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703章 司隶校尉的正确打开方式:九卿布政使太守随便你换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整治雒阳周边,乃至整个河南尹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尤其李素心中存了建设新城的念头,选址、考察、组织移民恢复生产、对赤贫移民进行政府鼓励补贴……种种前期准备工作肯定都是异常忙乱。

  好在,河南尹和河内境内,原有人口少了之后,倒是一张白纸好作画,可以直接毫无阻碍地进行底层规划,不用考虑与既得利益阶层的对抗。

  这种感觉,倒是有点儿后世规划雄安新区时的味道了,掣肘和阻力远比“拆迁旧城”小得多。

  李素上任之后,先是花了五六天时间摸排,把最新的户口情况彻底厘清,他本人都确保河南尹境内的每一个县都走到。

  而对即将担任河南尹的诸葛亮,因为目前没有别的大政要抓,李素对这个得意弟子的暂时要求拔得更高了,要求诸葛亮对于郡内的每一个乡镇都要走到。

  不过时间可以不用那么急,半个月内走访完也行,也算是对诸葛亮日常民政财政短板的补足和历练。

  这也是对诸葛亮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诸葛亮做官四年多,之前灵台令和太史官那些职务,都是中央的技术性学术型官僚。

  他唯一的地方官履历,就是直接从河东太守起步的,上来就是正郡级,压根儿没有接触过县里面的基层民政事务,太不接地气了。

  而且诸葛亮任河东太守期间,内政事务主要以筹措军需为主,不需要他搞地方建设、抚民恢复生产。这样的履历无疑是有一点畸形的,不利于他将来成长为全面的丞相之才。

  李素既然对诸葛亮揠苗助长了,让诸葛亮少了十年自然历练成长的时期,那就有责任帮诸葛亮补足短板。

  还有大半个月、过完年后,诸葛亮就算虚岁二十了。

  这样的年轻人,稍微累一点也无妨,只要营养和锻炼跟得上,精力可以很快恢复,也不会有损健康。李素也很注意节奏,他定的指标都是不会让人过劳的。

  除了诸葛亮这个即将赴任的河南尹(诸葛亮现在还是兵部侍郎,负责统筹今年的新军扩军工作,明年正月之后才调任河南尹),李素还利用司空兼司隶校尉的职权,自行任命了河东、河内等周边各地太守,分管上述地区的摸底调查工作。

  经过李素的审慎考虑,诸葛亮离开河东后,河东太守的空缺由关羽麾下的后勤文官赵累担任,王甫为长史——

  这俩人一直是跟随者关羽的,两年前关羽第一次奔袭雒阳、遭到袁绍阵营背信袭击败退时,他们也是跟着关羽共患难逃回去的。

  赵累官场资历比王甫老一些,所以就任河东太守,也没什么问题。历史上赵累跟着关羽一直跟到走麦城,也被潘璋抓了,王甫倒是一直活到夷陵之战、跟着刘备出征时阵亡。

  考虑到关羽未来会继续执掌河北战区,李素给关羽个面子,让他的旧部文官当河东太守,便于关羽的后勤需求,也是持重考虑。

  毕竟河东地区在明年关羽对吕布用兵时,还要扮演出击阵地和后勤基地的角色,军需筹措不容有失,必须用关羽知根知底的人。

  河内太守一职,李素想了想,考虑到明年河内地区以战后重建为主,也不用担任进攻的后勤基地,所以找个资历老一些的司隶本地人为好。

  选来选去,李素从当初长安朝廷逃归刘备的司隶本地东州士里,选了个在外郡当太守的,平调来河内任职。

  李素最终选中了之前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射坚——此人是五年前,长安李郭之乱后,择机入蜀投奔刘备的司隶人,投奔那年32岁,如今37岁。

  他来投之前,在长安朝廷的旧职不过是黄门侍郎,跟当时40岁的钟繇一个职务。不过钟繇命好,他那个黄门侍郎捞到了代王允传旨册封刘备为“权摄汉中王”,然后圣旨送到时王允被李傕杀了,钟繇回不去,结果在刘备那儿混的风生水起,如今都当司徒了。

  射坚投刘之后,刘备在北伐关中前夕,封他在武都、阴平等地当太守,后来就没怎么升迁,最多是平调到天水、陇西。

  如今毕竟也积攒了四年太守资历了,可以从贫穷偏远的山区郡调回京畿周边的辅弼要郡,也算是略升半级。

  李素选中他,也不是觉得他多有才华。只是觉得射坚、射援兄弟一家本来就是司隶的悠久大族,名声不错,适合安抚安定久战疲敝的百姓。

  射坚走后,天水的太守可以由他弟弟射援继续担任,四年前射援才27岁,而且官场资历不足,肯定不能当地方太守,哪怕是偏远地区。后来跟着兄长当郡丞、长史,渐渐积累治绩,现在也能提拔了。

  另外,跟射坚射援兄弟当年一起来投奔入川的其他几个东州士代表,比如跟法正是扶风老乡的孟达,这次也积攒够了资历,跟射援一起提太守,为陇西太守。

  最后,属于司隶管辖的郡,其实还有一个弘农——只不过之前因为雒阳没光复,弘农扼守函谷关和潼关,是长安与雒阳之间的咽喉门户,所以那几年暂时归雍州管辖。

  雒阳是一个半月前才光复的,李素到任司隶校尉之前,刘备也没调整弘农郡的管辖权,现在才刚刚划过来。

  不过,弘农划回司隶之后,为了长安的安全和制衡,刘备把弘农郡的华阴县和潼关划归京兆尹直管。

  这样长安地区管潼关,雒阳地区管函谷关,无论将来后世皇帝统治期间,哪边出现意外,都可以确保两京之间的变乱不会蔓延。

  之前弘农郡归雍州管的时候,太守是张飞麾下的幕僚、京兆人杜畿。既然现在只是调整区划,也没必要多折腾人事,就继续留用,无非是转隶到李素手下直属。

  此外,还有一个荆州的南阳郡,虽然不属于司隶,但也跟雒阳所在的河南尹接壤,而且还是刘秀的帝乡。

  明年还要在那儿重点修运河,李素也希望整治一下南阳和雒阳之间的陆路道路,所以重点关照把南阳郡的太守也调整了。

  他在关中地区找了各个郡的太守,想选个偏远穷郡但治绩不错的人才,换到人口稠密的南阳来。最后就选中了去年刚升为安定郡太守的张既。

  张既此人短短四年前还只是个县令,不过历史上他就是以“治绩三辅诸县第一”被钟繇提拔起来的。

  这一世张既因为在194年的关中大旱和地震、蝗灾中,治理灾情绩效最好,第二年就被李素破格提拔为安定郡长史,后来在为马超建立银川郡、收复河套的过程中,安定郡组织军需后勤工作很出色,张既借此渐渐升到太守。

  由此看来,此人调度地方民间资源上确实有一手。做同样多的事情,能够尽量少地盘剥百姓。挪到明年要全面开工重大工程的南阳郡,也算是人尽其用了。

  诸葛亮、赵累、射坚、杜畿、张既,把司隶四郡加南阳安排得明明白白,李素自己坐镇中枢,旁边一圈郡都有得力之人辅弼。

  把地方治理的人事工作大致安排下去之后,此后数日,各郡的民政情况现状也都大致统计了上来。

  情况果然不是很乐观。河南尹地区经过多次战乱流离之后,如今的总人口居然只有五万六千户、二十六万七千余人。

  而更惨的是今年刚刚光复的河内郡,居然只剩下三万两千户、十八万四千人。

  其余河东郡也算是战区,前年被张辽入侵的时候,因为战争破坏也一度跌破二十万人。不过后来诸葛亮当河东太守那一年多里,尽管还要为前线大军调运筹集军需,但人口依然不降反升,恢复到了二十多万,今年最新交接普查是二十二万五千人。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管理地方确实有一把刷子,至少他能贯彻法治、阻止豪强欺压贫苦,恢复生产力。

  弘农郡倒是完全没被战争破坏过,不过崤函山区本来就田少人少,一直稳定在十五万人。

  最后的南阳郡,在196年之前被董卓、袁术、南阳黄巾残部等拉锯残害了几次,不过196年之后被刘备收回,最近两年倒是没有遭到乱世的破坏,只是被李素多次征兵征民夫。至今还剩下近八十万人口。

  经此乱世,南阳郡依然是人多田少的状态,依然还有不少无地少地的贫农佃户,可见早年南阳人口有多变态。

  上面这些数据,单独看或许没什么概念,但如果跟桓灵时期的对照着看,就知道差距了——

  桓灵时天下大乱前,南阳郡和京城所在的河南尹,都是人口超级稠密地区,都有两百多万人。河南尹如今已经是跌到巅峰时的不足一成半,南阳倒是还剩下巅峰时三分之一的规模。

  河内战前和平时期有八十多万人,河东有六十多万人,弘农和平时期接近二十万人。现在分别跌到了和平时期的两成、三成半和七成。

  所以,河东地区已经出现了略微的“人少田多,田地荒芜没人种”的情况。

  好在关羽在那儿驻军,关羽也意识到相持阶段让部队闲着不好,所以去年初开始、诸葛亮当河东太守时,就轮流分出一部分士兵种军屯,减轻后方运粮压力。

  如此一来,河东多出来没人种的田,暂时也都被军屯消化了。

  而河南尹和河内,现在是典型的急需移民过来种植荒芜空出来的田地。而南阳至今为止还能对外输出十几万的富余劳力。

  新的一年里,李素必须考了一下移民整顿的问题了。毕竟刘备阵营大后方,还是有不少人多地少、已经和平了快十年的世外乐土的。

  最典型的还是长治久安了最久、工商业如今也高度发达了的成都平原三郡。即使益州滇州拆分后,益州的成都平原加巴郡,还是有超过五百万的人口。

  成都和江州那点田,在没有新一代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来提升劳动密度之前,肯定是不需要五百万人种的。蜀郡和犍为郡这些年一直在靠工商业吸收过剩农业人口。

  或许有人会奇怪:李素前些年担任益州牧的时候,乃至帮助关羽平凉的时候,不是号称每年对外移民至少二十万人么?

  一开始是移民到陈仓附近,充实被破坏的关中。后面几年主要是移民天水、陇西甚至金城郡,对外移民都持续了四年了,怎么还有五百多万人?

  没办法,因为天府之国的五百多万人,丰衣足食还有工商业加持,百姓都活得太舒服了,所以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超过二十万了——和平安逸的状态下,每年人口自然增长二十分之一,也就是5,并不过分吧?

  要不是李素前些年坚持让诸葛瑾组织移,成都很快又要人口爆炸了。

  如今既然雒阳和河内如此残破。李素也不得不考虑让诸葛瑾继续组织百姓走水路移民来司隶,占据荒田。

  最好是最近就组织,过年的时候就搞定,然后争取明年二月份春耕的时候,就能进入开荒生产——

  其实也谈不上“开荒”,因为河南尹周边的田基本上都是熟地。最多是两三年没中杂草丛生了,但没有树木乱石这些开荒时麻烦的硬骨头。

  开春之前,趁着冬天干燥,提前放火烧荒把杂草处理处理,再深耕翻个地破坏一下地面以下比较深的杂草根,就能愉快种地了。

  好在移民的准备工作倒是不用花太久,因为这些年诸葛瑾已经形成了工作习惯,知道每年肯定要往外组织移民至少二十万人,缓解成都的人口压力。

  只是每年要往哪儿移,要等李素的具体战略规划。今年如果是来雒阳,倒是比继续往陇西和金城移民更方便了——

  去陇西和金城不能全程走水路,在穿越秦岭余脉时需要翻陇山,所以要大量借助水陆两用大篷车,这款西域殖民拓荒的标配交通工具。

  来河洛的话,虽然路程是变远了,但其实不用走险峻山路。

  成都平原和江州要移民的人口,直接走长江水路顺流而下,到江陵后转汉水、淯水到宛城以北,走鲁阳陆路进入河南尹即可。

  如果组织汉中的无地贫民移民,更是可以直接沿着汉水经上庸顺流而下,直接转淯水到宛城,省掉了长江这一段。

  长江三峡和上庸汉水这两条航道,在李素之前多年的整治下,已经毫无通航难度,无非落差大的必要河段,靠在当地屯田、以拉纤徭役代租庸调的纤夫,把船拖过去就行。好几年前国渊就把这些事儿安排妥当了。

  考虑到今年移民的规模可能会高于往年,诸葛瑾的工作量和组织难度会比较大,李素甚至考虑给刘备去一封表章,建议把诸葛瑾和孙乾的职务调换轮岗一下,也给双方都积攒更多样的工作资历。

  让诸葛瑾挂民部尚书的头衔,来操持相关移民组织工作,并且辅佐李素重建新都。让民部尚书孙乾回去担任几年益州布政使。

  这两个职务级别上是平级的,所以也不算谁升官谁降职。让朝廷的九部卿和地方的布政使轮岗,也利于民政官换位思考。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