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四百零六章 时代的错误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豫省。

  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城。

  在小城里,有一个城里算是非常出门的村子,这是一个被坟墓包围着的艾滋病村庄。

  整个村庄,弥漫着一股死气,村里很少能看见什么人烟,只有平房内偶尔传出的咳嗽声,以及饭点烟囱中飘出的黑烟,才有那么一点荒居的痕迹。

  不过今天与往常不同。

  一列大巴车,熙熙攘攘的从村头的小破泥路上行驶而来,停靠在了村东头的大谷场上。

  几辆大巴车上下来了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以及一些政府工作人员。

  他们带着一堆诊断仪器,在村头集合之后,一个个都戴上了厚厚的防护口罩,在领导的带领下,踏入了这个令周围县镇都闻风丧胆的小村庄。

  大队伍刚往村里没走几步,在村口,一位中年大叔,就满脸歉意的迎了上来。

  “各位专家,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后杨村,我是村里的支书,十分抱歉,村子里情况特殊,无法好好招待你们。”

  这位姓杨的支书很有分寸的与这些来自外村的人保持着一个大概三米的社交距离,握手寒暄之类的礼仪根本不会出现在他们之间。

  大队伍里领头的领导点点头,清脆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你好,我们是市防疫局的,这次是来统计村里感染者情况的,方便和我们大致聊聊吗?”

  那位杨支书伸手示意着大家跟着他,一边往村里走,一边叹了口气,解释着说道:“全村近4000人,1200多户,艾滋病死了300多人,普查时,还有感染者570多人。”

  “怎么会有这么多感染者?”队伍里,一个非常年轻的女护士惊呼了一声,有些震惊,一个村子里不过才一千多户人,就有几百艾滋病感染者,这也太多了....

  “驻村工作队上次统计过一次,全村人口3210人,1800多人卖过血,只有不到九百人感染HIV病毒,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杨支书脸色十分沉重的摇摇头,他也是在本村长大的,村里的村民他都认识,这么不幸的一件事发生在村里,让他也很痛心。

  上世纪80、90年代,豫省农村掀起“快速致富,献血光荣”的风潮,许多村庄被卷入其中。在疫情最严重的蔡县,人们将之称为“全民卖血运动”。

  这里的“献血”“卖血”是一个概念,就是到血站出卖血浆。这与以往人们理解的“卖血”不同。以往卖血,是卖血人员到医院卖血,直接用于医院病人临床输血。

  实事上在瑞康的造血机器问世之前,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底层社会长期都存在着一批专业或半专业的卖血人群,华夏的医疗体制中没有相应的供血机制,华夏基层县乡医院没有血库,卖血的人就是医疗临床用血的“活的血库”。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我们当地的农民就有人开始卖血了。”

  杨支书回忆着小时候的经历,有些恍如隔世。

  “那时也有血头,叫血队长,医院有病人需要输血了,通知血队长找卖血的人,血队长知道有谁愿意卖血,就骑自行车来叫你。那时卖血的人少,也没有听说过传染艾滋病,有人卖了一辈子血,也活到了七八十岁。”

  “当时都好好的,为什么后来反而会出这种事情了呢?”杨支书一脸的懊悔,可是却已经无事于补了。

  队伍里,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医生亲身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卖血潮,他解释道:“80年代后期,单采原料血浆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血液开始作为生物制品的原材料被收购,血液的市场需求急剧扩大。各地纷纷建血站专门采集原料血浆,一大批“献血员”队伍应运而生,豫省农村一些贫困地区几乎所有青壮年被捲入其中。”

  “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到医院卖血,叫做卖全血,简称“全采”;到血站卖血叫做卖血浆,简称“单采”。”

  “所谓“单采”,是血站把采到的血用离心机分离,只留下血浆,把红细胞回输给卖血者,采到的血浆卖给生物制品生产厂家,生产制造生物制品,如白蛋白、球蛋白、血小板。”

  “可是单采血浆”有极其严格的操作技术要求,否则在回输血球的过程中,同一批卖血者中,只要有一个病毒携带者,就很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艾滋病就是血站在“单采血浆”回输红血球的过程中,在卖血人员中传播开来,同时传播的还有疟疾、丙肝、梅毒淋病各种性病,等等多种疾病。”

  几个年轻的医护人员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出声道:“所以,豫省农民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不是采血器械消毒不严格,共用针头,而是单采血浆回输红血球。”

  “对的,当时许多献血员单采、全采都卖,所以,又出现大批输血感染者,后来北上广等大城市很多艾滋病感染者,医源性根源都在豫省,因为当时全国都很缺血啊,豫省又是人口大省,当时豫省农民又非常穷,大半个华夏的血制品都是豫省提供的。”

  “而且当时还没医改,医生开一袋血浆提成5-10块,所以不管是否需要都会动员病人输血,都是受利益驱动,结果输血又感染一批,当时许多住院产妇被动员输血,致使一大批产妇和孩子感染了艾滋病。”

  “这都是时代的错误,在当年没有完善和健全的输血制度,医生又因为没有规范的用药制度,为了利益,大肆动员病人输血,这才酿成了这么一场大祸。”

  杨支书也在一旁点头附和道:“那时候豫省到处都是血站,一个地级市里都能有五六个血站,村里人就到处跑着卖血,不卖家少,都卖!县里小车下来宣传献血光荣,喇叭吆喝着:要致富,走献血路!自己县里有血站管献血,外县也有血站也管献血。”

  “造孽啊!”

  一个小护士举起手,疑惑的问道:“那后来呢,后来大家是怎么不愿意卖血了,是因为艾滋病感染太多人了吗?”

  “到最后?”杨书记嗤笑了一声,有些愤愤的说道:“最后也不是不想卖了,是找不到血站了!”

  “后来事情闹得太大了,政府又把血站都关了。”

  “没有血站,上哪卖血?”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