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二百五十一章 惊涛骇浪(一)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贞观十七年三月初九,安西都护府六百里加急邸报到京,奏明越王妃已于三月初三分娩,得龙孙一名,母子平安,求圣上赐名以佑之。上大悦,赐名纯,字孝恭,晋封淮南王,实封三百户,并着工部在京师城东灞水河边建法能寺一座以为此子祈福,此批复一出,京师为之一震——按唐制,亲王之世子年满十六后可封二字王,待亲王逝后,其世子可承袭为一字王,可现如今李贞之长子尚未满月就实封为淮南王,实是前所未有之荣耀,朝野自是为之颇多揣测,不过大体上都认定圣上此举乃是酬越王拓地之功罢,并无更深之用意在内,毕竟先前圣上迫于朝议,未曾对越王平安西之功进行实质性的封赏,此举不过是补偿性质罢了,朝野间虽颇多议论,却很快便平息了下来,无他,此际京师各方势力的注意力全被中书令萧瑀那道请求太子就位的奏折所吸引,毕竟太子一事才是关系到朝局变动的关键事情,相形之下,李贞之长子的格外封赏也就不足道哉了。

  萧瑀奏章一上,各方势力于震惊之余,全都忙着就此事进行协调,京师中风云变幻,各方密议不止,却殊无定论,除寥寥十数名大臣上本附和之外,余者皆保持沉默,而宫中依旧平静,未曾见圣上对此事有何评述,各方势力摸不着头脑之余,行动上便更是谨慎了起来,除了加紧联络己方人马之外,丝毫也不敢有异动,京师中呈现出一派诡异的平静,当然,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那种平静罢了,谁也不清楚这场大风暴会厉害到何等程度,只能是各自小心地提防着,可就在这等诡异的平静中,太子李治的行动却格外地引人瞩目——自三月初七早朝一散之后,太子李治并没有立刻借着萧瑀上奏本的新鲜热乎劲去联络东宫属官,甚至不曾召请上了本章的萧瑀进宫面谈,就跟无事人一般,可就在朝臣们以为李治胆怯无行动能力之际,轻车简从的李治却出现在了司徒长孙无忌的府门外。

  “老臣叩见殿下。”原本正与访客笑谈的长孙无忌听得下人传讯说是太子已到了自家府门外,立时吓了一大跳,连身上的便装都来不及换,便迎到了大门外,一见到正站在金轺车(唐制中天子、太子出行的专用马车,赤质,金饰末,重较,箱画苣文鸟兽)含笑而立的李治,忙疾步走上前去,双膝一弯,便要大礼参拜。

  “舅父不可如此,这是要折杀甥儿么?”李治不肯受了长孙无忌的大礼,忙抢上前去,双手扶住长孙无忌的双臂,很是客气地说道。

  “殿下乃万乘之躯,老臣不敢废礼。”长孙无忌胖脸上没有丝毫受宠若惊的样子,很是平淡地回了一句,不顾李治的搀扶,到了底儿还是跪在了地上,李治本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家伙,哪能撑得住长孙无忌那胖大的身躯,也只好尴尬地受了长孙无忌的大礼,待得长孙无忌磕了个头,这才苦笑着说道:“舅父快快请起,甥儿冒昧来访,还请舅父见谅则个。”

  长孙无忌多精明的一个人,哪会猜不出李治此时来自己府上的目的何在,按他的本心,实是不想参与到此事中去,尽管李治是他一手推出的太子,可长孙无忌却明白李治根本就得不到李世民的宠信,左右不过是个过渡性人物罢了,从长孙世家的长久来看,与早晚要被废的太子多加往来,实是不智之举,这些天来,长孙无忌正琢磨着要跟魏王那头拉上关系,以确保魏王能最终胜出,这也正是当日早朝时长孙无忌会出言指点苏勖的根由所在,对于李治的来访,长孙无忌实在是不怎么待见,可李治好歹是名义上的太子,又是自个儿的亲外甥,再怎么不待见,长孙无忌也无法拒之门外,这会儿见李治如此客套,长孙无忌更是坐实了心中的定见,知晓李治一准是为了就太子之位而来的,心中暗自提防之余,脸上却是堆满了笑地道:“太子殿下拨冗前来敝府,老臣感激不尽,殿下您里面请。”

  见长孙无忌没让自个儿吃闭门羹,李治暗自松了口气,笑容满面地一摆手道:“舅父您先请。”长孙无忌笑了笑,也没再多客套,摆了下手,走在路旁,微侧着身子在前头领路,将李治迎进了二门厅堂,又将李治安排在大位上坐定,自个儿却默默地垂手立在一旁,脸上虽满是笑意,却绝口不问李治的来意,只是一味地笑着。

  “舅父。”李治端正地坐在位子上,只是恭敬地叫了一声之后,却不再有旁的言语,可一双眼却在厅中侍候着的奴仆们身上游离个不停,那神情明摆着是要长孙无忌屏退左右,他有私言要与长孙无忌谈,这点儿小心思长孙无忌自是明白,可长孙无忌实是不想跟李治有太多的瓜葛,也就顾作不知,只是一味地陪着笑脸,丝毫也没有屏退左右的意思在内。

  李治此来乃是有备而来,似乎早已预算到会有此等局面出现,压根儿就不曾动气,见长孙无忌不吭气儿,李治眼珠子一转,突地眼圈一红,喉头动了几动,放声大哭了起来,那泪水横淌的样子,别提多伤心了。

  李治这一哭不打紧,却令长孙无忌傻了眼,一时间手足无措地不知该如何是好,愣了小半会,这才赶紧抢上前去,小声地问道:“殿下,您这是为何?老臣、老臣……”

  不待长孙无忌把话说完,李治突地起了身,大哭着跪倒在地,立时吓得长孙无忌忙不迭地跳将开来,一脸子讶意地看着恸哭不止的李治,好半会之后,无奈地叹了口气,一挥大袖道:“尔等全都退下,不闻招唤敢进大厅一步者,杀无赦!”一起子奴仆们听长孙无忌如此说法,哪敢怠慢,慌忙各自应诺退下不表。

  “殿下快快请起,您这是何苦呢,莫非定要折杀老臣乎。”待得众奴仆都退下之后,长孙无忌抢上前去,一把扶起李治,苦笑着说道。

  “舅父,甥儿求您救命来了,舅父,看在本宫死去的娘亲份上,舅父救救稚奴吧,舅父。”李治借着长孙无忌相扶之势起了身,一双泪眼朦胧地看着长孙无忌,满脸子哀怨状地说道。

  “殿下,您这是……,唉,这是从何说起啊。”长孙无忌心知李治要说些什么,尽管不想听,却又无可奈何,跺了下脚,叹了口气道。

  李治再次跪伏在地,恸哭失声地道:“舅父,稚奴这也是没法子啊,舅父,自古有言:王孙归来尚有窝,太子归来去何处?稚奴年幼,早失慈母,全赖舅父照应,方能苟活至今,可眼下、眼下……,唉,稚奴虽是年幼,却也知晓几分时局,自知非诸兄之敌手,望舅父看在甥儿那早逝的娘亲份上,帮帮稚奴吧。”

  “唉……”见李治几次三番地提到长孙皇后,长孙无忌心痛不已,长长地叹了口气,将李治扶起,语带诚恳地道:“殿下,非是老臣不肯出力,只是此事实非老臣力所能及啊。”

  “不然,甥儿以为此事只消舅父出面,定能成事,甥儿肯求舅父了。”李治见长孙无忌话头有所松动,心中暗喜不已,可脸上依旧满是泪水地接了一句。

  “哦?”长孙无忌脸上飞快地掠过一丝悔意,皱了下眉头道:“太子殿下欲老臣行何事,还请明言好了,若是老臣力所能及,当不辞也。”

  “若如此,稚奴先叩谢舅父的大恩大德了。”李治一收脸上的哀容,面露喜色地再次跪伏于地,频频叩首起来,惊得长孙无忌忙不迭地俯身搀扶不已。

  “太子殿下不可如此,还是先说说看,欲要老臣如何着力的好。”长孙无忌心中滚过一丝受人利用的怨气,可却并没有带到脸上来,只是柔声地说了一句。

  李治脸色一正,一双眼中露出哀怨之色地开口道:“舅父,您是知道的,自甥儿当了太子以来,从不曾参预过政务,只是担着个太子的虚名罢了,眼下诸兄在外地皆干着正事,风火正旺,在朝则结党营私,甥儿却只能坐困愁城,百般无奈,长此以往,甥儿势必落于人后,大哥的前车之鉴就在不远处矣,然,甥儿虽是不才,却不愿落得那般下场,甥儿自问才学不足以服众,可甥儿却有一样非诸兄所能及之处,那便是甥儿颇具识人之明,知晓朝中何人是顶梁柱,何人是滥竽充数之辈,若是能得历练之场合,甥儿定能有所表现,断不会输于诸兄,愿舅父助甥儿一臂之力,让甥儿能一展所长。”

  听着李治那愈说愈慷慨激昂的话头,长孙无忌倒吸了口凉气,好一阵子说不出话来,默默了一阵之后,才开口道:“依太子殿下看来,何人是顶梁柱,何人又是滥竽充数之辈?”

  “舅父问得好,朝中重臣无数,然,真能称得上有大用的不外乎三、五人而已,这其中文的有房玄龄、诸遂良,武的不外乎李绩、李道宗等人,可他们却称不得顶梁柱,唯有舅父方能当此称谓!”李治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李治尽自说得如此动听,长孙无忌却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太子殿下过誉了,老臣蒲柳之姿罢,哪当得栋梁材之称,这顶梁柱一说,老臣愧不敢受,殿下切莫再提也。”

  李治慨然说道:“不然,舅父修《贞观律以规天下,定《大唐仪礼以教化民众,皆不世之功也,更遑论尚有辅佐父皇鼎定天下之功,论及当世诸臣,无人能出舅父之右者,舅父若是当不得顶梁柱之称,更有何人能当得!”

  长孙无忌一生最得意的政绩并不是官居司徒,也不是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际遇,而是整治出了《贞观律与《大唐礼仪这两部书,虽从不在人前提起,可自个儿心目中却以为自己得了法、儒两家之所长,胸中才学足以傲视当世,此时见李治所言恰好搔到了自己的痒处,倒也兴奋得很,口中虽连道:“不敢当,不敢当。”实则对李治怯弱无能的固有看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第一次真心实意地出言问道:“太子殿下要老臣如何做,且请明言好了。”

  “多谢舅父抬爱。”李治为人虽怯弱,却不是个傻子,自然听得出长孙无忌此言并不是像先前那般只是敷衍而已,立时心神一振,恭敬地躬身行了个礼道:“舅父,甥儿所需无多,只求舅父去与父皇打个商量,让甥儿能回东宫,一者可避后宫之嫌,二来甥儿也可借此机会接触政务,为父皇分忧,甥儿也不求多,若是能一日在东宫办差,一日在宫中陪父皇即可,无论此事能不能成,甥儿都拜谢舅父之大恩了。”

  李治这个要求说难不难,可说易却也不易,无他,在长孙无忌看来,李世民根本无心让李治出头露面,又怎可能给李治一个培植羽翼的机会,当然,若是长孙无忌据理力争的话,却也不见得不能成事,只是如此一来,长孙世家势必就得死死地绑在李治这辆马车之上了,一旦李治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话,长孙世家能不能撑得下去那就难说了,事关整个家族的安危,长孙无忌哪敢随便应承下来,面对着李治那企盼的目光,长孙无忌却又不好当面出言拒绝,沉吟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斟酌地开口道:“太子殿下的心意老臣知晓了,只是此事重大,若是贸然去见陛下,一旦说不通,则万难挽回矣,且容老臣好生琢磨一下该如何面圣,过些日子老臣再回殿下可成?”

  长孙无忌之言虽是含糊,可却并没有说死,好歹是给李治留下了份盼头,尽管尚不能如李治的意,可李治也明白长孙无忌能这么说,就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见事已至此,李治也不敢多行催逼,陪着笑道:“多谢舅父了,甥儿这便告退,等着舅父为甥儿做主便是。”话音一落,恭敬地再次向长孙无忌行了个礼,便要往外而去。

  长孙无忌这会儿心头思绪杂乱,见李治要走,倒也没多挽留,笑呵呵地陪着李治出了自家大门,恭送李治的马车去远之后,这才转身走进了自家府门,埋着头往书房方向走去,脸上满是愁容。

  “世叔,太子殿下走了么?”长孙无忌刚一进书房的门,正与长孙无忌长子长孙冲笑谈着的崔泽忙站了起来,抢上前去,恭敬地行了个礼,笑着问了一句。

  “嗯。”长孙无忌心思很重,只是点了头,并没有多说些什么,大步走到正中的主位上坐定,抬眼看了看满脸笑容的崔泽道:“子詹向来思维敏捷,可能猜到太子殿下的来意?”

  自打贞观十六年长孙成亮疯了之后,原本长孙成亮的挚友都已甚少登其门,唯有崔泽不离不弃,时常上门探问,又因其人才学出众,加之又是名门之后,甚是得长孙无忌的看重,出手帮了崔泽一把,使其由崇文馆学士转为司业(从四品下)之高位,而崔泽也知恩图报,对长孙无忌忠心耿耿,如今不但是长孙无忌门下常客,更是隐隐然成了长孙无忌的心腹谋士之一,凡有难决之大事,长孙无忌总会问问崔泽,每每都能得到正确的答复,故此,长孙无忌对其极为依重,此次事关长孙世家未来之事,长孙无忌有些子拿不定主意,这便不避嫌地问了起来。

  “世叔可是考小侄了。”崔泽笑了笑,不以为意地道:“太子殿下此来不过是因着萧中书那份折子之故,要世叔出面为其求肯罢了,实不难猜度也,小侄以为太子殿下当是动之以亲情也,然否?”

  “呵呵,子詹之心思灵巧,老夫万不能及也。”长孙无忌笑着点了点头道:“既如此,计将安出?”

  崔泽脸色一变,忙不迭地退后一小步,面色略带惶恐地道:“世叔,此乃国事,又关乎长孙一族之将来,小侄实不敢多言。”

  “无妨,且做笑谈耳。”长孙无忌并没有因崔泽缄口不言而生气,反倒很是欣赏崔泽的识大体,笑了一下,随意地说了一句。

  拿国之大事来当笑谈,这等气度也就只有长孙无忌能做得出来,崔泽可是没那份淡定,苦笑着摇了摇头道:“世叔,此事重大,若是小侄妄言,影响到了世叔的判断,罪莫大焉。”

  “子詹无须多虑,老夫心中自有定策,子詹但讲便是了。”长孙无忌笑呵呵地摇了下手道。

  “也罢,那就恕小侄放肆了。”崔泽缄默了好一阵子之后,咬了咬牙,算是下定了决心,缓缓地开口道:“世叔明鉴,小侄以为今上心目中的继位者其实并不是当今太子,而是吴、魏、越三王中的一个,此三王无论是人望还是自身的才学都远在当今太子之上,之所以不立三者中之一,无外乎是因圣上不想因党争而误了朝局罢,可眼下三王虽出,却并不安于其位,此次安西弹劾案便是明证,是故,陛下之平息党争之举措其实并未曾见效,只不过由明争转入了暗斗罢,以今上之睿智,只怕都看在眼中了罢,世叔以为然否?”

  崔泽所言乃是尽人皆知的事实,长孙无忌自然早已知晓,此时见崔泽分析无误,倒也没有多说些什么,只是捻了下胸前的长须,点了下头,一挥手,示意崔泽接着往下说。

  崔泽会意地点了下头,接着道:“世叔明鉴,小侄以为今上纵然睿智,然面对如今这个朝局,其实也是束手无策,无他,三王各有千秋,都非等闲之辈,陛下尚未定下真正的继位人选之前,是绝对不会对三王加以制约的,是故,此乱局依旧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除非当今太子真能名副其实,然,某观当今太子虽小有才气,却怯弱不已,实入不得今上之法眼,只是……”

  “只是怎地?”见崔泽说到一半停了下来,长孙无忌愣了一下,这才紧赶着追问了一句。

  崔泽脸色变幻了好一阵子,似乎有难言之隐,好一阵子挣扎之后,这才接着道:“按理来说,此等大事小侄不该多言,既是世叔一定要问,那小侄就放肆一回了。”话说到这儿,顿了一下才接着道:“只是无论是三王中的那一位登了基,对世叔一脉都是弊多利少,唯有当今太子继位方是世叔一族的福音!”

  “哦?此话怎讲?”长孙无忌脸上的笑容不见了,肥胖的脸颊抖了抖,一双老眼锐利如刀地看向了崔泽,眼里头隐隐带着丝杀气。

  崔泽并没有躲避长孙无忌那锐利的目光,而是紧盯着长孙无忌的双眼,畅畅而谈地道:“世叔明鉴,小侄以为那三王各有各的心腹手下,手中握有的朝中重臣不再少数,虽也可能需要世叔的支持,然却无必然的紧迫性,若是他们上了位,未必会重用世叔罢,可当今太子却是不同,他手中一无势力,也无谋臣相助,纵然萧中书肯相助,只怕也是枉然,唯有世叔方是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若是世叔能力挽狂澜,辅佐当今太子成事,则世叔一脉之将来可期,然,这里头却有个碍难之处,那便是今上之态度,若不能扭转今上之心意,所有努力必将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罢了,此事凶险异常,小侄实不敢为世叔谋划,一切还请世叔善加考虑为妥。”

  崔泽所言算是极为诚恳,已将整个朝局剖析得分明无误,既指出了投靠三王与帮着李治的风险,也道明了可能之收益,但却并没有直接说出长孙世家该何去何从,而是理智地将决策权交到了长孙无忌的手中,完全尽到了一个谋士的职责,饶是长孙无忌心烦意乱,却也不得不为崔泽的涵养和风度叫绝不已,只是在该如何决断上,长孙无忌却茫然了,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个川字,苦着脸陷入了沉思之中……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