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十章 出远门(1)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八月初,朝廷正式任命卢植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其副将,破虏将军董卓与荡寇将军周慎亦为卢植部下。

  卢植统率诸郡的步、骑兵十余万驻扎在美阳县,与边章、韩遂等叛军相持。

  崔钧写信将这些情况发往常山元氏县告诉崔超和赵普。

  赵普接到崔超亲自送来的书信时,他正让赵云收拾远行的行礼,看完信神色淡然,顺便告知崔超他近日要南行去豫州谯县,南阳郡,九江郡以及吴郡,可能要半年才能归来。

  崔超一脸愕然,“你不去帮使君平叛?一点都不担心西北的局势?”

  赵普拍拍崔超的肩膀,“崔公安心,使君此战必胜,等十一月收捷报吧!”

  他已经如此说,崔超不信也得信卢植此战必胜,此刻反倒担心他的南行,毕竟这时各地的局势尚不稳定。

  “那安定准备何时出门?”

  赵普其实也拿不准时间,“短则一两天,慢的话七天吧!”

  他准备给赵云打造一把趁手,容易携带的武器,若不然一直负枪而行,太过引人注目。

  可若是不带,出行的安全还真不能保证。

  “我派两伍军士随行吧!”崔超不太放心。

  “不用了,如此反而最易暴露行踪,”赵普道:“你帮我寻一个最擅打造武器的铁匠,我设计了一把武器。”

  崔超拿过图纸一看,分明是两把短枪,“这等武器何须另行打造,府库里多得是,你自去寻两把。”

  “崔公不知,这其实内藏玄机。你只管派人去寻就是。”赵普没跟他解释,因为涉及到一些后世的知识,很难解释的清楚。

  午后,太守府的吏从来禀告,城南军营有位汤姓铁匠,铸刀技术精湛,把把都锋利无匹。

  赵普带赵云赶了过去,这位汤姓铁匠四五十岁,天生异象,上肢奇壮无比,下肢相比之下就有点短小。

  “汤兄可有名字?”赵普兴许是演义野史书籍看得多了,见到这等异象之人,就以为是大隐隐于市的英雄豪杰。

  那汤铁匠憨憨笑道:“禀上官,小人父母早亡,不曾有名字。”

  赵普闻言,也就不好再深问,把自己画得图纸拿给他看,“这样的枪造的出来吗?”

  “这种很简单,”汤铁匠同样把赵普所画得图纸看着了两把很简单的短枪。

  赵普有些惭愧,心想自己可能真的在美术方面没有什么天赋,他手指其中一杆枪的枪头,“这里不是枪尖,是一些纹路,纹路明白吗?”

  其实赵普所说得纹路,其实就是螺丝的原理。

  这原理说起来简单,但在古时固定物品一般都是铆接或者榫接。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

  铆接使用铆钉连接,比如剪刀这种就属于活动铆接。固定铆接的物品像角尺和桥梁建筑。

  至于榫接就更加的广泛了,是传统建筑常用的技巧。在古老的建筑或寺庙中常可发现,它是两块材料一个做出榫头,一个做出榫眼,两个穿到一起,靠材料的摩擦力将两块材料固定在一起。

  比如木凳。

  但这两杆短枪赵普要求的是要灵活的连接,铆接和榫接显然都不合适。

  他的设计是一处短枪的枪头犹如螺丝钉,一处短枪的尾部犹如螺丝帽。如此在平时负在背上好携带,需要战斗的时候,则可迅速连接。

  但是显然汤铁匠是听不懂的。

  赵普跟他讲解了半天,犹如对牛弹琴,他最后只好折腾半天,用木头削了一个简易的螺丝钉。

  汤铁匠看后似有所悟,明白了那个短枪枪尖的原理。

  赵普又指向另一杆的尾部,“这里要和枪尖出严丝合缝,这样他们可以连接在一起,也可以拧开。这个打造起来困难吗?”

  汤铁匠想了一会,“可能要费上几天工夫先做个模子。”

  赵普不由长舒口气,总算费的时间不长。

  不过他猜想汤铁匠应该是将铁水浇灌到模子里面铸造出来,这杆枪如果是生铁的话,质地软,易弯,一般的钢又太脆,易折。

  刚制的刀剑还好,可如果枪杆易折的话,还不如用韧性强,质地硬的木头。

  后汉是有淬钢的技术的,那些“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利器无一不是百炼之钢。

  只是掌握这百炼钢技术的人很少,而且即便是有人掌控了这种百炼钢的炼制之法,未必会有精湛的淬火技术。

  汤铁匠为军营人人敬佩的铁匠,相比淬炼技术是极好的,可看他憨厚,百炼钢的炼制之法应该不大会。

  “汤兄,我教你一种炼制铁器的手法,炼出来的铁器坚而有弹性。”

  赵普研究过汉末和三国时期钢铁炼制的工艺,甚至还读过姜维所著的浦元别传。

  蒲元其人是三国时期蜀国神匠,曾为诸葛亮造刀。

  浦元别传记载,他认为“蜀江爽烈”适宜于淬刀,所以造刀为求锋利,命人远涉千里至蜀江取水淬刀。

  取水人不慎将水倾覆少许,无奈取途中水补充,被浦元一眼识破,命人再取蜀江水淬刀。刀成,削铁如泥,世称“神刀”。

  至于百炼钢,它的品种繁多,见于记载的有:“五炼”、“九炼”、“卅炼”、“五十炼”、“七十二炼”及“百炼”。

  炼字前面这些具体数字的特定含义,后世研究者一般认为是指加热的次数,即炼了多少火。

  后世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叙述磁州百炼钢的过程,就是连续烧锻百余次,至斤两不减为止。

  三国时期,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内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

  孙权有三口宝刀,其中一口名“百炼”。蒲元为刘备造的宝刀,上刻“七十二炼”

  这些无论是百炼还是七十二炼都是用的炒钢之法。

  所谓的炒钢,其实就是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但是这种方法炼制出的钢,碳渗进的多少,分布的是否均匀,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所以就需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

  这在古时是一件颇为耗时耗力得工程,所以宝刀难求。

  好在,这种方法简单,他可以教汤铁匠,如果哪天他有时间可以找到燃烧起来火焰温度更高的煤,就可以大大缩短这种工艺的流程,进而大量推广钢制武器。

  前汉虽然已经开始使用煤炭,但发现的煤矿数量较少,难以推广,而赵普知道并州乃是产煤大区。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