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688章 射程一大了,要考虑的就多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哈哈哈,我说呢,这个‘单位射程成本’,以前从来没听说过。”

  “还别说,用上这个指标之后,这成本上涨看起来还真就好看多了。”

  大家正在嘻嘻哈哈的高兴呢,老总想了半天,笑起来了。

  “同志们,完全不用担心成本!我刚才估计过了,总体成本上涨,也不会超过20。”

  “这么低?”大家大惊失色。

  “这个新药其实不贵,同体积下比老药没贵几个钱,而且,这个新药你们注意到一个特性没有?”

  “什么特性?”

  “这新推进剂,是个浇铸型的……”

  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瞬间就反应过来。

  浇铸型就好办了,只要把药柱形状设计好,浇铸工艺研究好,模具整好,后面的生产过程,和复杂两个字就不太沾边。

  特别是他们准备使用单推进剂双推力的构型的情况下,药柱是整体浇铸的,都不用考虑双推进剂的交界面这些问题,也不用二次浇铸。

  高振东说星形或其他复杂药柱加工复杂增加成本,是一个总体的结论,但是对于具体情况就要具体分析,不同的装备不太一样。

  例如弹道导弹,那甚至可能需要人去精雕细琢。

  至于107火这种东西,就不用了,大差不差就行,直接浇铸出来完事儿。

  “搞新推进剂的同志,真是太周到了,性能好,价格便宜,生产还简单,哈哈哈。”

  “搞了搞了,都用上!不能辜负了搞推进剂的同志一片苦心嘛。”

  “最保守估计,射程提升35以上,想想就带劲!”

  搞其他口径的火箭弹的同志,并不知道107火这边在不做任何外部改动的前提下,已经开始放起卫星了。

  130和180的同志现在已经在京城会合,再次在防工委和陆装局的带领下,直奔三轧厂三分厂而去。

  负责180的长风厂的同志,已经拿来风雷厂在上一次的记录,先学习了一遍。

  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

  “原来是这样……”

  “找到了找到了,上次那次试验的问题找到了……”

  “看来我们不能搞这个弹型了,得大改!”

  看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一个个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

  但事实就是这么夸张,高振东的每一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船新的知识,要知道原本的时间线上,一直到71年,180毫米火箭炮才搞好,射程,还是10公里,此时相关技术之薄弱,可见一斑。

  高振东再次接待了他们,这次有了“插班生”长风厂的同志,高振东的开场白就不太一样了。

  “长风厂的同志们好啊,你们才到,关于上次我和风雷厂的同志们交流的内容,有没有什么需要我补充的?”

  长风厂的同志们道:“不用不用,高总工上次的话,深入浅出,风雷厂的同志的记录也很详细,基本上是消化了。”

  高振东说的其实不是完全的理论,而且主要是点窗户纸,所以并没有非常复杂的内容,对于长风厂的同志来说,还算是挺好懂的。

  高振东点点头:“嗯,那我们接着上次的说,我们上次已经讨论到了涡轮发动机火箭弹的缺陷,那就是高倍径下,弹体飞行容易失稳,而且这种缺陷,是先天的,很难通过改进设计和提高加工精度来避免……”

  而且对于火箭弹来说,一味的提高加工精度,那成本和产能上可能就不太好看了。

  “那要抛弃旋转稳定,改用尾翼稳定?”长风厂的同志问道。

  他们的担心,是尾翼稳定需要较大的空间,不能使用定向管。原本的180毫米火箭炮,用的是介于定向管和“喀秋莎”导轨之间的定向笼,估计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高振东没有肯定也没否定:“不,旋转稳定还是需要的,尾翼稳定也要上,用折叠翼稳定。当然,这个旋转稳定就不要用涡轮火箭发动机起旋了。对于较轻的弹体,可以考虑使用尾翼倾斜一定的角度起旋,甚至加上头部固定小翼加强稳定效果。旋转与翼面结合,共同起到稳定的作用。”

  火箭弹的弹尖小翼有两种,一种固定的,一种是活动的,前者就起到个稳定的作用,在弹头这端也提供一个稳定力矩,对于火箭弹的稳定飞行有一定的好处。后者,就是可控火箭弹了,不过这东西暂时还有点远。

  对于火箭弹,这个时候高振东是不敢建议上惯导修正的,太贵了。别看赤剑61单兵反坦克导弹上了陀螺仪,但是那上面只有一个,精度要求也不高,而且不是用于惯导,而是用于导弹姿态控制和采集,所以不算贵。全套的惯导,在这个时候可就贵了去了。

  所以只能在弹体上下功夫,尽量用简单的物理手段实现稳定,尽量减小飞行中的累积误差。

  “折叠翼?”风雷厂的同志有些犯难。

  无他,定向管和火箭弹之间的配合是很紧密的,这个折叠翼不好布置。

  由于火箭弹的结构,也不能把折叠翼切入到弹体尾部,那会影响到火箭发动机的安装。

  高振东想了想,在黑板上画了个图。

  “你们可以考虑这种方式。”

  三片弧形尾翼,与弹体外周弧度一致,平时是折叠紧贴着抱在弹体的,发射后展开。

  风雷厂的同志一看,诶,这东西可以,看起来简单,挺灵巧的。

  高振东给他们提了个醒:“这是最简单、对弹体影响最小的折叠方式,但是并不是最好的折叠方式,射程再大一些,是很容易掉弹的。”

  有缺陷,但不是不能用,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毕竟这种方式简单,对弹体结构影响小,尾翼面积大,稳定作用好。

  这后半句话,让长风厂的同志心先凉了。

  自从知道130都能打到40公里之后,他们就对180的射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前面初步算了算,感觉5060的硬射程没问题,打不打得准另说。

  一听这种方式打远了就可能掉弹,那还能不急?

  “高总工,这是为什么?”

  高振东笑道:“这和弹体结构、自旋、稳定什么的都没关系,涉及到空气动力学问题。圆形的旋转物体,在空气中飞行的时候会产生马格努斯效应,会对弹体产生一个与旋转方向垂直的侧向力。”

  这个事情,高振东知道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如此,与其等他们发现问题走了弯路才来解决,不如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掐死。

  马格努斯效应发现已经很多年了,可以随便说,不用编造来历。

  对了,这个马格努斯不是WH40K里那个把重要消息绑在核弹上发给自己老爹直接炸开他爹屁股底下那个粪坑的马格努斯,忠诚!!!!!!

  长风厂的同志看着高振东画的图,以及解释,一开始觉得学会了学会了,后来发现不对。

  “可是弹体是基本均匀的,其受到的侧向力也是整体均匀的,也就是说弹体是整体偏移的,只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对精度可能有一定影响,但是不至于掉弹吧?”

  嗯,不愧是搞研究的同志,吸收很快,发现问题的思路也有,不过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嗯,你说得对,但是弧形折叠翼,问题就出在这个弧形上了,这东西展开旋转后,空气动力学看来,有点近似一个圆柱……”

  长风厂的同志看看高振东在图上加的一个圆,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在尾翼这一小段,其近似圆比弹体要大得多,受到的马格努斯效应与弹体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最终会偏转弹体,导致掉弹或者大尺度的失准。”

  高振东点点头:“对了,就是这个问题,所以25公里的弹,可以考虑采用这个结构,毕竟它是真的简单方便,再大的,就不建议了,40的都不太建议。”

  “那40或以上的用什么?”

  高振东画了个图。

  “用平直折叠翼,这样折叠,虽然对弹体形状影响略大一些,但是考虑到这里是火箭发动机的喉缩部分,其实总体影响是不大的。综合来看,这个比弧形折叠翼要强。”

  陆装局的同志觉得高振东说得太详细了,不如直接用这个平直折叠翼,弧形折叠翼就不用说了。

  长风厂、风雷厂却不这么想,每一种可能,及其优缺点,都是他们想了解的,不同的方案,这里用不了,那里还能用啊。

  就好像涡轮发动机,用在远程弹上是不合适,但是用在10公里射程上,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没有垃圾的技术,只有垃圾的设计。

  技术好和成果好之间完全不划等号,关于这个事情,小鬼子就很有发言权,他们是怎么拿着一堆有源相控阵的先进技术整出一坨探测距离37公里的史,很多人都没想明白。

  “那如果尾翼稳定足够强,是不是可以放弃旋转稳定?毕竟旋转稳定带来的马格努斯效应,即使不使用弧形折叠翼,也有可能导致弹体的偏离,增大误差。”

  高振东摇摇头:“不能,因为火箭弹要求便宜,而微小的旋转,对于火箭弹是在便宜的前提下,最好的精度提升手段之一。”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