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百零四章 天无绝人之路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这文彦博说得好听,说要为大宋培养一名相,而压制自己乃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性子……呵呵,您听听,这话能听得进去么?

  我打压你,这是为你好啊!

  这种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后世pua下属的那些领导是不是也是这么说的?

  苏允心中冷笑。

  打压便是打压,你非要用这种言辞来矫饰,还要从我这里讨个好名声,以后我若是当真当真当上了宰相,岂不是这还要成就了文彦博的美名?

  想起以后有人说起此事,说要不是文彦博不顾声名来培养自己,自己哪有后来的成就,苏允便觉得恶心坏了!

  那就走着瞧好了!

  原本苏允对文彦博倒没有什么恶感,毕竟对自己来说,也只是一个陌生人罢了,高太后、司马光不愿意用自己也是正常,政见不同嘛,但你一个老不死的,非要来出这个风头,显着你了?

  李常见苏允神色冷厉,亦是理解苏允的心情,待想要劝劝苏允,却听得殿中侍御史大声道:“各宰执、各大臣,各就各位,太后官家即将莅临!”

  这会儿苏允探头探脑,只见得文武分成四列,左右各两列,苏允却是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站,却被李常拉着过去左边,然后指着自己前面一人道:“你站尧夫兄前面去。”

  尧夫?范纯仁?

  前面那人转过头来看着苏允,笑道:“某范纯仁,你便是小苏学士吧,来来,你站我前面。”

  苏允啊了一声。

  我站范纯仁前面?

  范纯仁乃是范仲淹的长子,亦是守旧大臣之中颇为知名的人物,与吕公著等人亦是不遑多让,咱能站他前面?

  李常见苏允呆愣,赶紧低声道:“你是翰林学士,尧夫乃是吏部尚书,按道理你的位置便是要排在他前面,没有问题的,赶紧的吧。”

  苏允有些不好意思与范纯仁拱了拱手,道:“范尚书,那就僭越了。”

  范纯仁嘿嘿一笑,道:“小苏学士说的哪里话,于情于理,你都该排在我前面,何来僭越一说,快快的。”

  此时殿中侍御史在上面喝道:“那个谁,莫要交头接耳!带好你的官帽,当众面斥不雅!”

  苏允赶紧回头,那殿中侍御史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眼神却是看着这边,苏允赶紧将长长的帽翅给摆正。

  前面的人微微侧头看过来,乃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看了一下苏允,笑道:“老夫吕公著,与你叔父苏子瞻乃是好友,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寻老夫。”

  哎呦,这位吕公著还真是苏轼的好朋友,而且亦是真正的官二代,范纯仁父亲乃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这吕公著的父亲来历可也不小,人家父亲叫吕夷简,亲伯父是吕蒙正!

  苏允忽而有些恍惚:好像自己在这朝堂之上也不算是势单力薄啊!

  这前面吕公著,后面范纯仁、李常,基本上都是自己那便宜叔父苏轼的朋友,还有苏轼也快回来了,苏轼一回来,马上就要坐上高速晋升的火箭,一路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而另一个叔父苏辙,现在已经升为中书舍人,亦算得上是说得上话的人物。

  而苏轼的朋友更是遍布朝堂,他们就算是看苏轼的面子,也不会太过于为难自己啊!

  苏允忽而有些豁然开朗起来。

  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啊!

  自己是章惇的女婿没错,但自己也是苏轼的侄儿啊,而且还是苏轼到处炫耀的侄儿啊。

  自己的虽然被高太后所厌恶,但自己的人缘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这些旧党看在苏轼的面子上,也也要给自己几分薄面的!

  若是这般说来,神宗说让自己照顾一下他儿子的事情,说不定还真能实现呢?

  美滋滋。随后苏允第一次见到高太后与当今天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哲宗赵煦。

  隔着帘幕,苏允可以稍微看清楚高太后的模样,这高太后看着十分年轻,不像是个五十岁的老太太,倒像是个四十岁一般中年女人一般,面目十分姣好。

  但苏允对其却没有什么好感。

  一来是这高太后对自己存在着某些恶意,二来熟知历史的苏允,知道这位号称‘女中尧舜’,翻遍史书,实在找不出有另一个女人能有这种称号,但此人所作之事,甚至可以说是北宋灭亡的根源!

  当然,把一个王朝的兴旺归结于某一个人的身上,这种做法的确是不太妥当,但在苏允看来,其实也差不了太多。

  高太后‘以母改子’,将赵顼的新法全都给推翻,这被诸多元祐老臣称为‘朔本归源’的善政,实际上是断了大宋朝最后的一口气。

  宋神宗刚登基的时候,他接手帝国不过是虚名在外,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财政困局。

  宋神宗即位没几天,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就给他上交了一份财政报告,赫然写着八个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国家真是穷到快揭不开锅了。

  在“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的社会环境和“三冗”的现实危机中,大宋正在无可挽回地堕入衰世。

  变革已经成为必然,宋神宗别无选择。

  因此这才开始轰轰烈烈的开始熙宁变法。

  熙宁变法之中,固然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熙宁变法给大宋注入了新的动力。

  熙宁变法给大宋带来了更多的岁入,让国家有钱继续运营下去,而在高太后执政期间,因为尽数废除新法,国家实际上穷得叮当响,后来宋哲宗亲政之后,重启新法,这才有对西夏取得大胜的资本。

  而高太后推翻新法只是罪证之一,关键还在于,是她激起的宋朝历史上最激烈、最残酷的党争!

  甚至从元祐时期一直延续到宋哲宗亲政后,在朝的大臣无论是保守派还是变法派,都不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

  这其中,复杂微妙之处难以言表,既有保守派与变法派之间的政治之争,也有宋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还夹杂着许多无法说清的个人恩怨。

  从她执政开始,这一场对朝廷进行大清洗,在短短时间之内,伙同司马光,将新法一党尽数贬谪!

  以至于后世的王夫之认为元祐时期“进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退也;退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进也;行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革也;革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兴也”。

  南宋朱熹亦是讥讽这种一切以熙丰划线的思路,是“闭着门说道理”,因而“矫熙丰更张之失,而不知堕入因循”。

  在这般情况之下,苏允很难对这个高太后有好的看法。

  再看那小皇帝,只见其眉清目秀,虽然低眉顺眼,但苏允依然看得出来这个孩子的确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苏允跟着众大臣一起给高太后以及小皇帝见礼,随后众大臣开始给高太后进行汇报,然后基本上是朝着高太后,却不再对赵煦汇报。

  苏允只是听了一会,然后便看向小皇帝,然后忽而一愣,因为他看到赵煦在朝他眨巴眼睛。

  苏允一愣,随后忍不住露出笑容,与赵煦点点头展颜一笑,然后小皇帝似乎是很受鼓舞一般偷偷笑了起来。

  (本章完)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