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汉书贾谊传  当然,如今的朝局依然还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所以他并不担心势力的此长彼消,会给他的权势带来多大的影响与削弱。而且出于个人的利益来讲,眼下这个局面也正是他所乐于见到的。

  他斟酌着说道“既然如此,那便先征孔融入朝为议郎,等诏对之后,再量才施用。至于卫将军吕布,彼有过在前,又有功在后,念在朝廷正处用人之际,中台以诏书削一半食邑,另以戒书斥之即可。此外,再改任其为安汉将军、守北海相。”

  从秩中二千石的卫将军降到秩二千石的国相,又削减了食邑,勉强可以看作是贬谪,这样吕布战败而逃的处置也有了,朝廷面子上也说过得去。

  何况守就是守官,也就是暂时试用的意思,如果不能胜任北海相,则会被撤职。皇帝的最终决议,无疑是与荀攸最初的设想有所不同,但荀攸也不能说什么,只唯唯称是。

  皇帝含笑点头,借着方才的话题说道“二袁并立关东,看似雄于一时,其实这些年为了侵并实力,没少得罪旁人。这些人位卑职轻,忠于王室,只是暂时无法出头罢了。如果朝廷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必能成长起来与袁氏抗衡。”

  他倾其上身,对荀攸虚心问道“荀君以为东平相曹操如何”

  曹操荀攸立时从这句话里联系到了荀桓叶嗨担氐乃档馈奥杂兴牛恢来巳嗽毂虬芮嘀莼平恚涔蘸眨谫鹬菀坏仄奈啤!

皇帝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但旋即也立即明了,荀攸这么谨慎主要是还是担心自己跟荀墓叵担崛盟鲆尚模暇拱榫绨榛ⅲ膊恢谰醵砸桓鋈说恼媸迪敕ㄊ鞘裁础  “颍川荀氏,世出人杰。袁绍幕府中的荀谌、曹操手下的荀加肽阌醒住!被实刍邮种棺×塑髫祷白员绲氖仆罚幸饨璐嘶峥斫舛苑剑悦廛髫睦锍4孀耪飧蹋涟司脊叵担瓜缘盟飧龌实鄄还淮蠓健罢侥裨蛟衲荆酒衲茉衲裰灰氖艉撼迹谟谕跏拢蘼凼窃诔⒒故窃诘剑叶疾换嵋虼硕纳酉丁!

  荀攸听了,立即拜伏道“陛下宽宏,不以人罪事,真乃明主。臣既奉职于陛下,自当忧心王事。臣必对彼等晓以忠义,说其弃职来投于陛下。”

  皇帝听了心里叫好,但挖别人墙角的事又透着不那么光明正大,因此刻意压抑了笑容,不言声算作默认。

  荀攸略一思索,便知自己把话说得太满了,于是及时补救道“只是彼等皆臣从父,身为晚辈,臣亦不能严词强求,如若不成,还请陛下宽宥。”

  皇帝知道这个时代的士族很少会把全部身家放在一人身上,最著名的诸葛亮、诸葛瑾兄弟就是典型的例子。更何况各为其主,他们能选择依附,肯定有属于自己的考量和想法。

  荀攸这么说只是聊表慰藉,最后能不能来人,皇帝也没有放在心上。除非是以天子的名义下诏征辟,可这么做就没了转圜的余地。虽然汉代拒不受征的例子很多,但真这么搞,不仅是皇帝的面子,就连朝廷好不容易树立的威严也会受影响。

  “此事不可强求,再说了,天下贤才虽多,我有荀君一人足矣。”

  这话让荀攸大受感动,他立即移席,对皇帝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稽首大礼,无不诚服的说道“愚臣才智鄙薄,至微至陋,何以能受陛下此语”

  “你且起来。”皇帝趁热打铁,亲自走上前去将荀攸扶起“我平生最不喜有人妄自尊大,也不喜有人妄自菲薄。方今天下大乱,正是你等智士劳心之时,我能得与荀君谋事,天下何忧其不平”

  荀攸抬起头时,眼睛已经有些湿润了,他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臣敢不为陛下竭尽智忠,以定天下”

  皇帝将荀攸扶到席上,又转身走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等荀攸趁此缓过心神,方才说道“这次赵公、裴茂等人出使关东,以节征辟、举荐了大批关东士子;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自荐于朝的年轻贤士,各地州郡派送上计的干吏。朝廷不能寒了他们的心,得一一妥善安置,不知荀君对此有何方略”

  荀攸冷静下来后,很快又恢复了以往的那种从容干练,他拱手说道“以往州郡推举俊彦,都要接受公府策试,策试内容为明经、明律、治剧三科,加上茂才,是为察举四科。陛下设太学新制,更定五科,故而臣浅见,不如在往例的基础上更添新规,以太学五科进行策试,量才施用。”

  对荀攸给出的意见,皇帝都觉得满意合宜,不过这些人大都来自关东,他们入朝以后必然会壮大黄琬的声势,让关东士人在朝堂的话语权愈重这也是马日倍感危机,急于拉拢刘虞的缘故。

  眼下朝廷局势经过几次风波,终于形成三足鼎立的均衡态势。皇帝高高在上,其余的没有任何一方能单独抵抗皇帝的意志,至于联合,关西与关东本来就有畛域之别,尤其是在皇帝驯服董承之后,更是难上加难。

  而且皇帝正打算在明年的时候开始新一轮的改革,需要的是在现行的官僚体制内补充新鲜血液,用一批干练的官吏替他推行新政,而不是一批只知道伏阙上书说这也不可那也不可的庸蠹。

  但这话却不能抬到明面上说,即便皇帝与荀攸的关系已经到了互表赤诚的地步,彼此之间的立场问题还是得注意的。皇帝一边思量着,心里有了主意,徐徐说道“我预备在太学五科之外,另设旁科,名叫吏治科,今后各地州郡举荐的良吏,都要先到吏治科进修,学习朝廷大政、体悟上意,进修合格后,方可迁职录官。”

  皇帝的口气不像是和荀攸商量,反倒是想定了的旨意。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