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八十八章丨先事虑事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左传·文公六年  宣平里的这场伏击,最终以尹忠二人被捕,青牛角只身逃脱告终。

  说实在话,得到这个结果皇帝是不满意的,他没想到出动这么多人力,费了这么多心思,竟然还是没能克竟全功。

  当日负责围攻府邸的正是旅贲令张辽的兄长张泛,由于张辽的关系,皇帝特意让张泛担任执金吾缇骑,还将这个几乎唾手可得的大功交给他去办。

  可张泛没能对得起皇帝的栽培,初出茅庐的第一阵就被青牛角摆弄了一道,这让他在皇帝心中的能力大打折扣。

  果然名将不是遗传的,做弟弟的是良将,做兄长的可未必。

  皇帝正在发着感慨的时候,廷尉的审讯也有了结果。

  原来在尹忠背后出谋划策的人是朝中的一个博士,他有个后世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叫李儒。

  博士是学官,而不是后世的学位,自汉以来,但凡精通易、书、孝经、论语中的某一学问者,在通过考核后皆可拜为博士。

  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有参政议政的权力,秩六百石,为太常属官,员额多至十人,只是如今朝廷几经波折,剩下的博士只有六七个。

  李儒就是其中的一个。

  听到这个在后世三国迷心中无人不知的名字,皇帝深深吐了口气,心中暗道:“怎么会把你给忘了!”

  李儒,字文优,左冯翊郃阳人,少习经学,经故郃阳令曹全举荐成为博士。董卓进京后,李儒曲意逢迎,很快就讨到董卓的欢喜,在初平元年,李儒身为弘农王郎中令,受董卓的指派亲手毒死了弘农王,也就是少帝刘辨。

  在皇帝原本的认知当中,李儒是三国演义里不输贾诩的毒士,阴险狡诈、作恶多端。自穿越过后,皇帝的思路仍有一部分局限于小说剧情,还以为他在董卓死后就跟着死了,是以不曾顾及到他;而王允则忙于巩固权势,更无暇顾及这样的一个小人物。

  多方忽视,再加上李儒刻意低调隐忍,居然让他苟到了现在,依然还在勾结胡轸等人兴风作浪。

  听了法衍的描述,这个李儒不过是董卓的一个枪手、董卓党羽中的一个边缘人物而已,论及历史地位,也就比杀死曹髦的司马昭帐下督成济兄弟要高一些,根本就没有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厉害。

  李儒功利心极重,见董卓得势,他便立马前去攀附,甚至不惜以亲手毒弑少帝为投名状。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弑杀少帝成了他仕途上最大的污点,要不是董卓保住了他、让他继续得以做博士,李儒早就死于士族臣子的攻讦之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在李儒看来,董卓如此信他任他,不遗余力的庇护他。自己就应该为董卓尽上最大的一份心力,所以哪怕董卓死了,他也要找到机会联络胡轸等旧部,图谋复仇。

  只可惜李儒智疏才浅,没有演义里那么大的能耐,只能像个跳梁小丑一般惹人发笑,然后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场。

  皇帝心里讥讽,这李儒对董卓倒是如演义中的那样忠心耿耿,可他又怎么会想到,若是他在董卓眼中真那么重要,董卓也就不会让他去做弑杀少帝这么脏的活计。

  说白了,李儒在董卓眼里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已,让他继续留任博士,应该是随手施为、随后就忘。

  到这里事情的脉络无疑很清晰了,胡轸为了扰乱朝廷视线,好方便与李傕勾结造反,特意指使博士李儒与郎中尹忠联系黄巾贼寇青牛角等人,准备在长安闹出动静。

  没想到尹忠偶然得知皇帝微服出巡的消息,李儒临机决断后立即将计划改成了刺驾,他明知皇帝身边护卫重重,不是青牛角那几个蟊贼就能刺伤的,所以便有恃无恐,只想借此闹出大动静来。

  “这伙人胆大包天,罪不容恕,暂且先押入狱中,等朝廷解决叛军之后,再一并处置了。”

  听了皇帝的吩咐,法衍心里明白,至少是在朝廷那些三心二意、以及私通叛军的董卓余党跳出来后,才能对李儒等人进行处决。

  待法衍奉命离去后,皇帝正独自思忖着,只听门外头有中黄门细声细气的禀告:“太尉、司徒求见。”

  穆顺奉命出去将二人迎了进來,大热的天,太尉马日磾居然广袖深衣,神色自若,而司徒赵谦却是满头的虚汗,喘气不已。

  两人年纪相仿,只是赵谦常年任职地方,曾亲自率军攻打汝南、白波等地黄巾,也曾奉董卓之命攻打益州牧刘焉。多年征战早已累垮了赵谦的身子,乃至于年纪大了,旧病缠身,体格没有马日磾养尊处优的好。

  皇帝打量了两人的神态,命人将赵谦等人扶到席上安坐,又让穆顺奉上冷饮,取来羽扇扇风。

  马日磾为皇帝的心意所感动,看着皇帝那张稚嫩的脸上表露出与年龄极不相符的稳重,霎时间,他居然觉得本该出现在成人面上的表情出现在一个孩童的脸上,显得十分妖异。

  他被这念头吓住了,赶忙定了定神,道:“臣等不负陛下所托,适才已与赵司徒前往蔡邕府上,说明来意,在知道陛下有意让他续编汉记后,蔡邕感激不已,说是要上表称谢。”

  皇帝说道:“蔡邕才学出众,又有编撰汉记的经历,此时让他续编也无可厚非,只望他谨记‘齐太史之执简,晋董狐之直笔’的典故,议论人物,要不偏不倚,不得因相恶而污蔑、也不得因相善而修饰。”

  马日磾知道这是皇帝对他的提醒,他谨慎的应了下来。

  一旁的赵谦用穆顺递来的缣帛擦了擦汗,缓了口气,开口道:“据军报所述,叛军距长安不过二十里,这几日长安各处城防皆已安排妥当,不知陛下是否另有庙算示下?”

  击败李傕叛军,是王允冀图绝地反击、凌驾朝堂的最好机遇,只是新丰那一场仗让王允一败涂地、锒铛入狱。

  而对皇帝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他的机遇?

  如今他面临着跟王允一样的处境,赢了,自然没有话讲,从此君威大盛,皇帝在朝中的权力绝对要远胜于他那便宜老子;若是输了,虽不至于像王允那样彻底终结了政治生命,但以后若是还想有如今这样的权势,怕也很难做到了。

  皇帝缓缓点头,道:“我不通军略,城防一事,我相信司徒与车骑将军的能力。”

  赵谦表示不敢,马日磾适时插话道:“臣以为,朝廷宜派使者前赴李傕军中,说清利害、晓以大义。彼等只为复仇、求赦而来,如今王允入狱、赦诏已下,彼等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这话正好与皇帝早上跟法正等人的企划不谋而合,他面上装作不以为然的样子,道:“非也,太尉曾说彼等只为董卓的死讨个说法,在我看来,这无非是当个幌子。在最初,我还信他们是没接到赦诏、迫不得已才起事。可直到他们轻易获胜,便自以为看透了朝廷虚实,此时心里多半想的怕是真的要把控朝廷、制御天下。”

  见马日磾无言以对,皇帝又想起了一事,近日朝廷中屡屡有人提出请皇帝诏关东诸侯领兵勤王的建议,他知道有不少人跟关东豪族暗通款曲,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去一一清除掉,此时索性将其定论,免得还有人在这个话题上饶舌:“远水解不了近渴,关东各地牧守皆在千百里之外,要想解决叛军,只能靠我们自己。”

  马日磾与赵谦对关东豪族没有如王允那般的亲热,而且他们也对外兵入朝抱有顾虑,所以对皇帝谨慎的态度都表示赞成。

  赵谦当初颇受董卓重用,熟知凉州将校各自的品性,此时接话道:“叛军之中心思不齐,既有一心谋逆之徒,便定有侥幸求饶之辈。所谓上兵伐谋,将其分化瓦解,不失为一条好计。是故臣以为太尉的意见颇有可取之处,只是朝廷不能全依赖于此,还需要另做准备。”

  皇帝这时才拊掌赞同:“说得对,敌有十万之众,虽良莠不齐,但好歹也有几万可战之兵。所幸其群龙无首,只因求生而团结一致,如今彼再无性命之虞,正可将其分化拉拢,各个击破。遣派使者自然是要做的,关键在于派谁去,这个人必须既忠于朝廷,有苏武之才,又能让李傕等人信服。”

  于是商议过后,便以马日磾的名义让尚书台拟发诏书,不到半天便有数人自荐。

  皇帝亲自从中择选,结果却无一人得到允准,但他们也不是别无所获,皇帝虽然没有任用他们出城为使,但为了嘉奖他们的胆识与操守,特意将他们提拔为光禄大夫或中散大夫,归光禄勋杨彪直接管辖。

  众多人选无论自荐还是他人荐举,一概都不符皇帝心意。思来想去,马日磾觉得除了蔡邕,便再无第二人想了,再加上他也有意提携蔡邕重返朝堂,此时将其举荐出来,正中皇帝下怀。

  “好,我素知蔡邕忠义有才干,此次出使,他是最好人选。他若是愿意为朝廷效命,尚书台可即刻下诏拜为兰台令史。”蔡邕对汉室的忠诚,皇帝是毫不怀疑的,而且蔡邕在凉州将校中确实很孚人望,让蔡邕出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蔡邕能说服李傕、郭汜等众将弃军入城,便是大功一件。”

  君臣诏对,一言一句无不得仔细推敲,听到皇帝只说弃军入城,而不是率军归降。马日磾眉眼一突,似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没有做声,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