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457 经济之与苏联的合作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作为制度论的推崇者,李广因为医疗卫生生育方面的失误,开始加速推动新闻出版法的制订。

  逻辑很简单,如果有记者及时的把那些悲剧在报纸上发表,应该能早一步提醒公众的关注,在舆论之下,政府想视而不见都不可能,从而也能促使政府早一步开始这个计划。

  海唐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是空白,李广本以为没有管制新闻会更加自由,甚至在有意放纵。但是,他哪里知道,现在的民间小报根本不敢登什么负面新闻。

  李广喜欢搞调查,秘书们立刻分头行动,分析了多日,李广办公室,简称李办秘书--蒋则名,也就是电影第一滴血的男猪脚,唯唯诺诺委婉的道出了最核心的原因--海唐国,李广是按照民主国家打造的,但是最高权力都掌控在李广,袁晔,苏茂德三人手中。这三个人什么关系,大家伙都明白。

  没有文人拿脖子和刀子比强度,在国内受够了毒才黑暗的文人们精明着呢。因此,现在的新闻现象是表面无压力而实际强压力造成的结果。

  如果说是仅仅为了收集国内的各种信息,政府方面可以增设机构。但是现在的海唐国政府机构已经真的够庞大了。当然,这个指的是官民比例,而不是官员的数量。

  二十一世纪,李广也曾经愤青过,偶尔也会吐糟官员数量实在太多。但是现在位置不同,视野更广,他分析出来了一个官员多的原因--政府掌握的资源太过庞大。海唐国现在虽然实行土地私有,但是大部分企业,大部分的土地资源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机构不够大。真的是管理不过来。

  为了既不扩大政府规模,还要做到下情上达,李广认为新闻出版事业应当能够填补政府的能力缺失。而且,新闻自由长远来说,对于防止官员来说是真正的长效机制,这是文明的一个标杆。

  不过具体到如何实施,屁股决定论在这一刻发挥了作用。

  一则李广没有犯幼稚病,会认为绝对的新闻自由有利于国家发展。另外,李广有那么一种对于唧唧歪歪的文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讨厌。

  二则。最近一份民间报纸的新闻稍稍的刺激了李广一下。这份报纸上,竟然有马屁精拿李广的私生活说事,认为像李广这样的英明神武的(后面省略一千字)国家领袖,可以通过法律特许娶两个甚至更多的老婆。

  尼玛,拍马屁就拍马屁吧。这篇小文章竟然把苏紫紫和袁然进行了比较。最后对苏紫紫歌功颂德一番,得出结论苏紫紫应该是正室。

  当天晚上。袁夫人。也就是袁然的老妈,立马杀到了李广的办公室。质问李广这篇花边新闻是不是他指使的,是不是准备趁着袁总理外出访问,袁然也不在国内,准备抛弃袁然,和苏紫紫结婚。

  袁夫人一惯是贤妻良母类型的。在海抗军的医疗系统中,声望极高,不少医生护士都是她的学生。

  在涉及到女儿袁然的终身幸福,贤妻良母也会变老虎的。

  在这个问题上。李广面对无论苏毛氏还是袁夫人,一贯有丈母娘恐惧症。李广满头大汗,好不容易安抚了袁夫人。

  后来,由于医疗卫生生育计划,袁夫人从军中医疗机构转业,成为一个极富盛名的产科医生。在海唐国民间,苏毛氏因为宗教和婚姻介绍的爱好,有菩萨之美誉。而袁夫人则在几年时间里,送子观音的美名传遍了海唐国。两位岳母都强势,李广更加难办,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综合各种原因,李广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对新闻出版法定下的几条立法原则,就可想而知了。也幸亏李广有过二十一世纪的经历,要不然想写出这么几条,很不容易。要是二十一世纪的愤青看了,李广订立的这些原则,都是二十一世纪被吐糟的对象。但是,有法可依总比无法可依强(你懂得)。

  而且这个新闻出版法,可不仅仅是管管报纸广播什么的,无论是电影电视书籍报纸,甚至是教材都囊括其中。事关重大,由不得李广不重视。

  有一点比较神奇。要知道海唐国立法,几乎都是依靠美国和英国提供的专家学者,那些人可是不怎么听李广的,如果是违背他们自认的某种法制精神,这些人可是会扯皮反对的。

  但是李广订立的几项原则,竟然并未被抵触。究其原因,洋鬼子们不懂有一种计谋叫挂羊头卖狗肉,暗度陈仓。李广是以战争期间的临时措施名义要求制定的。

  一则战时美国英国的新闻管控比李广订立的原则还要苛刻,算是一个负面因素。二则,这个年代的新闻,无论是英美都绝对不是像后世那么自由的,也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原因。而专家学者们的法制意识稍稍超前一点,勉强算是一个正面的推进。两个负加一个正,于是就形成了海唐国特色的新闻出版法。

  有法可依,虽然这个法限制甚多,但是却给新闻工作者了相当保护,舆论监督逐渐形成。更重要的是,民间有了发声的合法渠道,这很重要。

  再后来,袁然回国,她认为在新闻传媒方面吃了苏紫紫的亏,民间支持率降低。于是收购了现有的几家民间小报,又建立了广播电台。苏紫紫也不甘示弱,袁然建一家,她也建一家。后来的海唐国,就形成了两大媒体对抗的局面。

  袁然为了扩大传媒的影响力,在每个乡镇免费送报纸。苏紫紫干脆把报纸送到每个学校医院等单位。

  苏紫紫大方的每个乡镇送收音机。袁然也把收音机送到每个学校每个医院。

  这年头,搞传媒可是不怎么赚钱的,即便是赚钱也顶不住这两个女人这么败家竞争。

  李广曾经暗自叫险,幸亏他有先见之明。立法先行,在某个时间法院出手,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方才平息了这场历时十多年的传媒大战。理由稍有牵强,但是这两家媒体这种只赚吆喝不赚钱的玩法,其他想介入传媒产业的商人根本就挤不进去,实在是赔不起钱哈。

  两大传媒集团在多年以后也有了倾向,袁然旗下的真理传媒成为执政派的喉舌,而苏紫紫旗下的理想传媒却成了反对派的代表。两个传媒各有立场,倒是在打嘴仗中给海唐国国民培养了现代国民的意识。不过,这两个传媒集团,在某些时间段立场是可以转换的,至于为何转换。只用看执政的是哪派的代表了。

  至于李广的意志如何体现,你猜呢?

  需要提一下的是,新闻出版总局的局长,就是电影《第一滴血》男主角蒋则名,此人长袖善舞。极善平衡之道。

  自此蒋则名从一普通政府官员,风光的电影演员。李广办公室秘书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政府的中高层官员。

  在两个强势无比的传媒集团中间。这个官可不好当的。后来他能担任十多年这个新闻出版总局的局长,足以说明其人能力非常。

  有关国家制度的建设,李广自认为做的还是不错的,短短的一两年,政府,法院。议会三权分立的雏形已经有了,甚至连廉政公署也已经建立,而且其他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几部。

  成就感固然令人自豪。但是涉及到经济,李广就不那么爽了。

  自从李广因为超前的眼光。把一千所学校一千个工厂--简称双千计划弄的严重超支。就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超前了,有些头脑发热想玩大-跃-进。

  又一项巨大的工程投资现在就摆在李广面前,而且这也是李广支持的,但是等到签字,李广又犹犹豫豫。

  苏德战场的局势比起历史同期来说,对苏联要恶劣的多。时至今日,苏联仍未能展开反攻,尤其是北方战场仍然是被德军压着打的状态。

  因此,印度洋上对苏联的补给线就显得更加重要。苏联仅仅给海唐国几十门大炮和数万条冲锋枪那是绝对不能满足李广的胃口的。而苏联现在又穷的要命,各项物资都紧缺无比,海唐国想从苏联得到更多物质上的好处,实在是太困难了。

  傻乎乎的帮助苏联,那种事李广做不来,袁总理也不可能学雷锋。敲不来物资就敲点技术,盟军本来就有那么一条约定:科技合作。

  经过几番外交谈判,正验证了那句话--形势比人强。老大的红-色苏-联不得不向海唐国做出了让步,两国之间展开了几项科研合作。

  在旷日持久的外交谈判过程中,海唐国年轻的外交官逐渐成熟。所谓兵多能出将,一个年轻人展露头角。

  来自中国东北的王绪才年轻外交官,凭借他对俄语的熟悉以及对俄国的认知,更有对俄国的仇恨(其祖死于日俄战争中。所谓日俄战争,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乃是国家民族之悲哀),在谈判桌上死缠硬打,尽显一个外教官的风范。因其名字和大唐朝的外交家王玄策音相近,被袁总理赞为海唐国当代之王玄策。

  和苏联之间的科研合作,说是合作其实只是好听一些。当然了,这个名义上的好听对于好大喜功爱面子的斯大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质是苏联出科学家出技术,在几个方面援建海唐国。

  苏联的科技没有欧美发达,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苏联方面的技术也是有相当的独到之处。

  海唐国首先从苏联敲诈的最重要的一个科研项目就是“风洞”。

  海唐从美国好不容易购买了一条野猫舰载机的生产线。但是设计生产战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现成的生产线,最多能帮海唐国的航空工业引路。但是想真的做到研发一款战机,或者民用飞机,那需要的条件就多了去。如果认为有了一条生产线就能造飞机,就能制造新型战机,那纯粹是做梦。

  尤其是李广对战机的目标并不在螺旋桨战机上,而是喷气式战机。

  而设计战机。制造战机,有几个项目是必须的。发动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苏联的水平,李广看不上眼,他另有打算。

  不过设计战机,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那就是风洞。

  风洞,这玩意说原理的话,并不复杂,不外乎是通过风机或者压缩气体吹过一个安装飞行器的通道。从而模拟战机在不同速度下的性能。

  但是,正如许多原理不复杂的东西,想建造一座大型风洞,建造一个风洞群,可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技术的。

  而这些技术。即便是美国航空工业最发达,也不一定超过苏联。苏联早在二战前就建立了一个世界上唯一的全尺寸风洞。截面积达到十二米乘以八米。也就是说,整架战机都可以放到风洞中做实验。

  要说这种技术倒不一定技术要求最高的,也不一定是难度最大的,但是工程量却是极大,造价极高。

  美国的战机都是财团企业生产的,没有老板肯花大价钱去建造这种设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投资建设大型风洞。至于德国神马的,有个小风洞就不错了,根本就投资不起全尺寸风洞。

  苏联这种体制却不怎么考虑经济效益,于是乎早早的就建了一个大型风洞。事实证明。苏联这种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思维在这个项目上是正确的。

  要不是这个大型风洞,就苏联的航空工业基础根本不可能在二战中,和二战后迅速设计制造出诸多先进飞机。

  科研的过程是没有一帆风顺的,苏联能建造出大型风洞,自然是走了大量弯路,耗费了巨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于这种技术当然是保密的重点。

  同样的,美国对此也是保密非常,李广不认为海唐国能从美国得到这项技术。

  在海唐国开发战机的起步阶段,李广首先就想到了风洞的重要性,李广可不想走弯路。要知道,越是大工程,稍稍的走一点弯路就是无数的资金。

  那么苏联,就是海唐国唯一的此项技术的来源地了。

  苏联不舍得,但是却无奈。现在的印度洋几乎是海唐国海军一家独大,别说苏联需要海抗军护航,如果海抗军玩点什么不为人知的花招,苏联也只能是忍气吞声。王绪才在谈判桌上根本不要脸面,对上一贯不要脸只要利益的苏联,倒是棋逢对手。形势比人强,苏联不得不屈服。

  经过几轮谈判,苏联派出了一个专家组,帮海唐国设计建造一个风洞群(设计战机不是一个风洞就可以的。)

  其中最牛的一个项目是十八米乘十二米大型全尺寸风洞。这个项目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而最先进的一个风洞,虽然不是全尺寸的大型风洞,截面比较小,但仍然是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跨音速风洞。这玩意苏联美国统统没有,没有苏联专家引路和辛勤工作,海唐国想自行开发这样的项目,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还不知道要消耗几多资金。

  计划是非常的好,但是资金的消耗也是绝对巨大的。而且现在是战争期间,不用考虑这个项目怕是在战争结束前都难以完工,也就是说不可能为这场战争服务。

  这就是李广难以下决心的原因所在。

  有些设备,有些技术,有些人才,李广是打定主意要从日本和德国抢了。但是这种技术,等到战争结束,想从苏联这里捞到这种级别的技术,纯粹做梦。而海唐国要是想在世界舞台上笑傲风云,必须在某些项目上有先发优势。

  李广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下笔签字。这一签字就是十亿唐元,而且还只是一年的费用。

  除此之外,海唐国和苏联还有两个技术合作研发项目。不过这两个项目,李广签字就爽利的多了。

  其中一个是炮钢的冶炼。在二战时期,甚至是以后的数十年中,苏联如果说有某一项技术绝对领先的话,那就是大炮的制造,其中炮用合金钢的冶炼工艺乃是最为核心的技术。

  从苏联和德国火炮在战场上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德事工业够发达,但是德国的大炮却不比苏联的火炮技术高明。苏联的火炮看似粗糙,但是其炮管的耐用程度,不仅是德国连美国英国都望尘莫及,本来法国的火炮技术或许能和苏联比一比,但是法国很悲剧的投降,因此苏联在这方面相当有优势。

  而合金钢炮钢的冶炼,和非常多的工业技术一样,重要的不是理论,甚至不是能写到规程中的工艺技术,而是浸透在工艺技术中的工人经验。海唐国有电炉,也有各种钢材和配料,但是如果没有成熟的工艺流程以及足够经验的技工,生产出来的炮钢简直如同垃圾。

  而合金钢的冶炼技术,可不仅仅是能用在大炮上,各种工业都能用到。所以,这项技术也被海唐国从苏联手中敲诈而来,苏联派出了一个几十人的技术队伍帮海唐国完善铸造合金的冶炼。

  海唐国在这项合作中,后来夹带了一项私活,耐热高强度合金的冶炼。这玩意是为了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做技术储备的。

  至于另一项技术--喀秋莎火箭炮。

  唯有这一项算得上是两国共同研发。原因是,海唐国的科研人员自从得到了苏联的火箭炮样品,自己虽不能准确分析其成分,但是只要花钱,美国科技人员轻松就能破解。因此,海唐国不仅掌握了固体燃料的生产技术,而且由于材料的丰富(能从美国购买),山寨出来的火箭炮比起苏联原装的精准度还要高。

  现在两国的技术人员在取长补短,希望能设计出更加适合战场的火箭炮。

  而海唐国承接了部分苏联火箭炮固体燃料的生产任务,也创造不少效益。

  双方合作之外,海唐国最近造出了对付坦克的单兵利器--火箭筒。要是没有苏联的火箭炮技术,仅仅凭海唐国自己研发,怕是会很艰难的。从四四年开始,海唐国的火箭筒由于性能的优良,替代了美国的巴祖卡,成为盟军战场上必不可少的陆军装备。这款口径四十毫米的火箭筒,以“铁矛”的大名称雄世界。

  这款武器被海唐国技术人员发扬光大,甚至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海唐国出口武器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就是铁矛火箭筒。

  这些项目都是有利于海唐国长期发展的,甚至很快就能见到利润,但是眼前却需要投入。

  钱啊,还是钱。(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