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百五十九章 锦衣卫千户马燧,薛延陀背叛回纥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李尚书认为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亦或者回纥会有何行动?”

  李瑄向李泌询问道。

  回纥主动出击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李瑄也不太了解这个历史上的牟羽可汗。

  只知道此人野心勃勃。

  于局势不利的时候,选择主动出击,需要一定魄力。

  “回至尊,回纥西可入西域。然大唐有北庭都护府重兵把守,还有葛逻禄汗国这个附属,回纥骑兵翻越金山,长途跋涉攻击的可能性不大。”

  “回纥亦不可能避重就轻,进攻东面的灵武都督、太原都督。”

  “他们考虑到灵武重兵云集,可能会进攻居延海,以居延海至张掖的通道,进入张掖,攻击凉州城……”

  李泌将自己的推测告诉李瑄。

  这引来一部分将领的议论。

  在他们看来,大唐天军是征伐者,回纥主动出击可能性太小。

  军中上下都很看不起移地健这个回纥新可汗。

  “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古往今来,双方差距过大的时候,将领们会选择出奇制胜。回纥受华夏文化的薰陶,不可能束手就缚。出奇制胜,或许成为其反败为胜的梦想。朕觉得李尚书的话需要重视。”

  “我们是王师,用百姓的赋税出征,继承百姓的希望与期盼。若让回纥骑兵杀入凉州。即便灭了回纥,也是朕,和在座诸位的耻辱。”

  李瑄很重视李岘的话,在将领们不以为然的时候,用威严的语气沉声道。

  骄兵必败,不能有任何轻视。

  这也是他御驾亲征的原因,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正视敌人的实力。

  将领们这才肃然。

  回纥如果有魄力,出奇制胜,符合逻辑。

  “启奏至尊,李尚书分析有理有据。居延海距离白亭海一千五百里,如果居延海遭受回纥骑兵突袭,居延海驻扎的五千兵马不一定能挡住。”

  枢密使封常清属于儒将。

  李泌虽然是兵部尚书,但李瑄没有授予李泌大将军的军衔。

  很明显,李瑄将李泌当谋臣、文官看待,今后还会有重用。

  封常清的枢密使职位,是当前大唐武将体系的极限。与李泌没有什么冲突。

  他打心底认为李泌富有谋略,处事面面俱到。

  “枢密使认为该如何未雨绸缪?”

  在战术的布置上,李瑄征求封常清的意见。

  “快马传令居延海的兵马,不要出城与回纥兵马战斗。勾引回纥肆无忌惮南下……”

  “召凉州城、金城、敦煌、张掖、酒泉的步兵,于合黎山埋伏。”

  封常清想了一下张掖的地图,向李瑄回答道。

  须知,大唐此征草原,调集的是武威军和敦煌军的骑兵。

  还有大量的步兵,留守于河西走廊各地。

  一般情况下,步兵要被骑兵牵着鼻子走。

  但步兵一旦占据山河险要,就能凭借强弩对骑兵进行重创。

  合黎山南临张掖水,又名人祖山,涂山。是河西走廊张掖段的北山。

  而张掖水旁本有守捉城。但建康军建立以后,此守捉城就已经废弃。

  不过依旧有天城锁钥、要道咽喉之称。

  从张掖城顺着张掖水而上,到居延海的道路,被称为“居延古道”,自古有商人北上,与胡人进行互市交易。

  合黎山和张掖水的山河横亘,使道路狭小,适合设计埋伏。

  “朕同意枢密使的建议。如果是虚惊一场,不过是奖励士卒一些出兵的费用。和征伐草原的功绩相比微不足道。下令敦煌军、武威军中的步兵,提前在合黎山居延古道上驻扎。郭都督,你立刻返回合黎山,主持那里的兵马。”

  李瑄下达军令。

  河西走廊是李瑄的基本盘,郡县官吏经得起考验,胡部不敢放肆。

  即便兵马尽数抽掉,也不用担心后院起火。

  除非唐军大败,天可汗死亡,才会出现蠢蠢欲动之心。

  “至尊英明,我等遵旨。”

  郭虚己和李朱师很高兴。

  这样他们的步兵也有用武之地。他们倒是希望回纥会突袭居延海。

  “诸军厉兵秣马,等待锦衣卫和探马的消息,随时准备战斗。”

  李瑄解散会议的时候,郑重地吩咐一句。

  在同一时间,移地健正在祭天。

  回纥西南部,金山(今阿尔泰山)东南方向。

  三名男子戴着皮帽,骑着战马,到达此地。

  不远处,一队皮衣皮帽的骑兵,手持弯刀,迅速向这三名男子奔驰而来,将这三名男子团团围住。

  “尔等何人?”

  这队骑兵的头领,挥指弯刀,向这三名男子喝道。

  “我乃大唐锦衣卫千户,奉天可汗之命令,见薛延陀酋长。”

  为首的男子将自己的帽子摘下,短胡须,束发,明显是汉人的面庞。

  “随我来!”

  骑兵头领听到天可汗这三个字后,不敢怠慢,立刻下令麾下收起兵器,引三名男子去见自己的酋长。

  他们正是回纥的附属,薛延陀人。

  曾经薛延陀成立汗国,一时鼎盛,连回纥都是薛延陀汗国的附属。

  现物是人非,薛延陀汗国被大唐灭亡后,只能以部落的形势存在,四处依附。

  回纥汗国建立后,薛延陀反过来成为回纥的附属。

  薛延陀人看回纥风雨飘摇,大唐征伐回纥,让他们想起一些不太美好的记忆。

  面对移地健的大可汗令,他们不反对,不回应,不行动。

  完全是见风使舵的心态。

  不一会儿,大唐的三名锦衣卫被带入薛延陀的牙帐中。

  薛延陀的酋长为乌时健,他带领族人在金山东南的牧场休养生息,好不容易恢复一些力量。

  这里紧邻大唐的天山省,他们要面临北庭军和敦煌军。

  距离居延海也不到千里。

  “见过薛延陀酋长。”

  领头的锦衣卫千户,名马燧。

  他身长六尺二寸,仪表堂堂,富有风度。

  马燧出身于军人世家,父亲马季龙曾经武举及第。

  天宝年间,马燧有次和几个哥哥读书,放下书叹气说:“国家将有难了,英雄应立功于世,平定天下,怎能辛辛苦苦当儒生呢!”

  那时的马燧,就看出大唐底层的矛盾与节度使的祸患。

  马燧沉着勇敢多智谋,博览各种书籍,擅长兵法,他一直渴望从军。

  也仰慕李瑄这样的英雄,只恨自己成材太晚。

  在李瑄得到李隆基禅位后,马燧对锦衣卫感兴趣,并加入锦衣卫。

  河北除贱为良时,马燧擒住狗急跳墙的乐安太守崔克华,因此一路晋升,至金龙司千户,授予中校军衔。

  “大唐与回纥开战,你怎么敢来见我?”

  乌时健见马燧等人后,沉着脸说道。

  “天可汗封叶护太子为大可汗,而移地健不尊天可汗诏令,伪造英武可汗遗诏,人神共愤。大唐只是受叶护太子邀请,平定叛贼移地健,非与回纥大战。与薛延陀更无关系。”

  马燧不卑不亢,缓缓向乌时健说道,末了,马燧还补充一句:“酋长是尊奉正统叶护太子,还是尊奉叛贼移地健呢?”

  “劳烦使者回去禀告天可汗,我薛延陀不会掺合叶护太子和移地健争权夺利。”

  乌时健对何方忌惮,只想保全薛延陀部实力。

  草原上以轻骑为尊,他想着不论哪一方衰落,薛延陀都将有机会。

  就算无法复立汗国,也可以脱离回纥的控制。

  乌时健不想向任何势力缴纳赋税,自己的部落都无法吃饱穿暖,还要供养其他部落。

  最多是向大唐进贡。

  “辅佐正统平定叛乱,还需要这么小心翼翼?这样的大事,以薛延陀这样的大部落,还想置身事外吗?”

  马燧笑着向乌时健反问。

  两边都不想得罪,就是两边都得罪。

  大唐要的不是中立,而是向郁督军山西面进攻,为大唐牵制一部分兵马。

  使大唐更容易取得胜利。

  “怎么,使者只有三人,还想威胁我吗?”

  乌时健好歹也是酋长,对马燧的语气十分不爽,他拿出自己的威势,瞪着马燧说道。

  “我为唐使,持唐剑,只是好言相劝!天可汗御驾亲征,作为天下共主,草原诸部服膺,不是应该的吗?还是说酋长不将天可汗放在眼里,视天可汗诏令如废纸?”

  马燧握着剑柄,举重若轻,无惧乌时健的威胁。

  大唐多仰慕汉风,特别是马燧这样的人,愿意效仿汉代的使者,九死不悔。

  天可汗,可不是说说而已。

  薛延陀臣服回纥已久,之前回纥只是名义臣服大唐,让薛延陀认为自己的兵马归自己管。

  但天可汗这三个字,犹如千钧之重,让乌时健心悸。

  移地健宣扬“天可汗将死草原”的鬼话,他从未相信。

  “如果酋长不同意,请放开道路,让我西域五万铁骑,从薛延陀的领地通行。”

  见乌时健脸色难看,马燧又火上浇油地。

  事实上,大唐不可能从西域调五万铁骑。

  但大唐和天可汗,就是马燧的底气。

  “薛延陀自大唐建立以来,就与大唐拥有深厚的友谊,并多次向大唐纳贡称臣。对天可汗,薛延陀一直敬若神明,任何违抗天可汗者,都是大逆不道。”

  一听西域铁骑要借道,乌时健立刻被吓道。

  他从座位上起身,面色苍白,话语也软了下来。

  西域铁骑,是大唐最能打的军队之一。

  若从薛延陀地盘上借道,以薛延陀的族部数量,必被吞噬得渣都不剩。

  “酋长愿意尊奉正统吗?”

  马燧依旧是这句话。

  在贞观年间,薛延陀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

  投降、叛乱;投降,叛乱,不断重复。

  把李世民都整破防了,于贞观二十二年,把薛延陀汗国覆灭。

  作为临近天山省的薛延陀,马燧觉得该强硬逼迫其倒向大唐。

  否则就要被清算。

  “我部愿意尊奉正统,听从天可汗的诏令。”

  乌时健无奈地说道。

  大唐当今太强大了,薛延陀内部,多半认为回纥会在大唐的攻势下灭亡。

  所以才违抗移地健的命令,不想为回纥陪葬。

  “酋长不必这么严谨,大唐尊奉天道,天可汗拥有天命。如移地健那种逆臣,才是大唐攻伐的对象。薛延陀一定可以长盛不衰。”

  马燧又向乌时健安抚道。

  “敢问使者,我薛延陀该如何去做?”

  乌时健苦笑一声,向马燧问道。

  “立刻率骑驰进郁督军山西面,攻击死忠于移地健的部落。”

  马燧回答道。

  “明白!”

  乌时健点头。

  与此同时,大唐的另一波锦衣卫到达葛逻禄人的部落。

  葛逻禄人分三姓。

  又叫三姓葛逻禄。

  原本的葛逻禄右厢在金山以北,在施力可汗的带领下,投靠李瑄。建立葛逻禄汗国。

  而葛逻禄左厢,在郁督军山以西。他们依附于回纥汗国。

  他们的实力也不弱,拥有一万左右的骑兵。

  葛逻禄左厢本来也想当墙头草,但是在锦衣卫的软硬皆施下,葛逻禄人只能投靠大唐。

  一切就绪后,北庭都督李晟,奉命率领一万轻骑出天山,与薛延陀人、葛逻禄人,向郁督军山西面进军。

  然锦衣卫说服葛逻禄人、薛延陀人的好消息还未传至白亭海。分布在居延海以北的大唐探马。以及在回纥境内的大唐游骑发现回纥大规模兵马南下。

  特别是居延海的兵马,发现的时候,回纥骑兵距离居延海不到三百里。

  一来一回的传递消息,回纥骑兵可能已经到达居延海。

  李瑄得到消息后,再次召开军事会议。

  “李尚书料事如神,真乃吾之张良。”

  李瑄当着众将的面,不惊反喜。

  距离上次军事会议已经有二十多天。虽然时间紧急,但大唐能完成布置。

  在场的将领也非常钦佩李泌。

  别看短短二十多天。

  如果在回纥到达居延海的时候,再去布置。

  回纥骑兵八成能冲入张掖,到达凉州城。

  即便大唐的步兵可以依托张掖城、凉州城守卫。

  但回纥所过之处,必然生灵涂炭。

  届时,白亭海一带的主力骑兵,需要大量回援,对回纥骑兵围追堵截。

  “回至尊。不仅是居延海方向,我军探子探查到有更多回纥骑兵南下。臣断定居延海方向的回纥骑兵,只是吸引我大唐的注意力。待我大唐回军河西走廊,他们主力将突袭白亭海,将我军储存一年的粮草辎重,毁于一旦。”

  李泌心平气和,没有丝毫骄傲。他又徐徐向李瑄分析道。

  回纥通过一场胜利,拖延大唐的进攻,才能稳住局面。

  “绝对是这样,回纥竟然如此阴险。”

  李朱师拍手,他对李泌佩服得五体投地。

  早在收复九曲之战的时候,李朱师就见过李泌,觉得李泌这个道士将来不得了。

  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位极人臣。

  “既猜测回纥目的,我军主力佯装从白亭海撤军。实则藏匿在休屠泽南面,等待回纥攻击白亭城,再突然出击。必可复制天宝年间白亭海的战绩。”

  封常清向李瑄建议道。

  谋定而后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能窥探敌军动向,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向大唐倾斜……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