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565章 舜巡天下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时间进入靖康二十四年,大宋出了一件大喜事,前后历经五任总裁的《靖康大典》终于修好了。

  书成之日,贺喜之声,如潮水一般,涌到了京城。

  盛赞赵桓之德,修书之功。

  时至今日,文治武功齐备,我大宋皇帝,功盖三皇,德兼五帝。虽汉唐之盛,不及大宋半分。

  赵桓收获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夸奖。

  哪怕光复燕云,都没有今天来得喜气。

  赵桓特意把手下几个负责文事的重臣叫来。

  首相陈康伯,尚书胡寅、吕本中、胡诠也都赫然在列。

  “一部《靖康大典》果然如此重要吗?”

  陈康伯尚在沉吟,胡寅立刻道:“回官家的话,《靖康大典》汇集古今书籍,一共三万七千余卷,仅仅目录一项,就有八十卷之多。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不囊括其中。大典修成,再无书籍。这一项成就,的确是超过汉唐,还望官家不要谦虚。”

  吕本中也躬身道:“回官家的话,家父生前任总裁官之时,就对臣下说过,不论供液如何,终究有暗淡的一日,唯有书籍教化,永世长存,便是百世千年之后,追忆我朝靖康盛世,也要靠这一部大典啊!”

  赵桓笑着点头,似乎是很满意,官家从龙椅上起来,甩着宽大的道袍,走来走去。突然,他问陈康伯。

  “首相也是这么看?”

  陈康伯忙道:“官家,老臣以为修书固然是大功一件,但教化之事,终究还要落在人上。如今的大典,只能算是成就了一半,还剩下另一半要做。”

  这位首相大人一边说着,一边偷眼看赵桓。

  只见这位官家不但没有欣喜,甚至露出了淡淡的嘲讽。

  “一套《靖康大典》有多少个字?差不多是五万万个吧!且不说有没有人能够看完,只说要印刷一套,需要多少成本?是印刷十万套,还是二十万套?”

  听赵桓这么一问,胡寅直接要跪了。

  《靖康大典》,皇皇巨著。

  这种书籍根本没法全套印刷,毕竟成本太高了。别说几万套,就连几十套都不可能。

  “官家,臣以为如此巨著,还是放在翰林院,留给翰林官研读即可。”

  赵桓呵呵一笑,“这么说,是要束之高阁?当做摆设了?朕花了这么长时间,汇集了天下英才,吕好问吕相公,大儒胡安国,都先后参与修书,一部大典,汇集了这么多人的心血,就放在翰林院当个摆设,朕岂不是也成了好大喜功之辈了?”

  这几个人都咧嘴了,说实话,大规模修书,前朝也干过,北宋也修了好几部大部头,十分凑巧,这些书最后都成了摆设。

  没有办法,太多,规模太大,你想看,还没有人愿意出版呢!

  说实话,在电子版,网上阅读出现之前,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书籍是很有限的,或许听说过名称,但是根本没有书可看。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一位衣着考究的讲师,站在电视台的讲坛上,侃侃而谈,很快就能蜚声全国,成为名人,这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当各种材料都能从网上找到,民间的大神层出不穷,事情就出现了偏差。

  过去可以号称研读史书几十年,写专著多少本……反正普通人也没处查去,而那些同行即便知道了,也未必拆穿。

  可是一旦所有感兴趣的人,都能翻阅史书,都能阅读不同版本的红楼,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过去靠着垄断书籍,垄断发声渠道,进而垄断学术,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轰然倒塌。

  所以就有了关于明史的争论,所以也有了主流红学的尴尬……至于公知神话,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朕修书,说到底是为了承前启后,是为了推行教化。绝不是修成一本大书,就放在那里当装饰品。再说得明白点,朕觉得现在还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够。”

  “就拿《靖康大典》来说,每个县至少要有一套,主要的学堂,也该有一套。像太学,武学,还有那些主要的书院,怕是一套还不够哩!”

  赵桓说到这里,再看几位大臣,胡寅就惶恐道:“官家,大典如此重要,只怕地方要专门建造房舍,用来储藏啊!”

  赵桓欣然点头,“没错,朕索性就再给你们提一个要求,要在各地兴建图书馆,每个县城,至少要有一座。还要给所有希望读书的人提供便利,准许借阅传抄。”

  “再有,关于大典中的各个部分,要编写简略的通行本……还有,要告诉所有人,大典中的部分内容,会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

  赵桓每说一句,这几位的脸色就难看一分。

  当赵桓提出要放在科举之中的时候,几位大臣都破防了。

  依旧是胡寅,他斟酌了再三,才仗着胆子道:“官家,臣,臣以为切切不可!大兴教化,固然是好事。可若是这么一来,许多无知百姓都会卷入其中,他们丝毫不懂朝政,只会如盲人摸象一般,大放厥词,胡言乱语,搅动人心。会,会给朝政落实带来不便。”

  胡寅说完,胡诠竟然也道:“官家爱民之心,臣等已经领会。只是如此一来,怕是百姓难以承受。还请官家三思啊!”

  赵桓脸上挂着笑,并没有多愤怒,这几位的想法,甚至是整个朝堂重臣的想法,他都一清二楚。

  “说到底,还是要让老百姓笨点,蠢点,老实点,才好落实做事。毕竟你们也不知道每一项政令到底如何……如果老百姓太清楚了,反而不好,是吧?陈卿?”

  陈康伯脸色煞白,竟有些颤抖了。

  说到底,他不是李钢、吕颐浩,甚至没有赵鼎的资历。如今官家以《靖康大典》发难,莫不是又要更换政事堂?

  “臣,臣惶恐,万难领会官家的意思,还请官家治罪!”

  “不用!”

  赵桓一摆手,笑道:“请什么罪!朕当了这么多年的天子,有好些事情朕也明白。身为朝廷重臣,首先要关心的就是朝局,就是大势。说穿了,就是要有个规矩。这个规矩能避免下面人不听命令,也能避免上面的人胡乱折腾,从而维持天下的稳定,对吧?”

  陈康伯干脆跪倒,其他几个人也都跟着,伏身地上,大气不敢喘。

  真是不寒而栗!

  他们惶恐,赵桓却是很淡然。

  古往今来,任何官僚体系追求的都不是是非,而是治乱!是规则!是稳定!

  所以不管《是大臣》《大明王朝》还是《纸牌屋》,老百姓都是无知的,最容易糊弄挑唆的,必要时候,必须苦一苦的。

  尽管赵桓不愿意承认,但是他也不敢说自己就打破了传统。

  “用不着害怕,朕知道,维持这套规矩未必尽善尽美,但是胡乱折腾,必定是天下大乱,后果不堪设想。朕想做的无非是让这套规矩更加合理,不论内外,都有人监督罢了。”

  赵桓说着,亲手拉起了陈康伯,又把胡寅等人搀扶起来。

  随后赵桓认真道:“朕不会贪恋龙椅的,太上皇做了二十五年天子,禅让给了朕,朕不想比太上皇少,但也不会多太多。”

  “官家!”陈康伯急了,“太上皇那是金人压境,无力应付,才禅位官家。如今官家春秋鼎盛,天下太平,怎能随便弃臣民于不顾啊!”

  胡寅几个也都急红了眼,《靖康大典》就很吓人了,又突然出了退位之说,这是什么意思?

  是责备群臣架空天子?

  还是新的血雨腥风要来了?

  大家伙惶惶不安,战战兢兢。

  赵桓微微摇头,“朕说得都是实话,你们却非要胡乱猜测,无端揣度。朕要推广大典是真,打算退位也是真。”

  “对了,还有一件事,朕打算往南瞧瞧,巡视地方,亲眼看看这二十几年,朕做得如何,天下百姓是怎么看的……”赵桓语气真诚,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思,几位大臣渐渐相信了赵桓是说真的。

  可正因为是真的,他们几个才汗毛倒竖,压力如山。

  官家把推行教化,教育百姓视作最后一件要紧的事情。

  无论如何,都要办好,不然没法给官家交代。

  甚至说办不好,连储君都没法顺利登基即位。

  但是一旦真的按照赵桓的要求办了,这往后就会凭空多出无数的枷锁掣肘。

  可要说就硬是反对,貌似也不行,毕竟赵桓愿意退位,对于朝臣来说,等于是悬在头上的龙泉可以暂时放下了。

  这位官家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瞧见没有,赵桓一下子就把朝臣推到了漩涡的中心,让他们纠结去吧!

  很快,赵桓就下旨,要效仿上古贤君,舜巡天下。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