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一百零五章 御赐真迹()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李恪回到府中,还没有坐稳就见王德走了进来,还不及李恪说话,就听他说道,“皇上宣汉王御书房觐见。”

  李恪有点惊讶,李世民这个时候找自己是为何是呢?“不知道父皇找儿臣所谓何事?请王公公告知?”李恪问王德。

  “殿下赶快随老奴进宫吧,老奴也不知道皇上为什么会召见你。”王德拱手说道。

  “请王公公稍等片刻,本王去去就来。”李恪说完,就闪身入了后殿,然后他找兰儿服侍自己将衣冠整了一整,方才出来,跟王德道,“王公公请。”

  王德微一侧身,躬身道让李恪前行。

  两人来到甘泉宫,王德禀报完毕之后李恪方才进入御书房。李世民看到李恪,在还没有行礼之际对他说道,“不用行礼,你先给朕说说你最近都在做什么。”李世民的声音淡淡的没有任何的表情。

  李恪很奇怪李世民会如此问自己,直言说道,“禀父皇,儿臣在府中攻读《论语》,除此之外就是习武练枪,甚少出府。”

  “《论语》?”李世民重复道,“那你且说说自己看到那里了?有何见解。”

  “儿臣看到《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李恪答道,“对于孝道一说儿臣有明白了很多道理。”

  “说说你的理解吧!”李世民此时才抬起头看李恪一眼继续批改奏章。

  李恪心里嘀咕,你在看奏章,我说什么你能听的进去吗?但是他不敢明目张胆的这么说,只能微微吸了一口气说道,“其实孔子想告诉孟懿子答案并不是‘无违’这两个字。因为,孔子跟其弟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和上面的那段因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就是想通过自己弟子的口告诉孟懿子何为孝道。因为,孟懿子当时鲁国的大夫,孔子对他的问孝不能直言,只能通过这种形势向他传达自己的意思。”

  “当时应该情景应该是这样的,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他问我上面叫孝,我就告诉他‘五违’不要违背。樊迟曰:‘何谓也?’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当时的那个画面,学生在前面驾车,静静的,没有开腔,而老师好像在自言自语的告诉他,刚才答复孟懿子问孝的经过,樊迟一听,回过头来说,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的。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儿臣认为此处的这个‘礼’应该理解为对父母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应和爱戴。而当他们入土为安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然后,孔子说道了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跟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又是另一种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当一个孩子生病之后父母的心情非常的忧愁和担心,而你应该像他们担心你那样去担心他们,孝道他们。”

  所以,儿臣觉得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身份,但对于仁孝都是一样的,不光是世家子弟,还是一国大夫,都因该做到孔子的孝道之说。”

  李恪说道这里,李世民突然抬头若有所思道,“恩,你的解释倒也新颖,如此一说孔子确实将孔子在这里的问孝解释的很清楚也很透彻。”李世民符合道,“但是,‘为政篇’中你对其他地方又何理解?”

  这时的李世民已经不是在问李恪,而是抱着考教他的心态,他想看看自己这个平时不学文的儿子,认真赌气数来,对《论语》究竟有多深的理解。

  李恪看到李世民赞同自己的观点,继续说道,“其实,为政篇中有一段的孔子自己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放在为政篇是太重要了,他通过对自己的剖解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合乎常理,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都要放到政务中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实际来处事。他的意思说一个从政之人最起码的先是自己有修养,自己有了解百姓的生活,了解国家的处境,了解生活百态,才能更好的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恩,你说的很对,当官就要为百姓办事,如果没有切身的接触百姓的生活,没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确实会出现政务上的疏忽和不严谨。”李世民说道,“你对《论语》的解释简介独到,注解新颖,不同于以往的大儒教条式的将孔子的思想固定化。父皇没有想到你这几天会有这么大的进步,心里甚慰。”

  “谢父皇夸奖,儿臣只是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已,还请父皇指教。”李恪谦虚道,他见李世民的语气没有像刚才那么冰冷。所以,他自己说话的时候也不在太拘束。

  “《论语》阐述的是‘以德为政,以仁为孝’你只要理解透这两点,就能对孔子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李世民煞有兴趣的说道。

  李恪没有想到李世民用八个字就概括了一本书的内容,但他的解释又很正确,让李恪吃惊不已,都说李世民在一位博才多学的帝王,果然如此,从他对《论语》简单的八个字的评价就能看出他对这本书的了解程度。想到这里,李恪对李世民肃然起敬,他觉得这才是一个帝王该具备的品质,博才多学才能更好的通过前人的智慧治理好一个国家。

  李世民看到李恪一副我明白了的样子,心里安慰不少。自己的儿子当中,唯有李泰博才多学,对书法和绘画都很有天赋,他就是喜欢这样儿子。如今,李恪突然转性,开始学习书法绘画,还不断在努力读书,并且他的见解独到,有的时候自己在听完他的讲述后才明白了很多不明白的道理。

  他看了一眼李恪,见李恪恭敬的神态,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有点多疑,毕竟他是自己的儿子,通过刚才他对孝道的理解,能理解的这么通透,说明他还是一个孝子。如此一想,他对李恪又产生了一种慈爱。

  “你数日来为朕出谋划策,又举办蹴鞠比赛,还举荐人才,朕不知道该怎么奖励你,就赐你一副王羲之的真迹吧!”说完,朝王德看了一眼,王德会意,从书架上拿出一幅卷轴递给李世民,历史打开卷轴看了一眼,将它递给了李恪。

  “父皇,这是你多方收藏才找到真迹,儿臣不能接受你的赏赐。”李恪知道李世民对王羲之真迹的痴迷,才如此说道。说实话他也确实想弄一幅真迹,自己没事的时候可以临摹观赏。

  “父皇给你的东西你就拿着,不要在推辞了。”李世民沉思说道。

  “谢父皇!”李恪这才上前接过卷轴,欣喜不已。

  “朕还要批改奏章,你就先下去吧!”李世民给李世民东西之后有点疲惫的说道。

  “父皇要保重龙体啊!”李恪神情激动的说道,“儿臣告退。”说完躬身离开了御书房。出了甘泉宫他顺便来到杨妃的千秋殿。杨妃见他拿东西,就脸色一寒斥道,谁你让跟你父皇要王羲之的真迹的,难道你不知道他特别钟爱这幅字吗?李恪没有想到杨妃会发怒,这才将自己的甘泉宫的事情跟杨妃说了一边,杨妃在听李恪讲述的时候脸色阴晴不定,等李恪说完脸色这才好转,神气显得有点柔和,是你父皇赐给你的就好。李恪见杨妃很多时候跟他欲言又止,就知道她似乎想告诉自己什么,觉得李世民赐真迹给自己并非这么简单。所以,他跟简单了说了几句话就急急忙忙的离开了皇宫朝岑文本的府邸而来。

  岑文本能猜测到李世民此举的意思吧?李恪如此想着。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