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二百五十五章:明镜台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吴国是吴皇的,可是吴皇不可能尽知吴国事。

  但是如果吴皇在意,那永京城发生什么事,都会事无巨细的传到他的耳中。

  不然他也不会连领着严高去蘅芷阁的是永王的人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吴皇将议和一事交给勤王吴宪去做,实际上也是考校吴宪的一种方式。

  东宫之位一日空悬,就说明吴皇心中还有犹豫,仍然在两位皇子之间举棋不定。

  本来在陈吴两国开战之前,吴皇心中是偏向永王吴政的。

  虽然吴政去前线有魏文仲和魏皇后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是吴皇对他们的心思怎么可能不知道。

  答应了让吴政去参军,心中也就有了让他入主东宫的意思。

  可是大军得胜后吴政的种种表现,又让吴皇打消了这心思,转而将议和一事交给了吴宪,考校起吴宪来了。

  在陈道丰顺水推舟算计吴国这件事上,其实吴皇清楚,吴宪多费些时日,怕是也能够将这两州之地从陈道丰手中要回来。

  只是吴宪却直接进宫找到了自己。

  对此,吴皇心中非但没有不满,反而觉得他做的对。

  因为这是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最快,最稳妥的方法。而且是完全以吴国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考量的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童贯说吴宪看清形势的原因。

  那么吴皇把这件事情交给童贯去处理,效率究竟怎么样?

  吴宪进宫的次日。

  他手中拿着议和文书,举棋不定。

  勤王府正堂,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人,罗伊和孟适之。

  吴宪问道,“父皇让我今日携带议和文书去找陈道丰,还说在先前的条件下,非但不能同意他们收回两州的说法,反而让我再要一州之地,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

  孟适之沉吟后,缓缓说道,“皇上英明,此举定有深意。”

  吴宪瞧了一眼孟适之,差点爆出一句粗口,“屁话”二字已经到了嘴边,被他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倒是一边的罗伊,款步轻摇,在堂中走了几个来回,而后说道,“君无戏言,皇上既然这么说,定是事出有因,我想殿下只需要静观其变便好。”

  吴宪道,“可是父皇让我今日去,我什么时候去?”

  罗伊道,“等到时机到了,殿下自然会知道的。”

  吴宪想了想,左右想不出为什么,反正今天才刚刚开始,那便等上一等。

  永京城每天都很热闹,尤其是接近上元节。

  可是今日永京最热闹的地方,不是那有人卖艺的天桥下,也不是那已经挂上了花灯的猜灯谜的酒楼,更不是那新开张的叫什么剧场的地方。

  而是京兆尹府。

  天刚蒙蒙亮,京兆尹张永年刚刚打着哈欠踩着卯时的点进了京兆府衙,府衙外的鸣冤鼓如同炸雷一般响起,响动整条街。

  半个东城都听到了京兆尹府方向传来的鼓音。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接一个,一早上来京兆尹府擂鼓喊冤的便有四拨人。

  平日里小偷小摸的基本上都是京中各县衙处理。

  京兆尹府接的案子都是一些比较严重的大案,很少一天之内有如此多的报案人数。

  不对,不是一天,是仅仅一个上午。

  张永年坐在堂上,看着堂下跪着的一众人,面露怒容。

  详细了解了一下,本以为是什么人命大案,结果却是人找不到了。

  这四拨报案人来报案的原因都相同,家中都有妙龄女子失踪了。

  失踪时间最长的已经有近十天,最短的不过两天。

  张永年担任京兆尹已有七年,心中一思量,便有了数。

  这四个案子看来应该是同一人所谓。

  都是人口失踪,又都是妙龄女子,据说姿容也是上佳。

  看起来应该是贩卖女子的案子。

  张永年顿时有些没了兴致,抬手便要将这群人打发回各自所在的县衙。

  可就在这时,堂外走入一行人,不顾两旁衙役的呵斥,径直走到张永年面前。

  他们腰间佩挂统一制式弯刀,身着亮银甲,白巾掩面。

  为首一人伸手从怀中掏出一块令牌,在张永年面前一晃。

  张永年定睛一看,脸上满是惊讶之色,起身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忙叫了一声,“见过大人。”

  那人对张永年点了点头,耳语几句后,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放在了案几上。

  做完这一切,一行人转身而去,张永年在坐回椅子上的时候,还心有余悸。

  刚刚那些人,就是传说中的明镜台,七年了,我这京兆尹竟然也能够见到他们。

  明镜台。

  所有在永京为官的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可是只有有数的人有幸,也可以说是不幸的见到过他们。

  据说他们直接对吴皇效命,只听从吴皇的命令。

  他们没有品阶,但是却权势滔天,因为他们出现的时候,背后站的便是吴皇。

  张永年坐下后,满脑袋的疑问。

  为什么这个案子竟然会牵扯到明镜台。

  他倍感压力的同时,心跳也不由得加速,兴奋了起来。

  这对他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机会。

  要知道,他现在正在办得案子,可以说是在替皇上办事啊。

  事情一定要办得好,办得利索。

  他想着刚刚那位明镜台的大人对他说的话,“案情便在这信封之中,专心办案,莫出偏差。”

  张永年将眼前信封打开,抽出一封信。

  他越看越心惊,这信上面对案情的描述简直是事无巨细,每一个细节都分外清晰。

  只要他张永年识字,只需要按照这信中所写办案,怎么可能出现偏差。

  接下来的时间内,张永年直接带着京兆尹的人径直出城,按照信中位置的描述。

  分别在郊外一处废弃的寺庙后院,北山坡后的乱坟岗,还有一处死水湖泊中找到了三具尸体。

  在寻找尸体的过程中,张永年命人在发现尸体的附近搜索。

  分别搜到了一个带血的刀鞘,半截镶嵌着宝石浸染着血迹的腰带,还有一只靴子。

  这三样东西的位置其实在信件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张永年命人搜索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而后,张永年根据腰带和靴子的制式还有上面绣的图案,大胆作出这案子可能和陈国使团有关系。

  带人向着陈国使团所在的驿站而去。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