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300章瑞璋两曜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年底,渤海王刘悝终于顶不住压力,同意议亲。

  只因当初皇帝曾经说过,等他成亲后就要回渤海郡,所以他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岁,依然不肯成亲。

  就是为了能够在京城多留几年,反正他小妾歌姬一大堆,身边也不缺人伺候。

  乐得清闲自在,何必讨个世家女来管束自己。

  如今平原王刘硕早已儿女双全,据说夫妻感情极好,两人恩爱有加,对母亲马夫人也十分孝顺。

  刘硕为人老成持重,把平原郡治理得很好,如今也是百业兴旺,富饶安定。

  说起来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两兄弟,怎么性格南辕北辙,相差甚远,一提起刘悝,刘志就有些头疼,这货简直就是太不省心了。

  整日里架鹰驱犬,赌钱好色,与一帮纨绔子弟鬼混在一起,胡天海地。

  知道自己不受皇帝待见,刘悝也处处躲着他,两人一年四季都难得照面。

  还是前段日子宗正府报上来,要给刘悝行加冠礼,刘志这才想起来,这货原来一直都在京城里啊。

  因为是冠礼,所以刘志便没有马上说,还赏赐了不少礼物,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弟弟。

  原本他还打算给个面子亲自参加的,谁知郾太后刚刚问了声,刘悝的头就摇得拨浪鼓一样。

  “陛下日理万机,就不要因为臣的这些小事费心了。”

  估计刘悝若知道因为行冠礼而引起了陛下的注意,心里恨不得不举行才好。

  果然他的冠礼过后,刘志便提醒太后,渤海王已经成年,再不娶亲外面会谣言四起了,搞不好还以为他这个兄长亏待自己的弟弟。

  从五年前开始,郾太后便开始操心刘悝的亲事,马夫人也频频写信过来关心。

  奈何当事人自己不积极,不管说谁都不同意,就这样一拖再拖,拖成了大汉的大龄剩男。

  这次刘志发了话,刘悝也自知逃不过,便只能勉强点头答应,不过却提了一堆的条件。

  什么貌若天仙,琴棋书画,能歌善舞,知情识趣……等等,郾太后一听就犯了难,照这条件,比刘志选妃还苛刻啊。

  而且,怎么这些条件凑一块儿,听着就这么奇怪呢,感觉全部符合的,只能是个花魁吧,哪个世家女儿会如此轻狂。

  遥想当年平原王议亲的时候,就两个条件,贤惠,孝顺,娶妻当娶贤,弄个妖妖娆娆的女子回来算什么。

  刘志一听就知道这家伙故意出难题,想蒙混过关,瞧,不是我不愿意娶妻,是你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对吧。

  “母亲只管告诉他,朕给他三个月时间,要是还找不到中意的女子,那就直接下旨赐婚了。”

  刘志才不吃他这一套,直接下达了最后通牒,把刘悝的退路都给堵死了。

  京城中世家多如牛毛,奈何刘悝声名狼藉,愿意与他结亲的大多数都是些小家族,郾太后又怕委屈了他。

  一来二去的,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郾太后甚至把目光放到了各州郡世家贵女们身上。

  且不说郾太后如何替他千挑万选,眼看着就要到新年了,今年刘志把杜密调回了京师,接替年老去职的礼部尚书之位。

  如今朝中有许多重要职位,渐渐都换上了他亲政之初培养的人,这些人无一例外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务实。

  他们无论本身性格如何,或圆滑、或耿直、或沉稳……但都踏实肯干,愿意实实在在的办一些事情,而不是尸位素餐混日子。

  而当年顺帝时期的那批老臣,只管混日子的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说起来汉顺帝也是个很有头脑的皇帝,他曾经下定决心要进行举荐制度改革,整顿吏治等等,无奈性格过于柔和,到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梁太后掌权的时候,也启用过不少贤臣,可惜有个无法无天的兄长,把她提拔的人都给迫害了。

  所以她也是亏在当断不断,一再的犹豫和纵容,导致了后面的一发不可收拾。

  刘志本身的性格并不算果断,可他登基之后目睹了梁太后的悲剧,痛定思痛,才渐渐变得强硬起来。

  只是某些方面,他与梁太后还是有些相似,面对自己在意的人,过于纵容了些。

  到了熙元八年,瘟疫带来的影响慢慢消退,国家经济恢复的势头十分迅速,尤其是农业生产,一连两年都风调雨顺的,朝廷粮仓又开始充盈起来。

  不过刘志可不敢大意,毕竟他知道现在处于小冰河时期,在以后的几十甚至上百年里,气候都会反复无常变化多端。

  干旱、洪水、风暴、冰灾和地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轮番上演。

  生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年代,生产力和科技又不发达,要想让如此庞大的帝国富强安定,恐怕他未来就没有省心的时候。

  对付天灾,除了各种预防措施,别无他法,这些年他大力提倡修建水利工程,健全各种防灾救灾制度,就是为了应付未知的灾难。

  六月间,皇后临盆,朝廷上下瞩目,就连已经荣退的窦云也被请进宫来坐镇。

  邓猛平时经常锻炼,身体素质很好,即便大腹便便了,走起路来依旧轻捷有力。

  尽管此时没有B超,但通过太医院医师的精心检查,早就发现她腹中怀的是双胎。

  这可是举国欢庆的祥瑞之事,历来双生子都被认为是吉兆,而皇家更是罕见。

  因此坊间都在猜测,皇后这一胎孩子的性别,到底是两个皇子,还是两位公主,或者是更神奇的龙凤胎。

  为此很多人都私下开了赌局,当然谁也不敢公开说,毕竟这时代妇人生产就是一道鬼门关。

  尤其是生孪生子,就更加危险了,不等到尘埃落定,谁也无法断定孩子会不会健康成活。

  由于现代影视剧的渲染,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古代双生子是个忌讳,是不祥之兆,在皇家还要丢弃一个等等的无稽之谈。

  实际上自春秋开始,就有许多关于孪生子的记录,更有传说殷商时期的君王祖甲生下双胎子,一个叫‘嚚’,一个叫‘良’。

  春秋时许釐(庄)公生双胞胎女儿,一个叫‘妖’,一个叫‘茂’;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唐勒生龙凤胎,男孩叫‘贞夫’,女孩叫‘琼华’。

  西汉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双生子更多,郑昌时、文长蒨、滕公(指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都生了双胞胎,李黎生龙凤胎……

  刘歆所著《西京杂记》更是记载了一件趣事,权臣霍光的妻子诞下双生兄弟。

  一家人为了谁是兄长,谁是弟弟争论起来,有说先出生的为长,后出生的为弟。

  也有的说应该位置在上面的为兄长,位置在下面的为兄弟,后来还是霍光拍板,说就依照大部分人家的习惯,先出生的为兄长吧。

  这则故事以趣闻轶事的口吻述说,并没有丝毫关于不详的记录。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宗室元湛的夫人薛慧命生下双胎子,不幸夭折,夫人悲痛过度而亡,其墓志铭写道。

  ……以二月十日神熊双诞,瑞璋两曜,剑崿韬囗,俄来鯈去,一骨一血,辞我安速……

  其中神熊双诞,瑞璋两曜,就明确写出了,双胞胎是吉祥的象征。

  唐代玄宗原配王氏,与其兄长王守一就是龙凤胎,也没影响她嫁给郡王,可见双生子不吉利的说法,纯属胡言。

  再往后关于双生子的记录就更多了,都是以喜庆的口吻记录,明代《明英宗实录》中记载。

  其叔父赵王朱瞻塙生育双胞胎儿子,上奏侄儿报喜。

  英宗云:此盖祖宗福祐所及,叔积善之庆,宗室蕃衍之徵也。惟善抚之。

  另外明代更有许多民间生三胞胎,受到朝廷米钞奖励的记载。

  之所以会有双生子不吉利的传闻,是因为古代某些信奉巫术的少数民族,认为双生子是邪崇附体而孕育,视为不详。

  据说直到现在,依然有某些少数民族有此风俗。

  后来的影视剧为了制造狗血剧情,便借题发挥。以讹传讹之下,造成了中国古代认为孪生子不详的谣传。

  闲话少叙,单说这皇后生产,惊动了大汉所有的顶级医师,自从当年窦云冒险为已故的淑妃田觅剖腹产之后,数年来,手术条件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手术刀、止血钳、听诊器、麻醉药、酒精浓度、抗生素的出现,以及缝合技术等等,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最关键的输血技术,自从高倍放大镜发明之后,也开始逐步攻克,目前,已经能用最古老的血清方法测试出四种最基本的血型。

  虽然还是无法辨别特殊血型和阴性血,但也已经为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奠定了基础。

  经过窦云及其弟子们的数年探索,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已经在大汉京师医院,进行了多次临床实验。

  由于技术的限制,死亡率肯定比现代大得多,但对于许多只能等死的疾病和严重外伤,无疑是个救星。

  只是因为血液储存技术没能达到标准,无法像现代一样事先收集,只能事先预备一批人,作为备用输血包。

  而这批人,除了部分医学生,大部分都是些奴仆,在军队中也有些普通士兵备用。

  不过此事也有麻烦,汉代阶层划分严格,许多士大夫认为,贱民的血液进入自己体内,会污染自身的高贵血脉。

  所以在军队中能够迅速推广的神奇输血术,到了京都,却不那么受追捧。

  一般世家贵族如需输血,都会在亲人中寻找合适的血型,但却意外的发现了几起非亲生子的事件。

  这一下子打开了贵族们的脑洞,许多对儿女有怀疑的,都偷偷跑到医院来要求检查血型。

  大汉的医院属于内务府管理,也就是说是皇帝刘志的私有财产。

  鉴于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窦云一开始是严辞拒绝这种要求的。

  结果刘志知道了以后,却指示他可以接受,但必须收取高昂的费用,并且为鉴定者保密。

  而这些收入都将用于他们团队的研究费用,为大汉医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据说到目前为止,已经查出多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且多半都是些妖娆小妾生的庶子。

  要知道这时代的世家贵女,从小规矩严格,身边从者如云,无论是从道德品质还是实际条件上,诞下私生子的可能性都非常的低。

  但小妾就不同了,有部分是看上夫主的钱财,也有一部分是被强迫的,心不甘情不愿之下,会不会为夫主保守贞操,就很难说了。

  一时间京城暗流汹涌,时不时地就有某某大家子被家族偷偷流放,或者干脆找个借口处理了的。

  虽然刘志知道,人的血液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奈何如今的主流思想皆是如此。

  何况他身为封建制度的君主,也必须维护本阶层的崇高地位。

  因此早在数月之前,邓猛的亲人就开始检测血型,由于她父亲已不在,兄长又远在天涯海角,母亲年事已高。

  最后便将几位堂兄弟姊妹拉来抽血化验。

  确定了包括她弟弟邓远在内的三人备选,其中还有她的贴身女官邓婉,她一直追随皇后,即使后来嫁人了,也还在宫中任职。

  一旦皇后有临产征兆,除了负责接生的医师,这三人也必须随时待命,以备不时之需。

  六月初六,邓猛因为产期临近,不再去永安宫例行请安,用过早餐,便扶着腰在院子中散散步。

  忽然觉得肚子开始隐隐作痛,便知道是发动了,不过她到底不是初次生产,并不惊慌。

  知道要生还早的很,便没有声张,不动声色地慢慢往回走。

  走到殿门口,这才吩咐邓婉,“你去通知太医院的人,就说我发生了,陛下那边先别惊动,等有了大动静再说。”

  邓婉见她语气平静,自己却吓了一跳,毕竟皇后这是怀的双胎啊。

  在汉代双生子之所以稀少,主要的原因还是生产时出意外的比例太高造成的。

  虽然皇后吩咐了,但邓婉仍然不敢大意,再说刘志早前曾经交代过,皇后生产必须第一时间通知他。

  所以这边邓猛刚刚不疾不徐地进入产房,那边郾太后和皇帝就已经匆匆赶了过来。

  请:m.lvsetxt.cc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