,随后便定了下来。

  苏轼得知之后,倒算是挺开心的,虽然说工部不是个很好的去处,但毕竟是六部主官啊,而且就苏允当下的状况来说,只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差遣,那就是天大的好事了!

  高太后等人试听了课程之后尽皆离去,留下苏允与赵煦,他们今日还有课,而别的人不可能还留下来继续听。

  程颐倒是想要留下来听,苏允所讲的东西的确是很吸引他,但他抹不下这个面子,也只能跟着一起走了。

  苏允见其他人离去,便笑着与赵煦道:“好了,官家你歇一歇吧。”

  赵煦顿时眼睛一亮道:“我可以歇一歇?”

  苏允笑道:“当然要歇一歇,以后只要是臣给您讲课,中间都有一刻钟的时间歇息,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走一走动一动,喝口水什么的,都完全没有问题。”

  赵煦顿时喜道:“那可是太好了,那先生可以给我讲讲三国演义吗?”

  苏允看了一下旁边侍候的小黄门笑道:“官家还是歇一歇吧,一会还要继续上课呢。”

  赵煦顿时明白了苏允的意思,现在旁边还有人盯着呢。

  不过赵煦也算是心满意足了,能够稍微歇一歇,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好了。

  赵煦眼睛转了转,然后坐下认真看书,一会拿起笔快速地写了几行字,随后递给苏允道:“先生,这句话我不太明白,您能说说嘛?”

  苏允看了一下,微微一愣,随后笑道:“自然可以。……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苏允一边讲,然后在纸条上一边写字。

  “潜龙,勿用。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赵煦眼睛一亮,随即拿过纸条,苏允却是笑着拿过纸条,扔进旁边洗笔的盆里,纸条泡得软了,苏允伸手将其揉碎。

  赵煦低声道:“先生,父皇临终前告诉我,您是朕唯一能够靠得住的大臣,希望您不要辜负父皇的期待,辜负朕的期待。”

  苏允面无表情的点点头。

  当夜,苏允回了家中,提笔写出今日赵煦所写的话:先生,朕欲效仿父皇富国强军,一扫前耻,先生何以教我?

  看了一会之后,苏允便拿着火折子点燃纸条,然后扔进火盆中,笑得颇为开心。

  倒不是对赵煦的志向感觉惊奇,身为穿越者,自然知道赵煦是有雄才大略的,让他高兴的是赵煦对自己的认可,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完)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