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百五十章各方云集福建,张三丰、沈万三现身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最新网址:bixiashenghua皇宫。

  御书房。

  朱元璋拍了拍摆放在面前的酒坛,余光瞥了眼蓝玉、沐英,“你们去一趟土桥村,还给咱带回一坛酒?”

  两人去土桥村,让方孝孺做向导。

  还带上夏时敏。

  怎么可能瞒得过他的眼睛。

  二人的行为,让他很高兴。

  蓝玉当初多么敌视老四,多激进?

  其行为,他表面上没说,心里一度恨得咬牙。

  老四就算被贬为庶民,扔到土桥村当农民,那也是他朱元璋的儿子。

  即便当时他有意让老四当反面典型。

  蓝玉的行为也太过了。

  只是当时不方便出手。

  首先,老四并未受伤,反而蓝玉差点丢了命。

  其次,当时他若出手惩处蓝玉,会给外界释放一个信号,他并不是真的想惩处老四。

  可蓝玉这样一个对老四,最为激进的标儿支持者。

  现在都想方设法,想和老四搞好关系。

  想替标儿笼络老四。

  让他十分激动。

  或许,他设想中标儿和老四配合,未必没有成功可能性吧?

  只要越来越多人,像蓝玉这样转变……

  朱标站在旁边,见朱元璋夸赞蓝玉,也很欣慰蓝玉的改变,含笑询问:“永昌侯,这酒是土桥村百姓酿的?”

  “是。”蓝玉点头:“不过,陛下、太子爷绝对想不到,这酒是用什么酿造的。”

  蓝玉故意卖关子,引起朱元璋、朱标好奇。

  微微挑眉,看着蓝玉。

  “玉米秸秆!”

  朱元璋、朱标惊讶之色一闪而逝,朱元璋好奇询问:“给咱说说。”

  玉米秸秆?

  这不是喂牲口、烧火、堆肥的原料嘛?

  怎么还能酿酒?

  他可是当过农民的,就从未听说过,庄稼秸秆还能酿酒。

  蓝玉、沐英,你一言我一语,当即把土桥村所见所闻讲述给朱元璋。

  朱元璋、朱标越听越惊讶。

  自从老四离开土桥村这几年,大家就再也没有关注过土桥村。

  毕竟,这么多家国大事,谁有精力会在意一个小小村庄。

  众人以前关注土桥村。

  其实是关注,有朱四郎的土桥村。

  “这才两三年时间吧?土桥村家家户户都盖上了红砖瓦房?”朱标惊讶看着蓝玉。

  很是自责。

  他失职了。

  方孝孺就是他的人。

  还是江宁县令。

  并且经常和土桥村村民打交道。

  这些方孝孺肯定知道。

  只是,他不关注,方孝孺肯定也不敢用这种琐碎小事打搅他。

  蓝玉二人认真点头。

  朱元璋吩咐宫女:“去,取几个杯子来。”

  他要尝尝玉米秸秆酿制的酒。

  片刻后。

  朱元璋、朱标各端着一杯酒仔细打量,酒液清澈,酒花渐渐消散,浓郁酒香扑面而来。

  应该和高粱酿造的酒差不多。

  与米酒不同。

  北方这种高纯度烈酒在民间已经很普及了,南方还更多喜欢喝米酒。

  军中对烈酒的需求量也很高。

  犒赏将士们。

  亦或是战后治疗。

  可以说,土桥村这项发现价值很大。

  随着玉米种植普及,玉米秸秆肯定不少,玉米秸秆酿造的酒普及,一定程度,可以节省很多粮食。

  粮食没有拿去酿酒。

  市面上流通量就增加,更多城内人口,就能买到更低价的粮食。

  父子二人想着心事,小抿一口,品尝。

  “不错!”朱元璋说着,十分高兴,把杯中酒一饮而尽,放下酒杯,笑道:“土桥村给咱们大明朝,立了大功,当为乡土村社第一村!”

  话中,转头看向朱标,“标儿,下去后,你亲自写一副字,制成牌匾,派人给土桥村送去……”

  沐英旁观着。

  若有所思。

  陛下金口玉言,封土桥村乡土村社第一村。

  并不奇怪。

  土桥村也当得起。

  可为何陛下不亲自题字?

  反而让太子来做这件事呢?

  他猜到了一种可能。

  陛下不想百年之后,后来的皇帝,出于各种不能明说的心思,抹掉老四与土桥村这段历史。

  太子亲自题字。

  就是太子和土桥村绑在了一起。

  抹掉土桥村。

  那就是要抹杀太子!

  他隐约能猜到,陛下这么做的目的。

  无论老四将来是否出走大明。

  新朝每一次清除老四在大明的痕迹,都是清除老四对大明的感情。

  这样的事情多了,老四、老四的后代,对大明就不会再有感情,大明遇到困难,还会帮忙吗?

  陛下用心良苦。

  可陛下为何有这种担心?

  难道陛下发现了什么?

  “另,封杨老八江宁劝农官,协助方孝孺在江宁推行乡土村社,另外,让杨老八他们不要小气,把玉米秸秆酿酒法子,传授给其他百姓……”

  “作为回报,土桥村玉米秸秆酒,赐名玉酒,皇宫每年向土桥村采购部分。”

  他不会白拿一群百姓的东西。

  且皇宫都喝玉米秸秆酿造的玉酒。

  有助于更多人接受。

  他要求不高。

  当玉米种植普及天下时。

  天下酒水一成来自玉米秸秆就行。

  单此,就可以节省出一笔,数额十分庞大的粮食,或许,就可以让数十万人能吃上一口饱饭。

  “儿臣遵旨!”

  翌日。

  蓝玉、沐英、俞同渊、宋濂、方孝孺……

  一行人动身启程。

  浩浩荡荡的观摩团队伍,想低调都低调不了。

  百姓议论纷纷。

  “观摩团!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叫法。”

  “说白了,就是去福建,和燕王取经学习。都要向燕王学习,为什么还要放燕王离开大明?”

  “可不嘛,燕王离开大明,是大明的损失,也是咱们老百姓的损失!”

  “俺有些期待,燕王未来领兵回朝,也不知,燕王的私兵是啥样子?”

  临街酒肆。

  胡惟庸、李善长师生凭窗而坐,看着观摩团队伍,从窗外经过,听着百姓议论。

  经过这两年调理修养。

  胡惟庸已经勉强能走路活动了。

  不过,阴阳脸尚未有好转。

  队伍走远后,李善长收回视线,见胡惟庸满脸阴郁,微微皱眉,劝说道:“据说,江宁那个王老先生是位名医,对方只是和朱四郎交好,是朱四郎两个学生的师傅罢了……”

  这两年内。

  胡惟庸遍请天下名医。

  可就是避开江宁那个姓王的名医。

  对方可是连蓝玉都称赞不已。

  这几年,蓝家人有什么金陵郎中治不好的病,都派人去江宁请人。

  蓝玉新纳妾室难产,差点要命。

  还是王老先生,带着朱四郎、徐大丫的女学生,苏春晓救治的。

  现在这个苏春晓姑娘,在朱紫巷比两年前,督查百官时更出名了。

  已经有好几家接生,请产婆同时,请这个小姑娘来帮忙。

  胡惟庸一场大病,心态遭到太大打击,变得太偏执了。

  对方和朱四郎关系亲近。

  就敌视对方。

  “让你向朱皇帝请示,跟着观摩团去福建,你也不去,你就不想知道,福建现在的变化?以及朱四郎的私兵?”

  胡惟庸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恩师,太子北征灭元,朱四郎会带着私兵回来,到时候看也不晚。”

  话罢,胡惟庸显然不想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询问:“咱们捧杀朱四郎这么久,朱四郎声望越来越高,太子就一点变化都没有?”

  他真的等不及了!

  可现在手中无权,又什么也做不了。

  只能寄希望,朱标和朱四郎反目成仇。

  李善长唇角笑意一闪而逝,“你怎么知道,太子就没变化?”

  胡惟庸挑眉,紧盯李善长,迫不及待追问:“恩师发现了什么?”

  “没有。”李善长摇头。

  他只是换位思考罢了。

  若他是太子。

   天才一住言情小说s23us;他一定会坚定不移,继续保持兄弟躬亲。

  但私下里,肯定也会做点什么。

  战略定力要有。

  但战术变化也要有!

  这才是高明的立身之本。

  他、刘伯温都教过太子。

  他也是太子老师。

  不知,太子有没有学到几分,他的处事手段?

  东番海峡。

  “开火!”

  一群稚嫩童声激动响起。

  随即,沉闷轰鸣声传来。

  一门摆放在战船船尾甲板上,奇丑无比的铁炮,喷出一股浓烟、火光,一颗黑色铁弹,激射而出。

  砸在海面上,溅起一团巨大水浪。

  一群孩子们激动欢呼。

  微哼传出。

  毛老六扭头,含笑看着朱棣,“少爷,要不要教训教训俞靖,这家伙,为了引诱东旭他们将来去海军,这一年,可是下血本了……”

  俞靖是他见过,最不要脸,也是最聪明的大明权贵二代子弟。

  就为了确保将来,少爷能把资源倾向海军。

  真是豁出去了。

  经常带着这群孩子们出海看海军训练,甚至让将士们,听孩子们命令。

  把不要脸发挥到极致了。

  当然,也十分聪明。

  朱棣瞪了眼毛骧,询问:“岛上的居民情况摸清楚了吧?总共有多少人口?”

  这一年,他在鸡笼屿练兵。

  毛老六被他派出去,对整个东番岛进行探查,主要探查岛上居民点分部位置、人口。

  他们从鸡笼屿启程时。

  毛老六才赶回来。

  虽然现阶段,与岛上居民只是交朋友,增加经济往来。

  但将来,这些人都要纳入他的管辖内。

  如果实在有说不通的。

  那也只能用武力铲除了。

  大势之下,就算对方是无辜的。

  他也不会有半分心慈手软。

  不过,目前形势不错。

  随着鸡笼屿移民安置点不断延伸,已经发现了几个,从唐朝迁徙来的村庄,相处不错。

  这几个村子,效仿移民安置点,搞起了乡土村社。

  听说他是中原朝廷的皇子。

  还主动表示愿意归附。

  并且还派出村中青壮,参加了他的新军。

  新军经过一年的扩充,已经编练成一个齐装满员镇了。

  只是,骑兵标现在只学会了粗浅骑术。

  还没有配置战马。

  没办法。

  他搞不到战马。

  只能等北征灭元时,想办法抢一批了。

  花钱购买?

  算了。

  养兵太费钱了。

  商贸中获益部分还不够,这两年,他已经向沈家三房,借了二十万两。

  在北征灭元前。

  再编练一个步军标。

  总兵力,一万五千余人。

  扩军就打算停下来。

  带一个镇回金陵助战。

  留一个标防守东番,主要是鸡笼屿,足够了。

  看看北征能不能发一笔横财。

  他现在穷的叮当响。

  至于向父皇求助?

  还是算了。

  只要伸手,肯定能要来支持。

  可他不想。

  父皇在没什么。

  父皇、母后不在了,保不准,有人重提旧事,让他还债,甚至借机提出特别过分的要求。

  他是答应呢?

  还是不答应?

  既然分家了,自己过什么日子,就全凭自己本事。

  当然,他估摸着,这种紧巴巴日子,也就这几年。

  等整个福建,完全建成乡土村社,以及完成雇工身股制改造后,大燕商行依靠福建一地海贸收益,就能满足现在的财政支出。

  肃清四海,全面放开海贸。

  东番作为海贸中转点。

  想不富都不可能!

  毛老六笑着拿出一张折子,递到朱棣面前,“少爷,东番的情况,比咱们预期的都要好,经过一年探访摸排,基本确定,东番有人口六万,其中一万五千余部落民,剩下的都是历朝历代从中原迁徙来的……”

  大部分从中原迁徙来的百姓,当他带着布匹、酒水拜访时,都表现出极大热情。

  听他讲述了殿下在中原文治武功方面做得种种事情。

  都表现出对殿下的好感。

  朱棣一边听,一边看着折子。

  毛老六不愧是大明锦衣卫的缔造者。

  搞情报真是一把好手。

  折子最开始,是一副东番地图。

  然后是东番各地拆解详图。

  多罗曼(宜兰)、竹堑(新竹)……

  全都有十分详细地图,合流、山川、村寨、甚至连水井都标注好了。

  完全可以当做军事地图使用。

  看完后,朱棣点点头,笑道:“这些年,让你跟在我们身边,给雍鸣、祈婳把屎实在是屈才了……”

  “少爷我愿意,你别赶我走!”毛老六顿时变脸。

  少爷说这话,肯定是要重用他。

  可他更愿意待在少爷身边。

  显赫权力,他早得到过,现在根本不想要这些。

  就想和家人待在一起。

  服侍小少爷、小小姐长大成人。

  “不是赶你走!”朱棣没好气瞪了眼,心里格外舒服。

  当初毛老六大半夜,屁股血肉模糊,跑到他们家门外爬着。

  那天夜里,从毛老六口中听闻事情经过。

  他恨不得连夜赶车,把毛老六送回金陵,扔到大街上,让毛老六遵从父皇给的第二个选择,奉旨乞讨。

  可这些年相处。

  他早把这家伙当亲人了。

  “你擅长这方面的事情,从吕珍、梁道明,以及其他势力发展一些人,培训他们,让他们去东番、马六甲、三佛齐、占城这些地方……”

  他需要一批军事情报人员。

  为他探查四海周边势力情报。

  比如这种连水井都标记出来,极具军事价值的地图。

  身边其他人干不了这事。

  毛老六最合适。

  “记住,我不是搞监视兄弟们的锦衣卫,而是军事情报人员……”

  “另外,不要在大明境内,发展任何谍子!”

  发展当然好。

  有锦衣卫,代表‘大哥’笼络吕珍之事发生后,风波诡异若隐若现,他就对未来有些迷茫。

  可他不想走第一步。

  更不想让父皇察觉,他在大明境内,发展细作谍子。

  他不能先不忠不义。

  倒不是道德缘故。

  他只是想求个心安理得。

  毛骧看着朱棣,郑重道:“少爷,我知道了,我会不折不扣按照少爷说的去做,绝不在大明境内发展谍子。”

  少爷如此,若有人还做对不起少爷的事。

  他就是不在大明境内发展谍子。

  也可以帮少爷!

  他始终都是锦衣卫的缔造者!

  朱棣满意点头,询问:“你知道吴海这个人吗?”

  此行回去,就是要解决吴海这群酸儒。

  他没想到,连叶茂都开始全力配合他,突然冒出这么一群元朝遗老,鼓动福建士林读书人反对他。

  之前推行乡土村社也没惊动这些腐朽东西。

  逐步用经济利益,推动雇工身股制时,这群腐朽也没动静。

  直到他想掀起一场对雇工身股制的舆论共识认同时。

  这群腐朽老东西突然冒出来,凭借在文坛地位,蛊惑了不少读书人。

  士绅家子弟。

  寒门读书人。

  农家读书人。

  这群热血年轻,容易听风是雨的青年,竟然敢直接冲击各地施行雇工身股制的商人。

  甚至,有人已经去闽县大燕商行闹事。

  “一个虚伪小人罢了!”毛骧冷笑,“这家伙和王翰都是元朝死忠,也是忘年好友,对咱们大明一直颇有牢骚怨言,不过也只敢说说……”

  “吴海这老东西,觊觎王翰妻子美色,就不停劝说王翰为元朝守节,洪武九年,王翰自尽后,吴海继承了王翰家业、妻子、幼子……”

  闽县。

  闵安镇。

  闵安镇坐落在闽江入海口。

  随着海贸发展。

  如今,已经成为闽县,乃至整个福建最繁华热闹的地方。

  到处都是新盖的商铺,码头边,更是货栈另立。

  不知多少百姓,在码头讨生活。

  两个老道士,一前一后走入闵安镇。

  为首老道士,鹤发童颜,打量着络绎不绝的马车,点点头:“元朝时期,我曾游历闽县,来过闵安镇,当时并未禁海,就十分繁华,现在比元朝时更加繁华。”

  “朱棣比朱元璋强!”

  跟在后面的老道士苦笑,恨不得捂住前面道士的嘴。

  可他不敢!

  “万三,听说你们沈家三房,如今已经完全投靠燕王,这位燕王看样子,是要大搞海贸,你若想再干一番事业,就去吧,不必陪着我。”

  这两人。

  便是赫赫有名的张三丰,以及沈家沈万三。

  沈万三忙摇头,“张真人,我早已没有这份心思了。”

  “张真人,为什么要接受吴海邀请呢?”

  沈万三问出了心中不解。

  他和张真人本来在云南修道。

  就是吴海突然写信邀请张真人,所以才离开云南。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