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时候已经无法阻止女神教的兴起了,教廷所组建的十字联军根本不是贞德所率领的法军敌手,连战连败。[138看吾读.]
随着第4次的战役失败,教廷十字联军终于完全崩溃,女神教随之席卷了整个西欧。
这根本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失败,圣女贞德在连续的几次战役中都使用了女神祝福之类的大范围祝福神术,使得法军几入无人之境。
相比女神教这边连连显示神迹,包括前期在法国巴黎建立第一座神迹殿堂时候女神赐福——众目睽睽下从天降下神典赐予圣女贞德。
种种神迹无不宣告着女神的神力充沛且神格饱满,越发加深了民众对于女神的信仰。
法兰西境内的民众纷纷抛弃天主教信仰而转信女神教,除了天主教会日复一日的堕落影响了信徒的信仰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女神教在圣女贞德的手中连连爆发出神迹。
中世纪的欧洲可谓一片黑暗,人均识字率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境地,教会对于各方世俗文明的发展除了压制就是压制,基本没有任何光明可言。
而各国统治者也纷纷忙于教权和世俗权利之间的争夺,谁也无暇顾忌世界大势的发展。
女神教的诞生,从开始就异常强势,以一场又一场的神迹夺得了所有人的眼球。
随着罗马教廷所组建的各国十字联军惨败后,各国境内的教会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圣女贞德趁势推行女神教,很快就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影响力甚至开始波及中欧、东欧和南欧,天主教会的势力正在像潮水般退散。
其实罗马教廷手中也不是没有像样的神器可以动用,尤其他们看见贞德不断显示出神迹来扩大影响力之后,也想展示神器的威力来挽回日渐消失的影响力。
但是他们手中所保存的几件神器都已经几乎丧失了全部神奇威力,而后来的祈神也再没有获得过上帝的回应。神器所具有的仅仅一点点残留神力,在贞德面前很快败下阵来。
这种情况越发导致了罗马教廷的窘迫,他们甚至为此放下了身段向东正教求助。
不管怎么说,东正教也还是信仰上帝的教友,罗马教廷与东正教大牧首之间的分歧顶多算是兄弟倪墙般的内部矛盾。大家争夺的无非是正统旗号,教皇和大牧首是权力之争。
即便东正教和天主教之间的隔阂再深,无非也只是双方对于教义的理解有些不同而已。
但是当面对女神教的时候,双方还是应该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同联手。
可惜这只是罗马教廷的一厢情愿而已,他们早就忘记了当初是怎么对待东正教的。甚至于东正教的大牧首,也曾被罗马教廷开除了教籍。
现在罗马教廷遇到了危机,东正教笑都笑不过来,如何还有帮忙的心思?
不过东正教也没有做到太过火的程度,毕竟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信仰上帝的教会。
当然不太过火也就意味着支持程度十分有限,东正教所付出的支持多数都体现在口头上的表态,实际行动很少很少。
更多时候他们则是忙着推行东正教的理念来打击罗马教廷的势力,将东正教的势力范围动东南欧向着中欧推进。趁着女神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争执,还真被东正教扩大了影响。
甚至连苟延残喘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也开始重新焕发出生机来了,虽然还无法组织起来精锐大军击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包围,但却也恢复了不少领地。
而女神教则是越发的壮大起来,贞德所率领的法兰西军团势不可挡的横扫周边国家。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帝国的首都迁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此处位于商业贸易的通道上,除了在商业上有价值外,在军事上,亦是非常有利的位置,拥有防范异族入侵的屏障。但却在宗教上使得教会分裂更加确定,同时也因为政治权力减缩,不再轻易受到管辖。罗马主教 罗马当然失去身为首都的政治重要性,不过另一方面,迁移政府带来的权力真空,却令罗马主教有机会增加他在世俗和属灵事物上的影响力。罗马的主教和后来的教皇逐渐夺得政治上强大的权力。由330年君士坦丁迁都,至1054年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的期间,教会面对两个互相对抗的中心。特别是当查理曼在800年被加冕,实质上成为另一个罗马帝国后,东西方的纷争更趋明显,两者的关系几乎到达分裂的程度。至此,在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两个皇帝互相争竞。而在宗教方面,罗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亦互相争夺权力。
在东方,大主教与统治者之间,并没有如罗马教皇与帝王间出现的相争情况。起初,东方教会就与治理君士坦丁堡的领导人保持一段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非常密切,被西方教会人士和历史学家称为“国王兼教宗制度”,意思是指教会事务完全顺从皇帝的管理,教会实际上成为政府的一个部门。不过拜占庭的历史学家驳斥这项指摘,指出皇帝不是教士,而且大主教有权革除他的教籍。支持东正教的神学家宁愿用“和谐”(symphon)来代替“国王兼教宗制度”。和谐的意思是指宗教和政治权力互相支持,教会让信奉基督的领袖管理国家;但整个社会是由神眷顾的,国王是由神膏立的。“国王兼教宗制度”的指控,是东西方教会裂缝越来越大的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而当时的西方教会在数百年来,正努力争取教权高过政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