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1.70 封侯拜相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船行一日夜,刘备已平安返回南港。品书网手机端m.vodtW换乘车驾入王城。沐浴更衣,正好赶朝会。

  五日一朝,十日大朝。已成惯例。

  恰逢大朝,六百石以官吏皆要出席。鸡鸣时分,左国令士异便与一众女官、宫女起身忙碌。清扫大殿,铺陈坐席。还要为香炉增添提神醒脑的香料。冬日开启暖柜,夏日还需预备冰鉴。诸如此类。

  今日朝会有两件要紧的事。其一,是国土防备。其二,便是要封赏左右二国相。

  待君臣见礼,各自落座。

  透过垂在面前的九串繁露(冕旒所悬玉串),刘备环视殿内众臣,这便笑道:“二位国相请出列。”

  “臣,在。”两位国相闻声出列,跪在殿前。

  “左国令且宣诏吧。”刘备又道。

  “臣,遵命。”左国令士异取诏书在手,徐徐展开:

  “右国相耿雍,风流蕴藉。左国相崔钧,雅量高士。皆是孤少时挚友。自追随孤以来,礼贤下士,勤政持国,为官十载,忠心可鉴。今蓟国下一心,同仇敌忾。汉胡杂糅,百姓向化。路不拾遣,夜不闭户。孝悌力田,日益众多。二位国相可谓劳苦而功高矣。(舜)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忧民,汝翼。’表赐车盖,特高一丈,长史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另表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二千石。以章其德。”

  “臣……谢陛下,谢王。”

  二千石,位九卿。月谷一百八十斛,年俸二千一百六十石。折钱:六十四万八千。

  今汉以来,关内侯虽无食邑,却有食俸。立国之初,百废待兴。光武尚俭,后宫妃嫔皆削去数等。故“建武六年,初令关内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尚不足一个二百石少吏食俸。建武二十六年,民生转好,又给百官增俸:“其千石以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以下增于旧秩。”却不见关内侯。

  关内侯爵位可世袭,但要减等继承。“关内侯子二人为不更,它子为簪裊”,且还需,高于六尺二寸(一米六五),身无残疾。

  现在明白何为‘以高为贵’了吧。个子矮,连继承权都没有啊!

  时下,关内侯类似“加官”。如刘备封左右丞相为关内侯,食俸便在原有二千石的基础,提升到二千石。

  刘备乃是诸侯王。即便是给自己的子嗣封爵,亦须表朝廷。由陛下颁发正式的诏命方可。

  换句话说。刘备“赐车盖,特高一丈,长史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另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二千石”,皆是陛下的赏赐。

  所以在刘备的诏书,有“表赐”和“另表”二字。

  故而两位国相拜谢时,先谢陛下,再谢蓟王。

  士异宣读的乃是蓟王诏书。袖还有拟自尚书台的陛下诏书。虽未曾殿前宣读,事后却要将诏书交于二人。

  陛下明码标价。

  关内侯作价五百万钱。至于“一丈高的车盖,车轼为丹黄色,相府高级属吏的车驾,可用红色油布在车轼前屏泥”诸如此类。这些额外的赏赐,陛下大笔一挥,给个同气连枝对折亲情价。另作价五百万钱,凑足一千万整数。换句话说,刘备为了两位国相的封赏,共计花去了二千万。

  足见刘备煞费苦心。

  此举令刘备尽收人心,何其便宜。

  之所以一直秘而不宣,直等到现在。乃因一来一回,颇费周折。刘备从雍奴返回时,陛下的诏书还在路。也是刚刚送到。

  所谓封侯拜相。蓟国百官皆长舒一口气。自打领食双俸,俸禄在两位国相之,便时有不安。不知二位国相,当如何处。亦不知与二位国相相见时,又当如此自处。如今二位国相封关内侯,俸禄重回众人之,终是心安。

  饶是王傅黄忠,亦点头称赞。

  待女官将二人席位,再向移,高出右列王傅黄忠一排。二人这才称谢落座。如此,官二千石列,只剩幕府左丞荀攸一人。女官这便在队首重置一席,待荀攸起身行礼,移坐首席,女官便将他先前坐席撤去。

  如前所说。座次当真很重要。

  待二位国相和武百官收拾心情。这便开始议政。

  “三弟。”

  “臣弟在。”

  “命你领本部兵马北,驻守阳乡城。以防北部之敌。”

  “喏!”张飞大喜领命。

  方城县,东距原新昌侯国都新昌城八十五里。北距原阳乡侯国国都阳乡城五十五里。东南距韩城七十里。面积广阔,需重兵驻防。二弟关羽既已守三台城,三弟张飞自当不甘人后。

  “转告阳乡长,将散居城外的居民尽数迁入城。不得有误。”

  “领命!”

  如前所说。方城属督亢之地,秦时属谷郡。前汉设方城县,属广阳国。今汉仍为方城县,面积扩大。阳乡侯国、新昌侯国、临乡侯国皆并入方城县,原属涿郡。

  今皆划归为刘备封国。

  为便于管理,两位国相曾进言,将阳乡侯国、新昌侯国,再次分出,另置阳乡城、新昌城。正如将益昌、容城,从安次、范阳分出那般。

  与别处不同。蓟国多为“城邑制”。大城方百里,小城方五十里。如此才便于绕城圩田。且城外并无村落,路也只有亭舍邮驿,烽堠关卡,诸如此类。

  县一级,对蓟国来说。其建制更像侯国。

  刘备归国后,这便纳其言。将两地从方城县分出。新设二城长治理。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广阳令崔琰从弟。今年方十五。正值用人之际。经由其恩师刘宠举荐给刘备。两位国相考核后,认为其学识渊博,刚正不阿,胸襟开阔,识大体、顾大局。

  这便破格授予阳乡城长一职。

  刘备初见他时,还是其兄崔琰身后的一半大童子。再见时,已学有所成。恰逢翩翩年少,如何能不令刘备满怀欣慰。

  崔林家贫无车马,从兄崔琰欲借车马与他,恩师亦想为其租一辆马车,皆被崔林婉拒。言道,此去任不过百余里,沿途亭舍皆能落脚,何须车马。这便收拾行囊,拜别恩师同窗,步行任。

  崔林家贫,时宗亲皆看他不起,唯有堂兄崔琰很是赏识。今果不其然。年十五以城长出仕,临乡一地虽人才济济,却也只有寥寥数人。

  五十余里,一日即达。

  当真年少力壮。

本书来自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