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百九十二章 先谋波斯,波斯大都护府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在李瑄心目中,继承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仁政爱民。

  他南征北战,开创基业,准备将大唐在大食百年争霸上画上句号,为万世开太平,希望在将来的改革中,体恤民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瑄在教导李奕上,从来没有说过保住李氏千秋万代。

  而是断定李氏和大唐,有属于自己的宿命。

  他比任何一代人强调“华夏帝国”、“中国”。

  将华夏帝国置于大唐王朝之前。

  将华夏历置于年号之前。

  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之路。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李瑄希望从他开始,君王不要想着享乐。

  而是承受责任。

  他的子孙,从李奕开始,只要有两代能承受责任,就能完成工业革命。

  届时,大势会告诉当权者和百姓,如何去做。

  即便大唐轰然倒塌,后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个轰轰烈烈的时代。

  李瑄的次子李淞,听到兄长李奕的回答,眼神一震。

  虽然李淞还未成年,但他身在皇家,明白事理。

  父亲对他们严而慈,又宽顺。

  “仁”,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落实。

  李淞与李奕性格截然不同,他有武勇,崇拜父皇扬威边塞的故事。

  雪满弓刀,千里奔袭,一战擒双可汗。

  积年累战,共歼俘吐蕃士卒共五十多万,擒吐蕃雄主尺带珠丹。

  西征大食,收复河中,逼死威名赫赫的呼罗珊总督。直接导致黑衣大食的开国君主被艾布·哲尔法尔·阿拔斯篡位。

  李瑄的故事,最得李淞崇拜。

  是以,此次跟随父亲西征,他充满期待。

  在李淞心中,父亲对兄长更严厉。

  江山之重,纵然心中遗憾,李淞也不去埋怨。

  他的母亲姜月瑶也一直劝导他不争。

  因为父亲一定不喜欢。

  以前的故事,历历在目。

  姜月瑶是柔和的女子,她只想自己的儿子平平安安。

  经过此事后,李淞的思维有些转变,如果父皇问他同样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李奕这般回答。

  他只会觉得钢铁是国家重器,是铠甲,是兵器,最多联想到农具。

  知子莫若父,李瑄大概知道两个儿子的性格,所以没有问李淞。

  十日时间,转瞬过去。

  李瑄率领大军离开龟兹,他准备到达碎叶城,从千泉古道进入河中的西原、柘枝地区,再到达萨末鞬城。

  曾经高山绝涧一样的千泉古道,经过数万战俘,七年的修建,天堑变通途。

  在千泉古道的中间,原本西突厥可汗的避暑之地,还修建一座城池,为千泉城。

  这里大部分都是从远方迁徙的汉人,借助丝绸之路,发展迅速。

  李瑄在天气最热的时候,到达群山之间的千泉城。

  大军休整十天,李瑄慰问从中原万里迢迢迁徙而来的汉民,明确要求千泉令,尽可能地满足千泉城百姓的需求。

  西域,有非常多因除贱为良被流放至此方豪强大族、官吏亲属、奴仆、后代。

  对于他们的处理,李瑄的意见是从紧到松。

  只是将他们限制在某个区域,分发耕地、牲畜劳作。

  现在他们对朝廷必然有怨言,但时间会磨灭一切,三代以后,他们会忘记仇恨。

  八月,李瑄到达萨末鞬城。

  此时,河中地区,昭武九姓故地,遍地大唐玄龙旗帜。

  临时的牧场、马圈,星罗棋布。

  一个个仓库拔地而起,堆积如山。

  大唐禁军四万五千余,诸都督府远征军七万余。

  西域三十六国、葛逻禄诸部、回纥诸部、突骑施诸部等共骑兵五万。

  吐蕃骑兵五千。

  以及诸多西域后勤士兵,壮夫。

  这是西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兵力汇聚。

  只待天可汗一声令下,开赴波斯王国。

  李瑄到达萨末鞬城的第一天,方圆数百里的军队,高呼“万岁”。

  整个萨末鞬城,笼罩在李瑄的威严之中。

  当天,李瑄下令宰杀牲畜,犒赏三军。

  大军随时准备分批次进入波斯王国。

  而李瑄也在到达萨末鞬城两天后,召汉、胡将领,随行官吏,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进军计划。

  “臣等拜见至尊……”

  萨末鞬城内的康国王宫中,李瑄入殿后,众将向李瑄一拜。

  “免礼!诸卿请坐。”

  李瑄示意众将平身,回到自己的坐位。

  柘枝都督马璘、北庭都督李晟、安西都督李嗣业,辎重使李光弼等等大将,皆在殿中。

  “谢至尊……”

  在座将领再礼后落座。

  “朕有幸被推举为天可汗,主持天下秩序,拯溺救焚。奈何大食帝国割据西境,绝我商路,害人害己。是以,今聚兵在此,讨伐不仁。”

  “西征之时,必须令行禁止。任何部属,不论蕃汉,皆听军令。有违者,斩!”

  “若同心而胜,朕会对诸国诸部,进行奖赏……”

  在军事议会开始之前,李瑄先细数大食帝国的罪恶,又严厉军纪。

  帅旗所指,莫不前赴。

  自打仗开始,李瑄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军队无条件听从他的指挥。

  贪功冒进,抗命不尊,必然会被他斩首。

  “臣等遵旨!”

  众将领挺直腰杆,面容一肃。

  至尊御驾亲征,给予将领们莫大的信心。

  至尊会看着他们战斗,每个人都想在至尊面前证明自己,以搏取上将之功。

  在附属胡部心中,天可汗是神一般的存在。

  有幸听从天可汗的召令,他们血液沸腾,不少胡人勇士都拥有“重兵死而耻病终”的勇气。

  “鲁都护,与罗马帝国约定的时机将至,波斯王国现情况如何?”

  李瑄最先向葱岭大都护鲁炅询问道。

  “回至尊,波斯王罗密旬和宰相哈立德·伊本·巴尔马克已经为我们规划路线,从木鹿城到刺夷(今德黑兰)的道路疏通,沿途皆设有粮仓、草料场,供我大军补给休整。且宰相哈立德·伊本·巴尔马克声称这些粮食最少可供二十万大军食用半年,而且随着下一季粮食的成熟,波斯会为我们准备更多粮食。”

  鲁炅起身向李瑄拱手道。

  鲁炅曾经是将领,柘枝都督府都督。

  现在已经转为文官。

  由于待在河中十几年,对波斯极为了解。

  在波斯王国心目中,大唐将大食帝国覆灭后,会将大食帝国的疆域、人口,转交给波斯。

  届时,波斯就会无限接近于巅峰时期。

  所以,对大唐的这次远征,波斯异常上心。

  为了给唐军准备粮食,他们不惜再下重税,剥削波斯的百姓。

  等拿回两河流域,波斯就会变得富庶。

  “听说波斯王国内,治理民生上有些许欠缺。这条粮道有无风险?”

  李瑄又向鲁炅说道,言语微中。

  鲁炅能明白李瑄的言外之意。

  大唐在木鹿城东面一点,拥有数个大型粮仓。

  这些粮仓不归波斯王国管辖,大唐的粮食正源源不断地运输于木鹿城粮仓之中。

  显然,李瑄不可能在粮食方面,完全依赖于波斯。

  “回至尊,波斯王国刚复国十载,国内民族矛盾,近些年来激增。而且不久前,波斯国内还发生叛乱,虽然平定,但造成不小的损失。臣认为当先掌控波斯的粮仓,再行进军……”

  鲁炅也明白,现在波斯国内风声鹤唳,如果大唐联军贸然进入波斯,可能会遭到波斯王国本土百姓的敌视。

  因为大唐联军所消耗的,都是原本属于他们的粮食。

  大唐不怕真刀真枪,就怕粮道被截断,引起军中恐慌,徒增伤亡。

  在木鹿城东方建立粮仓,代表大唐有防范于未然之心。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鲁都护的话,诸位也听到了。大食帝国依靠大食教,操控信徒。波斯王国虽脱离苦海,但至今有众多大食教众。还有一些心向大食帝国的波斯人。”

  “大唐远征,于罗马帝国一起夹击大食。大食面对压力,一定会利用波斯王国的乱象,打击我军。再不济,也会拖延我军西征的步伐。”

  “假如波斯王国发生内乱,我们不依靠波斯王国的粮草,该如何在有限的粮食供应之内,快速取得胜利?”

  李瑄就鲁炅的话,向在座的将领们询问道。

  波斯王国是一个新国家,因制度的腐败、君主的无能,显得暮气沉沉。

  不要小看大食教的信徒。

  崇拜火焰的教徒,根本不是大食教的对手,传达的价值观也有巨大区别。

  曾经,呼罗珊总督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波斯人,却为大食帝国奋战到底,直至死亡。

  呼罗珊总督可是聪明人。

  那些没有学识的普通大食教徒,会更加狂热。

  实际上,波斯王国是有机会趁着大食帝国衰落,而凝聚国家各族力量的。

  因种种原因,崇拜火焰,并没有带来光明。

  穷途末路的平民百姓,只能熄灭火焰,披上黑衣。

  波斯人?

  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波斯人。

  像呼罗珊总督宣传的那样,他们是“MSL人”。

  “启禀至尊,臣认为我们当派遣大量轻骑,以突袭的方式,速战速决。尽量不给大食帝国操控的空间。”

  安西军副都督彭任向李瑄禀告道。

  他曾经跟随李瑄戎马半生,对李瑄轻骑突袭的手段异常信赖。

  波斯王国的反贼若看到大食帝国的主力被击溃,定不敢再冒头。

  “波斯王国西部多山地,不适合轻骑进击。而且我军是优势的一方,没必要冒巨大风险,去收获不成正比的回报。”

  李瑄觉得彭任的意见不成熟。

  这样不会改变他们被拖入泥潭中的风险。

  “启奏至尊,我们在木鹿城虽有大量粮食,但也需要依靠波斯的民夫运送。这是无法防备的。”

  李光弼向李瑄说道。

  他认为应该果决,如果一直有顾虑,瞻前顾后,就会顾此失彼。

  以大唐的军力,即便波斯王国内乱,也可以轻易踏平。

  许多将领和李光弼的意见不谋而合。

  他们纷纷向李瑄请谏,早日进入波斯王国。

  在保持击灭大食帝国的同时,做好平定波斯内乱的准备。

  李瑄没有回复,只是看了太子李奕和燕王李淞一眼。

  李淞年纪尚小,也想战斗,但他不好如大将们一样,摩拳擦掌。

  但李奕似有感知,觉得父皇有用意。

  他绞尽脑汁,也想不通父亲的想法。

  遂端正坐姿,准备倾听父亲的高见。

  “朕身为天可汗,为天下之共主。不论是大唐,还是附属,都是朕的子民。”

  “波斯王国才建立十几年,就失去斗志,以至于生民饥寒,食不果腹。国内百姓重新穿上黑衣,波斯王难辞其咎。”

  “如今的波斯王国危患丛生,大食帝国想点燃怒火轻而易举。特别是我们进入波斯,食用他们的粮食,让他们无粮可食的情况下。”

  “我们的粮食足够一年食用,如果加上从西域赶来的牲畜、物资,和应季的粮草,僵持两年不成问题。我们已经向波斯买了许多粮食,何须再用他们的贡献?”

  “传我诏令,令波斯王罗密旬和波斯宰相哈立德·伊本·巴尔马克,将为大唐联军准备的粮食,分给波斯的平民百姓,让他们免受饥寒……”

  李瑄一番解释后,下达军事会议的第一个诏令。

  自古以来,除了军事政变,大多数揭竿而起的百姓,都是活不下去了。

  但凡有一口饱饭,谁会冒着夷灭三族的危险去造反?

  “启奏至尊,波斯无大唐的规制,您的仁厚,不一定会化为实际。请至尊三思……”

  李光弼向李瑄劝谏道。

  如果这些粮食能如数到达波斯百姓手中。

  那波斯人一定会对天可汗感恩戴德,任劳任怨帮助大唐联军运输粮草辎重。

  问题是以当今波斯的局势,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执行。

  波斯的贵族,和大唐的豪强一样黑,都是吃人不吐骨头。

  “战争在即,如果违抗天可汗的旨意,任何人都罪无可赦!”

  李瑄正言正色地回答道,不怒自威。

  波斯必须成为大都护府,他一直在寻找机会。

  此令一出,将为李瑄整合波斯,创造时机。

  其实将领们说的不错,大唐联军要进入两河流域,作为新的前沿基地,波斯怎能不牢牢掌控呢?

  李瑄不但要掌控波斯的地域,还要控制波斯的民心。

  他需要一个机会。

  在与大食帝国战争前,将波斯王国变为大都护府。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