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番外之归来(一)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昭平十五年,五月。

  在外巡查了四年之久的女帝陛下,终于携一众文臣武将归来。

  太子殿下带领朝堂百官,迎出了城门外。

  母女重逢相见的刹那,各自惊讶。

  “几年未见,宝儿长成大姑娘了。”

  “一别四年,母亲半点不显苍老,反而愈发年轻美丽了。”

  十四岁的太子姜宁,身量修长窈窕,目光清亮如月,犹如一株初长成的树木,精神奕奕朝气蓬勃。

  三十一岁的女帝陛下姜韶华,在外奔波四年,没有半点疲倦之色,脸庞光洁,神采飞扬,看着比四年前还要年轻朝气。

  崔渡忍不住快步上前,握住女儿的手:“宝儿,爹也回来了。”

  姜宁满面喜色,叫了一声父亲。

  一家三口重逢相聚,有无尽的喜悦。

  太子伴读马慎远,如今也长成了青葱少年,面容俊秀,气质温文中带着些少年特有的青涩腼腆。

  马慎远走到陈瑾瑜面前,轻轻喊了一声“母亲”。

  陈瑾瑜哽咽着应一声,伸手握住儿子的手:“一转眼的功夫,你都长这么大了。”

  一旁的陈丞相,笑着瞥一眼过来:“当年你去豫州外任,康哥儿才刚会说话。你回京待了不到半年,又随御驾巡查,四年才回来。对你来说,可不就是转转眼的功夫,儿子就长大了。”

  真正耗费心力养孩子的人,是他这个曾外祖父。

  陈瑾瑜看着满头白发的祖父,愈发愧疚:“孙女不孝,让祖父跟着受累了。”

  姜韶华也看过来,语气中同样满是愧疚:“朕一走四年,辛苦丞相,辛苦冯尚书,辛苦朝中诸臣了。”

  天子一张口,分量就截然不同了。

  陈丞相一脸端肃地应道:“皇上巡查大梁,斩杀贪官污吏,整顿大梁官场,在边关御驾亲征,铲平柔然蛮子,威泽草原。真正辛苦的,是皇上。”

  同样满头白发的冯尚书,正色接过话茬:“老臣做的都是分内之事,算不得辛苦。皇上万金之躯,在外奔波劳苦,为大梁开拓疆土,立下万世之功业。老臣恭贺皇上!”

  董尚书等人纷纷张口夸赞女帝陛下的功业。

  这四年,姜韶华在外巡查,在朝堂中的威望不减反增。整顿各地驻军,更换众多武将,斩杀贪官,一桩桩一件件都令百官们心惊胆战。待到草原大战大获全胜的消息传至京城,百姓们欢欣鼓舞,众臣再没有人私下嘀咕皇上不坐镇京城四处乱跑不成体统之类的废话了。

  安内攘外,令草原众部落臣服朝贡,这是真正的圣明天子。

  姜韶华失笑:“众卿别再说了。再吹嘘下去,朕就要忘乎所以,真以为自己是古往今来第一明君了。”

  “都随朕回宫,朕今日要在宫中设宴,和众卿欢聚。”

  众臣轰然应诺,簇拥着女帝陛下进城门。

  这几年,有太子坐镇朝堂,朝臣们倒也安稳,没什么异动。不过,此时女帝陛下一回来,众臣的心便格外踏实。

  姜宁看着母亲睥睨天下的英姿,心中油然而生骄傲和孺慕向往。

  不知什么时候,她才能有母亲这样的风采。

  宫门大开,李太后领着一众太妃和平王夫妇相迎。

  几年未见,李太后憋了一肚子的话想和姜韶华说。只是,众目睽睽之下,不便多言。

  姜韶华微笑道:“明日朕去给宁安宫,向母后请安。”

  李太后舒展眉头,连声笑道:“好,哀家让人备好早膳,等皇上一同来用膳。”

  姜韶华从不饮酒,今日打破惯例,主动敬众臣三杯美酒,温声笑道:“朕在外巡查四年,朝堂大事皆托付众卿。众卿不负朕期许厚望,这几年来朝堂政务运转流畅,这都是众卿的功劳。”

  “朕敬你们三杯。”

  众臣受宠若惊,纷纷举杯相和。董尚书更是激动得泪水长流:“这几年来,老臣无一日不思念皇上。以后皇上若是再有离京巡查之意,老臣愿随行为皇上鞍前马后。”

  这个董尚书,拍马屁的功力炉火纯青,愈发深厚了。

  众臣心里腹诽吐糟,恨不得刚才那一番话出自自己之口。

  姜韶华笑着安抚激动的董尚书:“董尚书一把年岁了,哪里经得起车马劳顿奔波之苦。鞍前马后的琐事,让年轻的臣子们操劳便是。有董尚书管着礼部,朕才能踏实安心地离京巡查。”

  董尚书被皇上哄得心花怒放,满面红光。

  杨尚书丁尚书等人不甘被冷落,各自起身向天子敬酒。

  “这几年,刑部从无积案,冤假错案少之又少,这都是杨尚书之功。”

  “边关打仗,兵部当机立断,立刻派兵增援。丁尚书的功劳,朕心里都记着。”

  姜韶华随口说笑,将争宠的臣子们一一安抚得妥当。一直没出声的吏部王尚书,女帝陛下也没忽略,微笑着说道:“朕在边关开市,暂时由马耀宗管着一摊子事务。吏部还得派些人手去,要挑精明能干的能臣,最好是通晓柔然话的。这些事,就由王尚书操心了。”

  做了四年吏部尚书的王瑾,人已中年,蓄起了短须,英俊儒雅,气度沉稳,闻言笑着拱手应道:“臣回去就准备名单,呈给皇上。”

  姜韶华含笑道:“辛苦王尚书,三日之内,朕要看到名单。”

  当然不能忽略最劳苦功高的陈丞相和冯尚书。

  姜韶华身为天子,不便起身敬酒,将自己面前的两盘菜肴分别赏赐给陈丞相和冯尚书:“朕记得,丞相最爱吃鱼,冯尚书最喜吃牛肉。这两道菜肴,朕都没动过,就赏给丞相和冯尚书了。”

  皇上日理万机,操心的都是国朝大事,竟连这点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陈丞相和冯尚书各自动容,一同起身谢恩。

  姜韶华笑道:“丞相和冯尚书,不仅是朕的左膀右臂,更是朕能离京出巡的底气勇气。有你们,是朕的福气。”

  姜宁心想,怪不得丞相和冯尚书常说她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光是这哄臣子的能耐,就够她揣摩学个三五年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