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贞回到营中,对戏志才等人说道:“孟德明天必会发兵攻我任城。”戏志才等人中,颇有不懂荀贞为何会这么说的。曹((操cāo)cāo)亲自到了前线,他当然是肯定会攻打任城县的,但是荀贞却怎么就料定,曹((操cāo)cāo)明天就一定会大举进攻?便有人问道:“为何?”
“孟德与我相见,我观孟德举止,意态虽豪旷,实色厉内荏,以虚言吓我,由此足可见兖州(情qíng)势之急,今我亲至合乡,对兖州的士气无异雪上加霜,为此计,我断定孟德明(日rì)必会出兵。”
兖州不能与徐州相比,徐州内部较为安稳,兖州不然,而荀贞又有善战之名在外,以曹((操cāo)cāo)之智谋,他肯定不会久拖,公孙瓒攻冀州时,冀州州郡的长吏、豪强纷纷投从的殷鉴未远,久则生变,因此,荀贞如此断定。
任城县,曹军兵营。
曹((操cāo)cāo)对臣属说道:“贞之已非昨(日rì)之贞之,往(日rì)军功名声不足畏也。吾决意,明(日rì)即攻任城。”
将校中有人忧虑地说道:“刘、陈固守城中,许君卿龟缩城外,成掎角之势,怕是不宜强攻。”
曹((操cāo)cāo)笑道:“强攻之举,是无谋之人才会采用的。”
“噢?这般说来,明公必是有妙计了?”
曹((操cāo)cāo)笑而不语,一副(胸胸)有成竹的模样,却不肯就说,而是转看向陈宫、程立等谋臣,说道:“仲德公、公台,卿等皆高士,想来定有克敌取城的高策了?”
说是故弄玄虚也罢,说是御下之术也好,陈宫、程立与曹((操cāo)cāo)皆相处不短时(日rì)了,对他有时会做出这种“使人莫测高深”的样子都很熟悉,见惯不怪。
陈宫捻着胡须,斟酌考虑,说道:“唯今之计,或仍是只有声东击西、调敌出援。”
程立表示赞同,说道:“任城内外,敌军呼应,镇东将军现又在合乡,驰援近在咫尺,吾军确是不宜强攻,上策莫过於还是要想办法把许君卿或刘、陈给调出来,这仗就好打了。”
曹((操cāo)cāo)问道:“如何调之?”
许显等都是沙场宿将,并且三人皆非鲁莽恃勇之士,夏侯惇此前已经数次用计,想要把他们从城中或营中调出,结果都未奏效,可见“给调出来”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程立答道:“兵法所谓‘攻敌之必救’,只要我军所攻之处,是徐州兵的必救之地,自然就可以把许君卿或刘、陈给调出来了。”
曹((操cāo)cāo)听到这里,遂发大笑,说道:“仲德公高见,与我正同!”
夸赞程立是“高见”,又说“与我正同”,曹((操cāo)cāo)这话倒是把他自己也夸进去了。
夏侯惇问道:“兵法固是此理,可是徐州兵的必救之处是在哪里?”
曹((操cāo)cāo)笑对程立说道:“仲德公以为呢?”
程立回答了两个字。
合乡,荀贞营中。
臣属听了荀贞的话,有人说道:“夏侯惇数攻任城不下,曹东郡虽亲引兵至,但任城近则有许将军为援,远则有明公在合乡,料曹东郡便是大举发兵围攻,也定难克成。明公,他会发起攻势么?”
“孟德,智将也,他当然不会硬攻。”
“明公的意思是?”
“我料他必会用计。”
“用何计也?”
“攻城之术,不外乎久围与打援两法。久围非孟德现下所可取,以我度之,他肯定会用计,以图把玄德、公道或君卿调出来,从而野战决胜,先破我一部,然后再挟胜威,围城攻之。”
“那么以明公高见,曹东郡会怎么把刘将军、陈校尉或许将军调出来?”
荀贞沉吟稍顷,却是也猜不出曹((操cāo)cāo)会用何法,遂笑道:“万变不离其宗。管他会用何法,只要我军知其意图,不上当便是。”顿了下,对戏志才等说道,“若是我料得不错,孟德果然用计,以图野战打援的话,志才,我意将计就计,卿意何如?”
任城,曹军兵营。
程立回答的两个字是:“东平。”
曹((操cāo)cāo)闻之,顿时哈哈大笑。
这程立,与东平较上劲了。
先前,他建议鲍信佯败,曹((操cāo)cāo)作势领兵去救,望图可以借此调出刘、陈或许显的兵马出来,因为曹((操cāo)cāo)顾虑新掌兖州未久,担心这么做会引起兖州士绅以及州兵的离心,故而没有(允yǔn)可。
现下,程立有把目光投到了东平。
只不过,这次他并不是建议鲍信佯败,而是建议曹((操cāo)cāo)装作暂时放弃进攻任城,改打东平。
夏侯惇对程立也算较为相熟了,知道此人年龄虽大,可说近似老年了,却是丝毫无有老年人的慈悲心肠,但凡用计,颇多毒辣,尤其是在面对百姓与兵卒时,常有居高临下之态,压根不把自己和百姓与兵卒视为同类,简而言之,百姓和兵卒对他而言之,只是“可用”或“不可用”罢了,夏侯惇对他的这一点虽是说不上反感,然亦无甚好感,佩服与忌惮并存,听得他此言,蹙眉说道:“吾军用兵多时,只为攻复任城,无故转攻东平,镇东将军会相信么?”
夏侯惇对程立无甚好感,程立毕竟年纪大,又非大士族出(身shēn),深知人(情qíng),城府深沉,对夏侯惇这个曹((操cāo)cāo)的(爱ài)将兼姻族,却是向来礼让,笑言答道:“正因为吾军用兵多时,而任城久攻不下,所以我军转攻东平,镇东将军才会有可能相信,……并且……。”
“并且什么?”
“东平相李瓒,李膺之子也,与镇东是郡里人,两人又为旧识,李瓒之子李宣且正在镇东帐下效命,於公於私,一旦吾军转攻东平,吾料镇东是定然不会坐视不理。”程立抚须笑道,“此正我所言,兵法之所谓‘攻敌之必救’也。”
李瓒与荀贞同郡,两人旧识,而今李瓒投靠了荀贞,他的儿子李宣又在荀贞帐下效力,这两条原因已经足够分量,加上李瓒是李膺的儿子这一条,如是曹((操cāo)cāo)假装转攻东平的话,荀贞还真是得救,——要知,李膺在世时,名满天下,是颍川士人的代表人物,号为“天下楷模李元礼”,并则李膺与荀淑、荀氏八龙都有交往,现今他的儿子投了荀贞,被曹((操cāo)cāo)进攻,确是於(情qíng)於理,论公论私,荀贞都是必须要救的,不然的话,一定会对荀贞的名声造成坏的影响。
无论怎么用计,许显、刘备、陈褒就是不上当,城内城外成掎角之势,这个任平就像是个硬石头,不好打,既然如此,那么便换个思路,佯攻荀贞之必救,借以调动许、刘、陈部,从而寻找机会在运动中歼敌,程立的这个献策深得兵法之妙。
军议过了,曹((操cāo)cāo)回到寝帐,侍从奉上药汤。
药汤是侍从们掐着时间,刚熬煮好的,还冒着腾腾的(热rè)气。曹((操cāo)cāo)皱着眉头,接过药汤,闻了一闻,一股浓郁的药味扑鼻而来,他空出一只手来,按了按额头,叹道:“未料此疾,竟如此难医。”虽是不想喝,为了能集中精力指挥接下来的战斗,却也不得不饮。
顺着咽喉,苦味入腹,曹((操cāo)cāo)丢下药椀,忙又端起侍从们奉上的蜜汤,一饮而尽,算是姑且冲淡了这股药味。
这药汤,治的是头病。
曹((操cāo)cāo)的(身shēn)体一直很好,包括现在,也是生龙活虎,因了少时好动,近年从戎,又常骑(射射)练武之故,十分强健,然而正当盛年,从去年开始,却不知何故,患上了头风之疾,(日rì)常(情qíng)况下倒也无恙,不影响生活、工作,唯在(情qíng)绪波动比较大时,比如当愤怒、紧张等之类时,这头疾就会突发,严重的时候简直痛入骨髓,莫说行走站立了,坐都坐不稳当,只觉天旋地转。
换了几个大夫,却都不能根治。
曹((操cāo)cāo)心怀远志,焉肯做个整(日rì)与药罐子为伍的?因是,寻常时(日rì),虽有药方,他不肯用,只有到不得不用,例如眼下这种(情qíng)况的时候,他才会勉强服用几剂。
长子曹昂,从子曹安民,两人皆从在军中,此时俱在曹((操cāo)cāo)的(身shēn)边。
曹昂非常关心地观察了会儿曹((操cāo)cāo)的神态,问道:“父亲,今(日rì)头疾可有又犯么?”
别看曹((操cāo)cāo)在见荀贞,以及与程立等军议时,外在的表现皆是从容自若,实则他的内心中,已经是连着多(日rì)紧张不安了,头风之疾因此适时而来,今天已经犯过两次了,但在儿子和从子面前,曹((操cāo)cāo)不愿把自己“软弱”的一面流露出来,笑答道:“今(日rì)倒是未犯。”不想在这个事(情qíng)上多说,他问曹昂、曹安民,“程公之策,汝二人以为何如?”
曹昂答道:“昂以为,可称上策。”问曹((操cāo)cāo)道,“父亲,决定要采用程公之策了么?”
曹((操cāo)cāo)暂不回答,问曹安民:“汝以为呢?”
“程公之策,确是良计。”
曹昂、曹安民二人,在曹((操cāo)cāo)诸多的子侄中,算是出类拔萃的,皆有军旅之才,是以,曹((操cāo)cāo)虽有几个年岁比曹昂两人更长的同产弟弟,然却不用,平时只把曹昂两人经常带在左右,而以两人相较的话,曹昂颇肖曹((操cāo)cāo),为人沉稳,行事有度,智勇兼备,又胜曹安民一筹。
总而言之,对曹昂、曹安民,曹((操cāo)cāo)都是很喜欢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政治集团能否长期兴盛,不但要看当权者,更要看新鲜的血液,荀贞注重这一方面,曹((操cāo)cāo)亦然,曹昂、曹安民,就是曹((操cāo)cāo)目前着力培养的少壮力量。
听了二人的回答,曹((操cāo)cāo)说道:“程公之策,确是当前唯一可用之计了。”回答曹昂适才的问题,“唯今也只有采用此计来试一试了。”
“刘备、许显、陈褒若是还不中计?”
曹昂没有等来曹((操cāo)cāo)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刘备等若是还不中计的话,曹((操cāo)cāo)也只能说是无计可施,只有退兵或硬攻两策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