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的上一次大规模扩建还是在汉顺帝永建六年,从几十间房子扩建到了二百四十座房子、一千八百五十间房间的地步。
而那一次扩建距离如今也已经整整六十年了,太学内很多建筑还是六十年前的建筑,这些年来只是小修小补,很多地方都已经破败了,需要修整。
于是刘备给新任太学祭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全面主持太学的扩建重修工作。
计划是扩建到四百座房子,三千五百间房间的规模,用以容纳更大数量的太学生,并且提供给太学生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学习场所。
同样,在刘备的建议下,朝廷拨款给太学办学成为规定,且每年的拨款都有定数,在原本的基础上有不小的增幅。
而相对应的,刘备要求太学内引入在凉州州学内实行的比较成功的考试竞争机制。
在增加招募员额的情况下,太学需要引入月度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制度每个月都要考试,每半年一次大考,一学年至少有十次上规模的考核,但凡有三 次考核不能通过的,就要予以退学处理。
太学不要废物,只要精英。
且在三年期满毕业的时候,还要举办一次终极考核——毕业会考,整整三天的毕业会考,会把考生们所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拿出来考核。
太学学生只有通过毕业会考才能正式被认可成为太学毕业生,拿到太学颁布的毕业证书,靠着这份毕业证书,太学毕业生才能进一步参加朝廷主持的人才选拔考核。
总而言之,刘备要求改变太学长期以来人浮于事、学术氛围不够浓烈、纨绔子弟专用镀金场所的坏风气,把太学变成真正能够培养大汉所需要的人才的最高学府。
在嘉德殿会议上,刘备就此发表了演说。
“太学最初成立的时候,只有三名博士,五十名学生,但是就是这样的规模,也源源不断的涌现出了大量人才,成就了耀眼的功绩,助大汉国势登上巅峰,那么为什么现在太学有三万学生,却出不来几个能够成就功名的优秀之人呢?
究其根本,还是太学的办学思路出了很大的问题,太学没有真正的办学,而是成为了富豪纨绔子弟用来增添履历的过渡场所,没人真的把太学当一回事,只求一個名义而已。
当年,太学生是国家栋梁,朝廷重视,时至今日,太学生还有什么荣耀可言吗?没有了,只有数之不尽的笑话!这样的情况让我深深感到痛心,国家每年拨款给太学,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吗?
长此以往,大汉还怎么选拔优秀人才?花了那么多国帑培养出来的竟然是一群只知道怎么用筷子和碗碟吃饭的废物吗?如果这样的话,我宁愿太学不要办理,省下这笔钱去修桥铺路,也算是有所收获!
太学,决不能成为培养废物之所!太学,必须要是培养大汉精英的最高学府!我要让太学成为天下学子向往、仰慕的地方!我要让太学成为天下人每每提起都感到神往的地方!太学!必须重振!”
在刘备的推动下,太学改革计划被提上了日程,得到了朝廷的一致认可。
在太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方面,朝廷把权限交给了刘备来负责,由刘备和即将到任的太学祭酒全权负责,朝廷希望看到成果,不问过程。
于是,从这一日开始,太学生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刘备干脆彻底的将凉州州学内的现成先进经验拿到了太学中,并且制定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严厉考学方案,力求让太学成为大汉第一内卷学府。
只有卷王才能出头,只有内卷才是出路,这样的学府,才是好的学府。
朝廷拨款不是为了让你们学习用碗筷吃饭的,也不是让你们来这里搞社交走关系的,而是让你们努力学习的,不努力学习的人没有资格在太学内待着,刘备要让太学生们大力的卷起来。
只要考不死,就往死里考!
给我学!给我考!给我秉烛夜读!给我寒窗苦读!
红着眼睛的刘某人将内心的某种按耐不住的情绪全都倾泻在了太学生们的头上。
太学生们就此开始了梦魇般的地狱生活,三次课考试不合格就要被清退的规定成为了悬在他们脑门上的利刃,每个人都无法不去重视即将到来的太学新规。
因为很多人本身就是学古文经典出身的,对古文经典多少有些了解,所以他们认为考试还是能混过去的。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刘备不单单给太学设置了古文经典课程,还添加了很多其他的课程。
比如算术课程,刘备将《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引入太学,将算学定义为必考科目,要求全体太学生研习算学。
接着是以《氾胜之书》为代表的农学专著,刘备多次强调农为国之本的道理,所以要求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太学将农学定为必考科目,教育出来的国家精英决不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
除了《氾胜之书》外,刘备还把凉州州学内使用的农学教材进行了汇编,编出一部东汉版本的《农务全书》,也指定为教材,要求在太学内施教。
农学和算学之外,还有天文地理学。
刘备将东汉时代的历法专著和地理专著从藏书馆的几角旮旯里找出来进行汇编,与凉州州学使用的教材进行综合,编纂出了《天文全书》和《地理全书》两本专业教材,用以在太学内施教。
如此,太学学生们除了要学习古文经典为代表的儒家学术之外,还要学习算学、农学、天文学和地理学,文化考试也有这五项内容,所有考试题目就从这五科内容中挑选。
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学子们的体魄,刘备还规定了体育课程,给体育课程设置分值不低的分数,也要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用以增强学子们对体魄锻炼的重视。
每一次考核,都需要从文化和体魄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任何一个方面跛脚都不能顺利通过考核。
难度很大,但是能够通过这两方面考核的,都是具备一定基础能力的人,就算不是正儿八经的精英,也绝不是废料。
对于刘备在太学内的一系列改动,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人不少。
有不少古文学派的老学究认为那些东西在太学内公开传授并不合适,太学内只要传授儒家经典就够了,其他的东西他们自然会在之后的工作中学会。
而刘备则坚持自己的看法,要求在太学内追求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要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足够的学识。
他们不单单是古文学派的门徒,更是国家的储备官员。
刘备意识到了这部分古文学派成员的想法,他们和今文学派一样,只是希望太学成为他们传播思想教义、巩固古文学派执政基础的桥头堡,本身并不在意学子们在里面能学到什么。
他们对太学的看法是政治大于教育,政治才是最重要的,培养出古文学派的拥趸、清除今文学派的印记比什么都重要。
而刘备则是真的把太学当作学校来应对了,专注于教育,还增添了很多实用技能的教育,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太学的政治意义。
这是让古文学派的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地方。还有一点 刘备是正儿八经的在传授统治知识给这些人,通过公开的太学的途径,而在过往,高官适用的统治知识只有各家各户的高足、弟子才能真正学到,一般连门生都学不到。
在规则中,一般门生只能学到做小吏的统治知识,最多学到县令级别,再往上,就没办法学到了,因为真正的官员名额,在整个东汉帝国,只有不到八千,剩下的十几万全都是小吏。
所以为了真正把持住高大上的官员名额的所有权,高官适用的统治知识只能局限在一小部分人内部流传,讲究一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好东西,咱们要自己收着。
而刘备直接把这个范围扩充到了全体太学生。
乃至于他在凉州州学和司隶学府也都是这样搞的。
虽然他所传授的统治知识并没有真正涉及到高官适用的范围,但是尽管是一般的小吏、县令级别的统治知识,让学习的人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难道是好事?
学会统治知识的人那么多,且不说有没有那么多职位能够提供,单说这群人成长起来之后,对各家各户的高足、弟子又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呢?
这是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利益的事情啊。
但是刘备在这一点上无比强势,坚持自己的看法。
他一定要把太学变成正儿八经的最高学府,培养出一群又一群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培养出一群傻乎乎的古文学派的拥趸。
“今文学派只顾着把持太学,然后养出了一群眼高手低的废物,使得太学彻底成为天下笑柄,更没有在斗争之中给今文学派起到一丝一毫的助力,反而成就了吾等。
现在吾等掌握权势,如果还和过去一样,学着今文学派的办事方法,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同样的一群人,把吾等取而代之,让吾等死无葬身之地,这难道是诸位想要看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