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十一章 画饼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过河的连队高奏战鼓,军官擎着一面上书“仁义”二字的大旗,正式进入没有任何抵抗的高知城下町。

  刘钰像是旅游一样过了河,站在高知城下町的播磨屋桥旁,低头看了看这座很出名的桥,忍不住笑道:“若是小时候,使使劲儿,我能尿到桥对面。”

  身旁的军官听着这个笑话,暗笑道看来勋贵家里的孩子,小时候也这么玩?也有打趣的接话道:“大人年轻力壮,想来此时也定可以。”

  刘钰哈哈一笑,也没有真的脱下裤子试一试,只觉得倭人眼中的名胜名景,着实有些寒碜。

  站在这座小桥上,习惯性地朝着河里吐了口唾沫,却并没有成群的鱼游过来。

  抬头问身旁跟着自己来的那个倭人师匠道:“这里便是土佐藩主的御用商人播磨屋家?”

  用日语说了御用商人这个词,若是用汉语他是不可能说御用这两个字的。

  倭人师匠点点头,说道:“这便是播磨屋,负责给大名运送大米去江户或者大阪,也经营纸张等业务。对面是柜屋,亦是本地豪商。这桥是私桥,为了方便两家来往。周围都是跟着藩主从挂川一起来土佐的武士,他们都住在这附近。但现在,应该都逃到高知城中了。”

  既这么说,这里应该就是城下町的中心了,这个播磨屋和柜屋的主人,在高利贷和典当地名单上,也是名列前面的。

  而且这两家在之前的垦田许可中,还出资开辟了大片的良田,拥有很多的佃户。

  说起高知的豪商,那倭人师匠忍不住叹息道:“就是这些商人,导致了领主道德败坏。所谓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也。”

  “富有田尸及新垦土地之辈,丰衣足食无所匮乏;而乃目睹天灾天罚不知自捡,置平民乞食于不顾。至于彼辈自身,或则山珍海味,妻妾围侍;或则引诱大名家臣于青楼酒肆,饮宴无度,一掷千金。际此民生艰难时节,彼辈依然锦衣玉食,游乐于优伶娼妓之间,一如往昔。此情此景,实同纣王长夜之宴也。”

  “大人何不效古贤,散发钜桥鹿台财米,以救今日饥馑困顿之百姓?此等钱财,皆不义之财。”

  刘钰心道行家啊,散发钜桥鹿台财米……这不就是造反的标准模板?

  散,自是要散的,却不是现在。估计豪商们也都一起躲到高知城去了,此时也无甚可散的。

  从这师匠的话里,也算是印证了刘钰的判断,在封建经济慢慢瓦解的过程中,底层人对商人的恨胜过对领主的——只要允许土地买卖,哪怕稍微松个口子。

  终究这师匠是儒生,哪怕他不是朱子亦非阳明,自称古儒一派,可内心其实始终盼着领主实行仁政的,还没到真正敢造反的地步。

  商人,尤其是囤积土地的商人、有垄断特许的商人,是最容易招恨的。幕府其实也是把这些商人当大肥羊来养,由他们吸收仇恨,时不时就出台赖账法令。

  只要稍微松一下商人身上的铁链,商人就会让封建主知道什么叫富集财富的效率。至于是否合法,亦或者是否符合道德,刘钰根本不想评判。

  反正他在大顺搞贸易公司和实业,最愁的就是大顺高利贷的利息,让他的一些利润稍低的项目根本无法募集到资金。

  五成地租亦算仁政的地租水平,更是让大顺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愣是要靠海外贸易才能搞出工商业起步萌芽。

  师匠的话,让他对此时的倭国百姓情绪,渐渐加深了了解。

  叫人砸开了播磨屋的大门,进到里面,果然一片狼藉,空无一人。

  他也不想住在这种地方,市区过于危险,地形复杂,万一真有不怕死的搞刺杀,肯定闹出乱子。

  “这样,先张榜安民,只说我来此,非为财货,乃为仁义。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抢劫者笞……”

  将几份重新书写的榜文交到身后人手中,那师匠疑惑道:“抢劫者笞?大人这是不准备效古贤钜桥事?”

  刘钰笑道:“武王散鹿台之财,岂可谓之抢?发钜桥之粟,岂可谓之劫?只恐这些财货都转移到高知城中了。不急,不急,先去张贴榜文。”

  师匠不知刘钰何意,但见陆战队的士兵肃立不动,对旁边那些富商的房屋虽时不时窥探,可不得命令竟是纹丝不动,心下佩服,便和剩余几个志同道合之辈一起帮着张贴榜文。

  武士全都逃到了高知城,可城下町的人也不可能都逃过去。

  高知城一共四十米高的小山,可能还没刘钰家里的花园占地面积大,也实在盛不下太多的人。

  土佐藩剩余的武士蜗在高知城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钰在这边搞事情,他们无可奈何。

  打又打不过,也不敢下来。

  好在刘钰之前一直散发传单,宣扬自己是仁义之师,确确实实没有抢劫之类的事发生,对于一些武士的家人也没有施暴,并未骚扰。

  城下町的人不怎么惧怕。毕竟不是西洋人,而是这些倭人经常听说的唐人,并没有太多的惊惧。

  大多的商户都没有逃走,还是在城中,安静的等待着他们的命运。

  这些人,也是刘钰准备使用的工具。

  和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除了民族之外,可能很难找到一个把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统合起来的大义。

  城下町外的农夫,渴望的是土地,在意的是高利贷,等待的是自己质押土地的文书。

  城下町内的商人,渴望的公平,在意的是御用商人的特权,等待的是有一天他们能和武士阶层平起平坐。

  于是这一次出榜安民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些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的。

  新的榜文上,刘钰先讲了一个故事。

  “我在唐国便听闻,尔等小邦有武士庶民之分。听说有商人见武士的身上有个跳蚤,便好心出言提醒。却不想武士大怒,挥刀便将其斩杀,说是跳蚤是畜生身上最多,说他身上有跳蚤,便是侮辱他是畜生。”

  “若在唐国,莫说区区一个武士,便是宰相,若敢因此当街杀人,也必受戮。如此观之,尔国当真蛮夷也。你们多是商人,想必你们平日也多受武士欺压吧……”

  以这个故事起头,用很通俗的语言,拉近了和这些小商贩的关系。

  新的榜文把矛头指向了两部分人。

  一部分这些小商人们羡慕嫉妒恨、恨不能为之的特权商人。

  以及绝大多数的武士。

  既然幕府的统治阶层是武士,想要幕府害怕,就得证明自己有能力把非统治阶层的人都煽动起来。

  农民有人、商人有钱、一些乡村教书匠有文化、落魄武士有武力。

  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做给幕府和大名看的,为的就是幕府没办法进行全面动员。

  明明有四十万在籍武士,却最多敢用七八万组成几个机动兵团,大部分还是要留在各地城中维持统治。

  榜文的最后,是刘钰的法令,说是城中一切照旧,如有发现抢劫者,可前往播磨屋桥附近汇报。

  随后便派出军队,先控制了米铺,强制要求开门营业,并且进去搜查了一下存米的情况。

  又叫买米的人不得多买,每人每天只能购买一定的数量。

  随着米铺被强制开门,只用了一天时间,整个城下町就再度运转起来。

  又一次上演了一下当中鞭笞“抢劫”士兵的戏码,倭人皆称仁义之师,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屋子,前往城下町东边的一处空地,听刘钰等人的宣讲。

  城下町的一些人上过寺子屋,认识一些字。

  前几日刘钰把传单随风散发的时候,城中的武士到处搜检,可还是有一些胆子较大一点的,将这些传单悄悄收好,对于上面描绘的“仁政”向往不已。

  那是大顺都没有的仁政,可那也是这些自小不自觉接触过儒学的人所能想象到的合理的仁政。

  所描绘的世界,就像是切支丹教徒眼中的天堂。天堂尚且需要来世,可这样的仁政,似乎近在眼前。

  城下町的东边空地,越来越多的人跑来听仁义唐国之人的演说,刘钰也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此番来非是为了土地和财货,乃是为了帮助倭人建设王道之土、行仁义之政。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和这些城下町的小商人,刘钰就抓着武士特权、特权商人这两件事说。

  好在他是读过前四史的,一篇《货殖列传》,足够引经据典,说商人对于国家是有用的,是促进财富流通的,四民之一并不低贱,从精神上取得了这些小商人的好感。

  又凭借公平的买卖,获取了这些商人的信任。

  随后他就公开宣布,正常经营的商人是好的、但是放贷的商人是坏的,尤其是放贷而让农夫用土地质押、凭借天灾低价购买土地的高利贷商人,是不符合“仁政”的,是要处置的。

  并且公开点了一下那些农夫提供的放高利贷和囤地的商人名单,派兵守在了他们的家门口,并且给他们两天时间,将所有的质押文书送来,否则的话就要受到惩罚。

  大部分小商贩既没有放高利贷的资本,也没有参与土地贸易的人脉,不少人或是带着一些良心、或是带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对这项声明拍手称快。

  在限定的时间到来之前,半数的高利贷商人乖乖地把质押文书送到了刘钰手中。

  但是那几个真正的大商人,却都躲到了高知城中,他们的家里并没有留下什么人,粮食和金银也都转移了,这也在刘钰的意料之中。

  当着许多围观者的面,刘钰训斥了一番那些放高利贷的商人,又下达了几项根本没有意义的命令:

  所有贷款的年息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

  所有贷款,连本带利偿还到一倍本金之后,无论本金是否还完,都视为还清了。

  至于能否实行,刘钰根本不在乎,他又不会在这里太久,马上就会离开。就像是所有在野党在在野时候许下的诺言,听起来总是那样美好,这些画饼自是引来了许多欠债的小商贩的拥护。

  请:m.bqg999.cc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