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百八十一章 谁来背锅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呼的一声。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望着赵通判,脸上的神色也经历了震骇、惊讶、了然最终到膜拜的转变。

  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反正注定打不过那李家小贼,直接弃城跑路吧,不但金国朝廷很可能会秋后算账,而且也对不起这潍州数十万的百姓。

  最最关键的,大家都是读圣贤书的,多多少少要点脸面,直接弃城跑路,实在是有损官声。

  既然如此,不如虚张声势的拉开架势,集结三万人马,与那李家小贼硬桥硬马的干上一架。

  而在场的诸位,则趁着这个间隙,赶紧悄悄的收拾家私细软运走。

  到时候,要是前线的官兵天神下凡打败了李家小贼,那自然是我等指挥有方。

  要是前线的官兵吃不住劲彻底溃败,那么大家伙就赶紧跑路就是了。

  如此,岂不是既保全了官声,对得起百姓,还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简直是皆大欢喜!

  想到这些,在场的众人对赵通判彻底膜拜了。

  “赵兄果然高屋建瓴,见识也远在我等之上!”

  “我潍州府有赵兄这样的大才,区区李家小贼,又有何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用最肉麻的话,表达对赵通判的感激之情。

  至于那即将奔赴前线的三万官兵究竟会死多少、伤多少,又有谁会关心这些呢。

  毕竟,那是一些没读过书的苦大兵,他们的贱命,又岂能与我们读圣贤书的人相提并论呢,国家养他们一场,现在也是他们捐躯报国的时候了。

  “此战,该由谁来指挥?”这时候,一人忽然问道。

  瞬间,整个屋子的气氛,显得格外的诡异。

  既然明知道三万官军多半要战败,那么此战的前线指挥将领,可就有极大的人身危险了。

  毕竟,一旦真的崩盘了,到时候兵败如山倒的情势下,人家可不管你是大头兵还是将官,刀剑面前一律平等。

  更何况,即便指挥的将领侥幸保住性命,但三万败给了三千这样的惨败,不但对个人的声誉是个巨大的冲击,而且金国朝廷过后肯定会追究责任。

  可以说,这场战斗的前线指挥,注定是一口超级大黑锅。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落在了赵通判的身上。

  毕竟,官场上可一贯有个习俗,就是谁提出的问题谁负责。

  既然是赵通判提出的这么精妙的计策,那按照这个习俗来说,自然要由赵通判全权负责这个计策的执行了。

  赵通判深吸了一口气,求救式的望着徐辉。

  徐辉深吸了一口气。

  老实说,赵通判刚才那个妙计,也彻底让他心里横亘许久的大石头彻底落了地。

  因此,于情于理,他总不能把这口超级大黑锅扣在赵通判的头上。

  毕竟,别的不说,万一赵通判恼羞成怒了,以赵通判的精明老道,既然能想出这么一个坑了三万官兵的阴招,自然也能想出坑了在场诸人的阴招。

  因此,本着稳妥起见,徐辉决定拉赵通判一把。

  “诸位,虽然那李家小贼兵马精悍,但咱们官府却也有兵力优势,即便我等另有所谋,也不能就此拱手认输!”徐辉满脸肃然的说:“所以,我们要全力想办法打赢这一仗。

  而要想全力打赢这一仗,此战的指挥至关重要!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都是一些文官,哪里懂什么兵法?

  专业的事情,必须要由专业的人来做!

  要是由我们这些外行来指挥三万大军,岂不是等同于儿戏?

  如此,既对不起三万将士,也对不起朝廷、对不起百姓!

  因此,本官提议,应遴选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来指挥此战!

  这样,即便我们最终真的打输了,那也是天意如此,怨不得别人。

  至少我们都尽力了,到时候不论谁问起来,我们也问心无愧!”

  众人听了纷纷附和:“知府大人所言极是!”

  “下官以为,潍州指挥使陶强带兵多年,熟知兵法,深谙韬略,乃是不世出的将才,由其指挥此战,区区小贼何足道哉!”

  “说的是!某也久闻那陶指挥的大名!陶指挥不但在咱们潍州,便是在整个山东乃至河南等地,也是威名远扬!”

  “放着如此良将而不用,算怎么回事!”

  徐辉抚掌大笑:“本官也以为陶指挥乃是不二人选!既然诸位都这样认为,那此事就这样定了!”

  这时候,却听那赵通判试探性的问:“知府大人,那陶指挥可三个月前就赋闲在家了......”

  徐辉一张脸顿时沉了下来。

  原来,那陶强生性耿直,又仗着资格老,因此平时对徐辉也不大尊敬。

  徐辉早就对此很有成见,却碍于陶强在军中颇有威望,因此一直引而不发。

  四个月前,徐辉深感潍州境内的民军愈发呈现星火燎原的势头,要尤其是随着德州、济南等地彻底变色,要是再不赶紧把这潍州的民军弹压下去,用不了多久,自己也要卷铺盖跑路了。

  于是,徐辉便严令陶强率兵出击,限期一个月内务必将民军全部驱赶出潍州境内。

  那陶强虽然带兵多年,但思维老化,即便有兵力优势,但面对游击队那种打法,又如何应付得了?

  开始的时候,陶强还是兴致勃勃的呢,但那游击队一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战术下来,偌大的官军很快就强的拖瘦、瘦的拖垮。

  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陶强大军非但没有取得任何像样的战果,反而连战损带病倒,总计折损了近两千人,却总计杀伤游击队也就二三十人。

  尤其是,官军一路下来,四处扰民,搞得民怨沸腾,不少百姓反而更加坚定了帮助游击队的决心。

  无奈之下,陶强只有黯然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结果撤退途中,由于官军一心回家,又被游击队逮住空隙狠狠地追打了三次,又折损了一千多人。

  陶强好不容易率军返回府城后,二话不说,不等那徐辉申饬,立即将将印送到府衙,然后直接卷铺盖回家赋闲去了。

  而那徐辉也乐得少了个碍眼的,对此自然没什么好说的。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