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521章 科举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赵鼎无奈看向官家,果不其然,赵桓脸上带着笑意,不用问,一定是赞同这个提议。

  “官家,老臣以为此事或许该从长计议……”

  赵桓含笑,“朕知道你的担心,不过朕以为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不妨先试一试,如果弊大于利,朕准许政事堂叫停。”

  赵鼎略沉吟,随即也就释然了。

  使用外族人,最惨重的教训就是安史之乱。

  说句不客气的,大宋的制度就是建立在对大唐的反思之上的,而反思的核心就是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君权旁落……以赵桓的睿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而且就让赵鼎来看,放几个外族少年,来当无足轻重的小官,也真的未必如何。

  更何况耶律大石的西征,替大宋打开了另一番天地,那是一片比大宋还要辽阔的山河,偏偏大宋又一无所知。

  吸收这些年轻人,利用他们,去打开那一方天地,至少建起来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政事堂的使命所在。

  赵鼎并没有阻拦,只说还要经过礼部商议,拿出个具体的方略来。

  赵桓自然不会管具体的事情,只要方向确定了就好,赵鼎也是个做事的人,并不会拖延太久。

  “你们几个小子有福气了,可以参加考试了。”

  官家和首相转身离去,牛英就迫不及待告诉他们好消息。

  几个少年还是晕乎乎的,考试,要考什么东西?

  考过之后,会有什么安排?

  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三句两句也说不好,牛英也就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让他们坐好,先看看这场表彰大会。

  很显然,这件事会成为大宋未来的一个信号,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在赵桓的表彰名单上,有创立第一个女学的教书先生,有治理水土的老农,也有带领乡亲,填平矿坑,重新复耕的老兵,甚至还有一个二十年,从不出错的户部书吏……几乎全都是普通人。

  像牛英这种,既当过统制官,又干过大名知府的,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

  “朕一直在想,要跟大家伙说什么……就问问大家伙,朕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皇帝多大……力量?

  这话可不好回答,最后还是落到了首相赵鼎身上,“陛下雄略,无可匹敌!”

  赵桓大笑,“赵相公,你是不知道当初朕刚继位的时候,那时候朕站在城头,看了看外面几万金人精兵,朕的腿都是软的。”

  赵桓毫不避讳道:“一个人力量能有多大?朕手无缚鸡之力,面对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的败局,朕着实没有什么底气。朕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希望让天下人一起扛起江山社稷,朕不过是亿兆黎民之一。”

  “只有真正和百姓站在一起,朕才能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赵桓热情洋溢,用力握紧拳头,“过去在朝堂上,埋首案牍之中,朕也不知道,竟然有如此多的的百姓,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超凡脱俗……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能人找出来,把他们的事迹发扬光大。百工百业,每个行业的细微改善,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落到整个大宋,就是富国裕民,就是国富民强!”

  “所以说,你们都是大宋当之无愧的功臣。来人,把把朕准备的赏赐拿上来。”

  很快就有盔甲鲜明的侍卫,托着一个个红木托盘,到了近前。

  在托盘之中,摆放着一块圆形的物体,金灿灿的底儿,一圈白润的玉环,金玉镶嵌,端庄大气之中,透着富贵奢华。

  不愧是上国气象,巧夺天工。

  按照名单,一个个发了下去。

  只不过到了牛英这里,他得到的并不是金底儿的,而是银的,再看看那几个少年,就只剩下铜的了。

  毕竟都是有功之人,也要分出三六九等。

  牛英这一次不过是扶贫有功,相比起其他贡献更大的,只能落到第二等……少年们也仅仅是在修渠当中,表现很好,只能是第三等,不能更高了。

  可即便如此,也已经足以让他们感激涕零,震撼不已。

  天堂?来世?

  滚吧!

  把握今生,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他们在大宋学到的最重要一课。

  只是想把握今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可问题是科举之路并不好走啊?

  他们忧心忡忡,就连御宴都吃不出滋味了。

  颁发奖章之后,赵桓又让大家伙继续留在京城,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人物,要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向天下推广。

  随后赵桓还给他们安排参观,瞧瞧京城风貌,看看戏曲表演。

  总之要玩好,看饱,然后再高高兴兴,返回家乡。

  可鹰堡的少年们却没有这个心思了,他们只想着如何通过科举,毕竟对他们来讲,连科举要考什么都不清楚。

  这时候还要看牛英的,他先是去找陆游,你把人带过来的,重要管到底吧?

  陆游也哭了,他刚刚得到一个任务,要去翰林院,协助修西域史,这可是一件大事,断然没法抽身。

  不过陆游也扛不住牛英的压迫,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原来在国子监做事,名叫辛赞,学问笃实,人品也好。

  除此之外,又推荐了一个叫史浩的太学生。

  这俩人不情不愿,到了牛英手下。

  “牛县尉,我看你是异想天开了……科举不是容易的事情,便是汉人学童,也要十年寒窗苦读,还未必能通过。这些年轻人里面,能说汉语的都不多,即便能说,还要会写,又要文理出众,才能通过。没有十年之功,是断然不行的,你这就是让朝廷给他们放水!”

  牛英翻了翻眼皮,不客气道:“俺虽然在外面当官,可也知道,眼下的大宋科举已经不同以往,除了原来的进士科之外,算学,律法,天文水利,全都纳入其中,谁规定一定要写文章的?”

  辛赞稍微迟疑,忍不住疑惑道:“牛县尉,他们懂这些学问?”

  史浩也是颇为不信,“这些少年不过是蛮夷罢了,怎么能学到如此高深的本事?”

  牛英更加愤怒了,“你们两位最好睁开眼睛,好好去瞧瞧,我保证你们大吃一惊的!”

  牛英可是信心满满,他可不是无缘无故办这些年轻人的,在修水渠的时候,已经有当初的老兵写信给牛英,详细说了这些年轻人的情况,牛英心里有数。

  可是辛赞和史浩却是一点不清楚,他们见到了这群年轻人,经过了一番交流之后,两个人都目瞪口呆。

  乖乖!

  真是大开眼界啊!

  首先,这些年轻人的学习能力相当惊人,从鹰堡到大宋,这一路走来,加上这段时间……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会了汉语,可以进行交流。

  而在这些年轻人之中,还有一少部分,居然学会了书写汉字,能够阅读书籍。

  当然了,指望他们在这么短时间内,写出漂亮的毛笔字,那是难为他们了,但是已经能大致看懂了。

  尤其是其中两个年轻人,更是能背诵上百篇的诗词,大苏的词作随口就来。

  “当真是神童,天赋异禀啊!”

  辛赞忍不住感叹,原来蛮夷也有人才……其实这也不算奇怪,鹰堡少年都是经过反复挑选,优中选优,加上强大的生存压力,有些过人之处,也不算奇怪。

  就拿辛赞来说,他就有个孙儿,还不到五岁,就会写诗了,那孩子叫辛弃疾!

  想到了自己的孙儿,辛赞脸上越发柔和。

  “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师者的福气,能教蛮夷入华夏,更是功德一件……咱们俩可要好好出点力气。”

  史浩立刻点头,教化蛮夷,这可是圣贤作为,半点不能马虎。

  他们很快就行动起来,先是从几万个年轻人当中,挑选出才学突出,有过人本事,能通过科举的。

  随后进行了封闭训练。

  第一项工作就是练字……好在现在的科举对字迹要求没那么高,不然这帮年轻人一个都别想通过。

  字迹工整即可,语言要尽量平直通畅,不必在意文采,也不用典故。

  他们参加的科目也放在算学,天文,律法上面……首先说算学,这是最让辛赞和史浩惊叹的地方,有几个少年的算学本事,让他们都惊骇,放在大宋,都是顶尖儿的。

  后来辛赞才弄清楚,原来在他们的家乡,有一条尼罗河,每年泛滥,在河口位置,地形不断变化,被河道切割成稀奇古怪的形状。

  不光形状怪,而且每年都有变化……所以为了合理分配土地,他们就要研究如何计算特殊形状的面积,合理均分土地。

  这个构成了西方几何学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年,是被当做御用账房培养的,他们甚至学过来自东方的九章算术……

  “是咱们孤陋寡闻了,小觑天下人了。”

  辛赞和史浩花了足足半年时间,既是教导年轻人,也是提升自己……终于,在礼部拿出外族考试办法之后,一共有七十三名鹰堡少年,有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相比起近三万人的数字,似乎少了一些,还不知道能有多少人通过考核……可即便如此,已经足够了,在科举的这一天,所有人都早早爬起来,为自己的同伴们祈福!

  一定要争气啊!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