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愿意报道一部作品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没有报道价值,好莱坞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新作品开拍,但大部分都没有新闻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媒体愿意报道了。但显然“死囚漫步”不属于这种类型。
从梦工厂的投资到蒂姆罗宾斯的自编自导,从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剧本到苏珊萨兰登和雨果的加盟,“死囚漫步”身上着实有太多的瞩目焦点,足以吸引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即使不是连篇累牍的大面积讨论,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的局面:除了“洛杉矶时报”,没有任何媒体给予报道,就连一篇快讯通稿都没有,这实在太过反常。
道斯卡特知道原因。
不久之前刚刚杀青的“七宗罪”着实是得罪了一大批人,剧组的保密封闭拍摄倒不是大问题,毕竟需要封闭拍摄的剧组大把大把,“七宗罪”的举动并不算意外,重要的是剧组不愿意合作的强硬态度,这让许多媒体记者都十分窝火。
导演大卫芬奇就是一个硬骨头,暴力不合作的姿态让记者格外头疼;主要演员之一的摩根弗里曼一向是低调的个性,见到媒体记者往往都是微笑,然后就默默离开了,让记者们想要使力也没有落脚点;让人意外的是,一向愿意配合媒体的布拉德皮特这次也显得意兴阑珊,几次采访都是草草结束,态度显得很敷衍,更奇怪的是,布拉德的经纪人马丁鲍姆居然也默许了,这让记者们完全是一头雾水。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雨果。
从开机新闻发布会的缺席开始,雨果就彻底拒绝了记者所有的采访,即使期间发生了迈克尔杰克逊的重磅事件,雨果也依旧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这让记者们很是憋屈:本来现在面对雨果他们就是被动的一方,是他们需要求着雨果进行采访,而雨果的高傲姿态更是让他们感觉到了耻辱。
记者们知道,这就是好莱坞的规律。演员籍籍无名的时候,他们求着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每一次采访机会都格外珍惜;演员大红大紫的时候,记者求着他们进行采访,因为这家报纸不采访,那家报纸就替补上,竞争格外激烈。
所以,即使记者对这些“耍大牌、摆架子”的演员千百般看不顺眼,即使记者在背后对这些演员破口大骂、嗤之以鼻,但工作的时候还是要摆着笑容冲上去。这就是行业规则,也是他们的饭碗。
过去三年多时间里雨果上升势头无人能及,所以记者们在雨果这里吃瘪次数也最多,更不要说这期间发生的斑斑劣迹了,女巫审判的伤痕至今没有完全消除——迈克尔杰克逊洗刷冤屈的时候首当其冲被谴责的就是自命不凡的无冕之王们了,这简直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噩梦了,而且估计最近一年两年之内都不会完全退散。
记者们总是希望看到雨果吃瘪,但每次都失败,而他们却又屡败屡战。之前“生死时速”上映时,记者们联手抵制这部作品——或者更为准确一点是联手抵制雨果,但可惜他们似乎准备不足,封杀还没有来得及发挥威力,就被“生死时速”以势如破竹的票房掠取姿态杀得片甲不留。
结果还是媒体妥协了。
不过这次却不一样,当“死囚漫步”确定男主角由雨果担纲之后,以“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每日新闻报”、“休斯顿纪事报”、“今日美国”为首的几家报刊杂志带头发起了这次运动,想要给雨果一次狠狠的教训。
他们将不会对“死囚漫步”进行任何形式的报道!
“纽约邮报”他们之所以选中了“死囚漫步”,原因很复杂,却也很简单。
首先就是电影主创阵容影响力有限,蒂姆的圈内人脉很广,但他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老好人,和大家的交情也都有限;苏珊虽然颇具影响力,但作为一名女演员,她的人脉触角和影响辐射力也都十分有限。
其次虽然这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担纲制作人的项目,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看在雨果的面子上进行投资的,所以他对这个项目势必没有那么上心。一千万美元的投资,不痛不痒。更何况,这是梦工厂旗下的作品,刚刚成立才半年的梦工厂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死囚漫步”这样一部小成本作品——这也是梦工厂前面两部作品都选择了低投资的独立电影的重要原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死囚漫步”本身就不是一部具有潜力的作品,就好像“日出之前”一样,这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即使口碑再逆天、即使演员号召力再强大,影响力都是有限的。九十年代始终不是独立电影发光发热的年代,因为时机还没有到,“低俗小说”闯出一片天之后,但真正让环境发生改变,还是需要时间酝酿。
简单来说,“死囚漫步”是一个软柿子,它是不可能发生类似于“生死时速”、“西雅图夜未眠”那样爆冷的情况——至少可能性很小。
而且,这一次他们是有完全准备的,他们准备从“死囚漫步”开机开始,到拍摄、杀青、后期,再到电影前期宣传、上映都进行冷处理。
这是信息时代,当一部电影缺少了媒体的支持时,想要打开局面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记者们倒是很想看看“死囚漫步”到底会创造什么样的成绩,而到时候雨果又是否愿意低下他高傲的头颅来恳求记者的采访——他们都在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或者说,无冕之王们都在期待这一天。
所以,当“纽约邮报”等报纸展开了这项运动时,需要得到了许多报纸的响应。作为“洛杉矶时报”在西海岸最大的竞争对手,“旧金山纪事报”十分乐意配合打击一下竞争对手的王牌;作为全美销量前十报纸中最有幽默感的“芝加哥论坛报”幸灾乐祸地给予了支持,他们颇为好奇这一次无冕之王们“以大欺小”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欺负一个投资仅仅一千万美元的软柿子,本来就是胜之不武,更为有趣的是,这以大欺小的结果似乎还有悬念。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中立的媒体也都表示了支持,不是因为他们多么讨厌雨果,而是因为“死囚漫步”本来就没有什么噱头值得报道,他们干脆就不报道了,顺水推舟一下,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说不定到时候就有爆点了。
但是要让所有媒体都“闭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现在雨果的强大号召力已经得到了大量媒体的支持,就算出现争议情况也有许多媒体愿意为雨果说话,何况是现在这种荒谬的情况呢;即使仅仅是“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这三家媒体的号召力就已经足够左右整个舆论走向了。
这就是此次运动最为诡异的地方:“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都闭嘴了,其他支持雨果的媒体也都闭嘴了,就连“洛杉矶时报”都只是报道了简讯。
如此局面让“死囚漫步”看起来像是一个大学生拉着自己同学拍摄毕业设计的项目,从卡司到剧本,没有任何值得关注的地方,所以就连地方报纸、校刊都不愿意报道。即使没有雨果,依靠蒂姆、苏珊的影响力,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局面才对。
其实“洛杉矶时报”原本是准备了正式报道的,虽然没有一整版,但的确是有半个版面的安排,尼古拉斯为此写了一篇专门报道,他对蒂姆进行了专访,并且对雨果和苏珊对手戏产生的火花表示了极大的期待。
另外“纽约时报”也准备了正式报道,他们是从史蒂文的角度切入报道,讨论了他选择“死囚漫步”这个项目的原因。这也将是一篇专稿,安排在重要位置上进行刊登。
但是在最后时刻,里克却说服了“纽约时报”撤下报道,“洛杉矶时报”也将详细报道改为了官方新闻稿,所以报道都被撤了下来。包括“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和雨果、和奋进精英经纪公司有良好合作关系的新闻媒体,都得到了里克的电话,撤下了报道。
所以这才造成了如今一片诡异的安静的局面。
里克从道斯那里第一时间得知了“纽约邮报”的盘算,他知道“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都准备了相关报道,如果要形成对抗,这并不是困难的事,他甚至有办法和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联手,让“死囚漫步”的新闻铺天盖地。但这样一来,“纽约邮报”他们的算盘就得逞了:他们才是得了便宜又卖乖的一方,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为了话题焦点。
里克仔细想了想,一来“死囚漫步”本来就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这就是一部不需要太多关注的独立电影;二来雨果也需要安静的环境去钻研演技,记者的骚扰是他现在最不需要的东西了。
这样一想,其实媒体的冷处理反而符合他们的需求,那么何不就顺势推一把,让所有新闻媒体都彻底闭嘴。这样反而能够让“纽约邮报”他们的位置变得尴尬起来:真的没有任何新闻出现了,那么他们是报道呢还是继续不报道呢?如果继续不报道,那么新闻价值又在哪里呢?他们发起这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恶心雨果一下,但终极目标还是取得爆点、赢得销量,只要能够获得利益,他们才不在乎雨果到底做了什么。
所以,里克在取得了蒂姆、史蒂文等人的同意之后,就制造了如此局面。
所有媒体集体闭嘴,所有媒体!那么,现在“纽约邮报”等人应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