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十六章 到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金嬷嬷终于赶在中秋节前到了临安。带了十几个大箱子,八九个下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临安城西宅子里。

  惹得邻居都出来问守门的小厮,“小哥,是不是你们家主进货回来了”。

  金嬷嬷刚进门,还没梳洗就忙给于氏磕头。

  “小姐,奴婢来晚了。”金嬷嬷进门就跪在地上,哭诉着说:“小姐受苦了。”

  素雨和素霜忙将她架起来,扶着坐在圆凳上。

  于氏面带愧疚的看着她,“嬷嬷这不是打我的脸么?当时在上京,我没听你的,带着两个孩子三四个仆人轻装上阵的来临安了。现在我可是知道没人的苦了,我这一胎怀的又不安稳,手上的人都不够用,紧促的很。”

  金嬷嬷拉着于氏的手说:“小姐,奴婢这不是来了么?你就安心养胎,我将接生婆都请来了,贾婆子和郭婆子,然哥儿就是她们接生的。还有董婆子也来了,你怀然哥儿的时候,就是她管得你的吃食,这次还让她来管。”

  说着金嬷嬷从怀里掏出来个石榴红革丝荷包,递给于氏,“这是我来之前老夫人给的,夫人说穷家富路,让你不要节省。”

  金嬷嬷口中的老夫人是于氏的外祖母,武忠侯府的老夫人。

  于氏打开荷包,是张五千两的大额银票。“外祖母身体怎样?”她湿着眼眶,说道:“还是外祖母最疼我。”

  金嬷嬷最见不得她流泪,忙从怀里掏出帕子,“老夫人身体健康者呢。小心伤了眼睛,还怀着孩子,可不许再掉眼泪了。”

  于氏接过帕子,抹干泪水,催促道:“嬷嬷你快去好好歇歇,素雨她们早就将屋子收拾出来等你来了。”

  金嬷嬷见于氏面色红润,神态正常,放下心来,跟着素雨去了后罩房。

  素雨安排妥当后,回来禀告说:“金嬷嬷是跟着盛昶侯府的商船来临安的,侯府家的小世子也在船上。原本应该是八月初到,谁知道,路过太湖的时候,世子听说太湖景色优美,下令改道去太湖赏景,这就耽搁了十几天。”

  “怎么会坐盛昶侯府的商船来?”于氏问道。

  “带的行李多,走陆路太慢,刚开始打算租一艘小货船走水路。后来老夫人听说盛昶侯府有商船要往江南来进货,就去打了声招呼,顺便搭上了。”素雨给于氏说着刚刚打听出来的消息。“他家的世子听说是满十六了,出来游历的,多亏了他,咱们下人没住货船上,都跟着他住在客船上呢?”

  于氏笑道:“你不说我倒是忘了,盛昶侯府是有这规矩,男子年满十六周岁,或是出门游历一年,或是去军营锻炼一年,两个总要选一个才行。”

  素雨纳闷道:“这乘船游玩,丫鬟奴婢前呼后拥也算是游历?”

  金嬷嬷一行人风尘仆仆的来,却只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二门内所有下人都聚在院子中。

  于氏隔着门帘最在正屋,陆知然和陆娇娘留在她身边。

  金嬷嬷和王嬷嬷在院子里给大家重做安排。

  “董婆子,你主要还是负责夫人饮食这一块,现在厨房有施家媳妇,还有个帮忙的丫头,”她说着看了三丫一眼,三丫尖着嗓子说:“我...不是..奴婢叫三丫。”

  金嬷嬷挑剔的看着三丫,转头继续和董婆子说:“人手有少点,你辛苦些日子。施家媳妇只是来帮忙的,灶上缺人,王嬷嬷会接着选些合适的灶上丫头来。你看还有什么问题?”

  董家婆子也没客气,直截了当的说:“让我负责这么多人吃饭,就算有人帮忙,我也只能保证到夫人生产前这段时间没问题,月子里事情最多,后面至少也要再找来两个灶上丫头才行。”

  金嬷嬷看着王嬷嬷说:“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尽快找两个灶上丫鬟吧。”

  你来我往一番话,将施家媳妇就定性为来帮忙的,将王嬷嬷前面给她的承诺都给打散。

  王嬷嬷心中怒火冲天,偏偏于氏隔着门帘正看着她们,金嬷嬷又说的句句在理,她不敢也不能发火,只得紧要牙关吐出来个字,“好。”

  灶上的事安排好了,董婆子就带着施家媳妇和三丫回了厨房。

  金嬷嬷接着对素雨说:“前段时间辛苦你了,夫人的事以后就交给我吧,你专心做然哥儿屋里的大丫鬟吧。”又指了两个人给素雨,“让她们跟着你。”

  素雨也应下了。

  金嬷嬷又对素霜说:“王嬷嬷要忙外院的事,娇娘房里就留你当大丫鬟吧。”

  素霜应下,见金嬷嬷还想挑人给她,忙说:“大小姐在临安收了两个丫头,我带着她们两人就行了。”

  秋雁和冬草站了出来,给金嬷嬷行个礼,金嬷嬷见她们两一个大点,一个小点,不太放心,可是手里也没多余的人员,只能点头应下,“大小姐的事,件件都要过你手,你要多多费心了。”

  素雨、素霜也带着下人去收拾东厢房了。

  院子里的人少了一半,金嬷嬷又点了四个人同她去伺候于氏,剩下的人,有安排守二门的,有安排打扫院子的。

  “那我还是去照顾姨娘了?”一个脆脆的声音说道。

  金嬷嬷定睛一看,是个十来岁的丫鬟,“你原来是谁身边的丫鬟啊?”

  这个丫鬟就是荷心,她也不怕,脆生生的说:“我是吕姨娘身边的丫鬟,要是没什么事,我去给姨娘端药去了?”

  “去吧,去吧。”金嬷嬷和蔼的说。

  吕姨娘从搬到西城身体就开始变差,精神恍惚,日渐消瘦。大夫来诊脉后,也说不出有些什么病。只嘱咐少思虑,多静养,还开了些安神的药。

  陆娇娘却想起,上辈子在庄子上那几年,刚开始时,姨娘也是这种病状,后来慢慢的变得严重,开始自残,好似不知道痛似的,拿着剪刀或是银钗就往自己胳膊上戳,胳膊上一道道的血口子,让人看着就心痛。

  她这几日没事就往姨娘屋里跑,姨娘却是见到她就对着她流泪,将她赶走,一点也不想她出现在自己面前。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