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二十三章 平戎策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官人之前还让我用三百两黄金盘了两个脚店,说后边有用。不过这两处脚店倒也不亏,如今每家店一月也有十数贯的收入。还剩下了几十两金子。”华兰说道。

  华兰瞬间就想起来了,当初两人大婚不久,袁文绍让她盘了两个脚店。说是后边有用,然而至今也没见有什么动作。

  那两个铺子如今还在她的嫁妆中。

  袁文绍这才想起来了自己当初的打算。

  五城兵马司事情多,后边紧接着便是各种的宴请,还有西夏之行,一下子把情况打乱了。

  若不是华兰提醒只怕他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娘子若是不说,我险些把此事给忘了。等我休沐咱们一起去看看。”

  八月初一,寅时正刻(早上四点)袁文绍起床,陪着华兰一起用过饭。在丫鬟的服侍下穿戴好朝服,拿好白玉笏板出了门。

  这就是上了好宅子的好处,要是还住在忠勤伯爵府,袁文绍每天凌晨三点多就得起床。穿衣,吃饭,上班都很赶。

  尤其是如今汴京开放夜市,几乎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只有两三个小时会安静。

  在城内只要纵马就会造成踩踏。

  如今距离皇宫不过,两公里,袁文绍每日就是步行也不会觉得赶。

  升任之后袁文绍每日的行程也与以往不同。袁文绍之前为五城兵马司副指挥使,虽是京官但是没有上朝的资格。只有参加大朝会的资格,一年就几次机会进入皇宫。

  如今身为朝官,除了休假外,每日常朝都必须入宫至文德殿参加朝参,若是实在无法前往必须知会御史台,因为什么原因不能前来。

  不过如今官家身子不好,一般常朝也都是能免便免。

  常朝的意义不大,一般都是形式主义。不过今日是初一,与平日里有所不同。

  毕竟常朝都是由一个宰相押班,对着官家参拜后,朝官中的小官便要散去,等到小官们在殿外散去之后,才到了常起居。得以入殿的侍制官进入垂拱殿或者紫宸殿以次论对,到了常起居的时候基本上就到了早上八九点。

  袁文绍只用了三年便从没有上朝资格的武官,一跃成为了上朝之后站在队伍前三排的武臣,在论对中也是排在前列的。

  这也代表着他地位的跃升。三年从中底层一跃成为高层,国家的小股东。

  在等级森严的大周,距离皇帝越近也就越能代表着你的地位。

  今日是八月初一,上朝叫做入閤,也叫正衙朝会。每月的农历初一在外朝正殿文德殿举行。

  袁文绍寅时未从正门出,门外刘武仁早就已经牵着霹雳等着了。

  袁文绍上了马,路上还遇到了宁远侯和齐国公。

  几人打了声招呼,没一会便到了皇城根,等到了皇城外正好是到了卯时初刻(六点十五分。)

  然后按照班序排好依次进殿。

  齐国公如今闲赋在家,所以每月初了初一便不会来大朝会。

  袁文绍和顾偃开则是每日都得来。

  加之二人位置相近,慢慢的也就熟络了起来。

  袁文绍上朝之后按照班序站好自己的位置。

  然后便听着诸多官员奏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然后便散去了。到了晨时(早上七点到九点。)

  等到大臣们从文德殿散去后,齐国公,袁德等闲赋在家的便散去。

  袁文绍和顾偃开等移步至垂拱殿,参加内殿朝会。

  刚才奏事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主要是得让底下的小官们有说话的地方。

  这里才是商议大事的地方。

  能进入这里的最低都是从六品,而且还要经过选拔,不是侍制官的,就是五品也进不来。

  垂拱殿外,袁文绍这才看见了自家老丈人盛紘站在官员队伍的中间。

  没办法,刚才人太多了,足足有数百人,就连闲赋在家的齐国公和自家父亲都来了,盛紘在其中并不起眼。

  袁文绍朝着盛紘点头示意,便走在队伍的前列。

  入了殿,中书的韩琦富弼,枢密使,枢密副使,参政,谏官,三衙的武臣都在场。

  中书被称作东府,枢密则是西府。

  正在商议甘正德兵败西夏之事。

  两府之间早就通过气了,之前在福宁殿之中早就和官家商议好了。如今放在朝堂上讨论一来也是要协调各方。二来也让这件事走走流程过个明路,三来若是有更好的建议,也能采纳。

  所以这件事先由两府宰执汇报,说的也都是大差不差,不过却要比当日在福宁殿宰相议事时说的更加完善。

  皇帝听完之后然后再询问在场其他的朝臣,然后诸位朝臣再提供自己的见解,供官家参考。

  等到宰执们按照福宁殿议事的结果说出之后。

  赵祯便询问在场众人的看法。

  司马光出班言:如今公私困竭,土卒骄惰,而今夏寇犯边,国家安危莫过于此。。。。

  司马光主张国库空虚,不应该对西夏轻起刀兵,能议和便议和,哪怕加些岁赐也无所谓。

  毕竟战端一起,到时候的损失就不只是那一点儿岁赐了。

  至少是西北四路,一两年的税收。

  袁文绍出班用白玉笏板挡住眼前说道:“司马学士所言缪以,西寇蛮夷也,畏威而不怀德。归还定难五州之事历历在目,我朝应吸取教训,西夏之地虽偏,然其与辽交界,若欲恢复汉唐故土,则必先灭夏,以此两面夹击之势,才有机会。臣有平戎策一卷献于陛下。”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

  其中三品以上手持白玉,四品五品手持象牙,六七品则使用竹板,形制上也有所不同。

  大臣在上朝时,手里盯着笏板,笏板挡住脸,这样能体现对帝王的尊重,同时保持帝王的神秘。

  笏板上面还写有一定的内容,能对奏事的大臣有所提示。

  袁文绍说着从袖子中掏出了,昨日连夜写的,让几个师爷润色修改后的平戎策呈上。

  赵祯旁边侍立的李内侍见状,连忙小跑过来,接过袁文绍手中的平戎策递给赵祯。

  这也是如今他的权利之一,能在大殿之中上奏。

  “臣之意,若欲收回燕云则必先灭夏,若要灭夏,则必取河湟之地。从横山河湟两路蚕食。其次编练精兵,训练扩充骑卒。。。”

  袁文绍简略的说着自己的主张。

  赵祯从李内监手中接过之后,大致的看了几眼,同时耳朵听着袁文绍口述。

  “若要编练精兵,臣有练兵实策一言呈报陛下。”袁文绍说着又从袖子中拿出了一份奏折。

  “平昌侯所言虽妙,然钱从何来”司马光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

  朝廷众臣,纷纷将目光放在袁文绍身上,打算看他如何应对。

  袁文绍入朝已有六天,期间不发一言,如今当众连上两道奏章,也算是一鸣惊人了。

  李内侍不由得幽怨的看了袁文绍一眼,然后又小碎步过来从袁文绍手中接过奏折呈给赵祯。

  袁文绍递过奏章后说道,“编练新军可从现有的军队中抽调,或是改制即可。”袁文绍说道。

  “钱粮,可停止于西夏岁赐,二来可令士兵屯田自足。”袁文绍提了两个不痛不痒的建议。这件事儿还是得等一步一步来。贸然提出只会不容于朝廷。就算他有改制的想法,也得团结大多数人。

  司马光还要再问但是被赵祯的话给阻止了。

  赵祯接过看了两眼。随即便放在一旁。

  “平昌侯之奏,朕下朝之后自会翻阅细看。”赵祯开口道。

  赵祯的开口是对袁文绍的解围。

  对于大周的皇帝来说,平定西夏并不迫切但是若说收回燕云十六州那立刻就有了兴趣。

  袁文绍手持笏板行了一礼后便退回来自己的班序之中。

  袁文绍昨日还在想着要不要上这两本奏章。

  结果当天下午就接到了甘正德兵败西夏的消息。

  出了这样的事情,朝廷定然会对立储之事暂时搁置。

  所以今天袁文绍便把奏章带着,想着万一有好的机会,以备不时之需。

  这份奏章是袁文绍拿出来打算试试水的。

  最终朝堂上的议事还是以东西两府宰执商议的结果执行。司马光就算说了再多也没能改变赵祯的想法。

  这件事儿就到此为止。

  下了朝之后,诸位宰执忙着回去处理事务,赵祯也就清闲了下来。

  回到福宁殿之中,赵祯一边传膳一边将袁文绍的奏章仔细的看了一遍。

  今天赵祯忙了半天,早上也没好好的吃口饭。

  看到精彩之处连连叫好。饭菜上来了也顾不得吃。

  等到李内侍提醒后这才反应了过来,让刚才的李内侍去将袁文绍叫到福宁殿。

  袁文绍刚出了宫门,正准备上马打算去天武军驻地看一看,就回家。

  结果刚才官家身边的李内侍将他拦住了。

  “侯爷且慢,官家召侯爷去福宁殿奏对。”李内侍一路小跑,气喘吁吁的说道。

  听完李内侍说的,袁文绍心中便有了成算。

  “请吧,侯爷。”李内侍一伸手对着袁文绍说道。

  袁文绍只得跟着李内侍从事按着来的路返回。

  福宁殿内,赵祯正在用餐,等着袁文绍参拜之后,赵祯专门给袁文绍赐了座。

  袁文绍便在一旁等着赵祯吃饭。

  “卿的奏章,朕刚刚看完,对待军队弊病以及天下形势,可谓是一针见血。”赵祯吃完饭后评价道。

  “此乃臣在西北三年,所总结的。一家之言,有疏漏之处。还望官家见谅。”袁文绍躬身说道。

  “卿所言花队与纯队朕颇有不明白之处。”赵祯问道。

  袁文绍便将自己的理解说了出来。

  “卿之言乃是良策,然则如今国库空虚,卿言屯田,停赐虽能缓解,然不足以支撑西北之用。”赵祯感叹道。

  “臣知道,然此非臣之所长。不过臣相信,朝堂之上的诸公都是饱学之士,必然能对国库空虚之弊做出应对之策。”袁文绍道。

  这件事儿他虽然有一定的想法,但是不太适合出这个头。

  除了他是武将外。

  还有便是因为历来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

  军队的改便战法还好说。

  若是对税收动手就会触动太多人的蛋糕,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商鞅,张居正无外乎如此。

  就是雍正,虽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却也影响风评。

  所以这件事暗中推动一两把可以,或是指明正确的方向,若是亲自下场还是算了吧。

  袁文绍自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志向。

  这件事儿还是留给有志向的人来做。

  他自己安安心心的享福算了。

  “卿可谓国之肱骨。”赵祯转移了话题。

  表扬了一下袁文绍。

  旁边的起居官,连忙将此时记录。

  “实则朕对于卿闻名久矣,第一次见面还是对卿封爵,银州一战,卿打出了我大周的军威,斩将夺旗。。。。”赵祯继续夸赞道。

  “陛下谬赞。臣之功勋全赖边关将士用命,奋死搏杀,薄帅指挥得当,臣只是薄帅帐下一小卒,侥幸才有此军功。”袁文绍谦虚道。

  “卿家过谦了。”

  赵祯又拉着袁文绍说了会话。

  一番奏对过后,便已经到了午时,赵祯才放袁文绍走。

  这也是今日诸多宰相们都有事要忙,不然赵祯的时间也轮不到袁文绍。

  袁文绍出了宫门之后,骑马回家。

  如今已经到下班的时间了,天武军倒也不必日日都去。

  等他转到御街夹道的时候,被一个内监叫住。

  起初袁文绍还以为是赵祯又要将他叫回去。

  结果等来人自报家门之后,原文绍才知道此人来自兖王府。

  来人说兖王在潘楼设宴宴请袁文绍。

  被人家堵在了路上袁文绍无奈只能跟着去了。

  到了潘楼,袁文绍跟着内侍上了二楼,便看见了兖王。

  一个中年男子。身材高挑,面容威严。

一张国字脸,有几分人君之相  袁文绍走上前作揖行礼问安,“臣见过殿下。”

  “袁侯来了,请坐。”兖王伸手指向一旁的空座对着袁文绍说道。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