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绍被软禁,丁原带人且战且退之时,刘辩和公卿们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站在复道之上,望着冒起滚滚浓烟的北宫,刘辩等人顿时目瞪口呆,不知该何去何从。
刘虞皱着眉头道:“陛下,看来乱军是有计划的谋逆!北宫已经陷入战火,若再前行,恐怕是自投罗网啊。”
一些公卿已经气得直哆嗦了,所谓复道,乃是一条空中楼阁型的建筑,仿若桥梁一般连接南北两宫。而此时他们便站在这桥梁上,前有狼后有虎,唯一的选择似乎只有从复道上跳下去。
复道大约四五丈高,身强力壮的壮年公卿,如刘和等人自然问题不大,而袁隗、刘虞这种一大把年纪的老头子,跳下去恐怕就起不来了。
太尉丁宫进言道:“陛下,臣以为应当退回南宫,自北门而出,出谷门,如此可出城调动城外的禁军平乱啊。”
刘辩还没回答,侍中荀爽反驳道:“丁太尉,南宫北门距离谷门尚有四五里路,必然已经遍布乱军,此乃自投罗网之举啊!依老夫愚见,不如继续前行,北宫宫室众多,小心隐蔽行踪,或可自北宫朔平门越夏门而出城。”
“乱军此时必然以攻进皇宫之中为第一要务,两宫之内必然是乱军主力。宫墙之外纵有乱军,也不过是三五之数,我等身边尚有百余禁宫卫士,有何可惧之处?”
两方争执不下,其他人也是不知该听谁的为好。一个是天下硕儒,一个是当朝太尉,说的理由都是一套一套的,似乎都很有道理。
“继续前行!”
“后退去北门!”
一小一大,两个斩钉截铁的声音同时响起,让百官一阵错愕,刘辩与何太后也是互不相让的凝视对方。
“朕才是天子!”
“陛下尚未成年,仍当由吾辅政!”
“朕自有决断!”
“这决断是错的!”
大汉朝的两名至尊,就在这高高的复道上,当着百官的面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往日里常有默契,甚至有意维护何太后权威的刘辩,此时丝毫不让,一意强调自己才是大汉朝唯一至尊的事实。
何太后怒道:“乱军显然已经进了北宫,继续前行,便如大司马所言,那是自投罗网!”
“乱军既是有计划的谋逆,又岂会不防着我等出宫之举?北宫尚有许卿带着两百余卫士,朕不相信他们会这么快溃败!”
“你没说实话!”何太后凤目一眯,斩钉截铁的道:“你还有别的理由!”
刘辩怔了怔,旋即大吼道:“是,是有别的理由,因为朕的弟弟还在北宫里!”
一旁静静看着两位至尊互撕的百官都愣了,所有人这时候才想起来,北宫还有一位大人物,汉灵帝的幼子,渤海王刘协。
“陛下还担心他?”何太后嗤之以鼻道:“放心吧,他比所有人都安全,作乱的乱军会需要他的。”
“那是另一回事!朕作为兄长,自当保护好幼弟,安能寄希望于乱军仁慈?”
“妇人之仁!”
“也好过蛇蝎心肠!”
这简直是一幕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情况,大汉朝最尊贵的两名至尊,仿佛市井互骂一般开始了人身攻击,刘辩也丝毫不给何太后面子。
放在平日里,这种情况少不得有大臣要进谏,因为刘辩违逆了大汉朝孝大于天的传统。
可这时候所有人都盼着这两人赶紧撕出个结果来,毕竟乱军可不会等着他们慢慢争吵。
似乎是对争吵感到厌烦,刘辩大声道:“大汉皇室,没有弃兄弟而走的天子!前汉惠帝一力护持幼弟,世祖皇帝为兄起兵报仇。
朕如今也要去北宫,救出渤海王。朕不勉强众卿,今日之事是皇室之过,众卿若想后退出北门,请自便吧。”
说完,这位少年天子一挥袍袖,一个人大步向着北边而去。
百官面面相觑,半晌后,还是刘虞第一个跟上了刘辩。而大司马的举动自然带动了一大批官员跟随,甚至司空杨彪也跟了上去。到了最后,只剩何太后与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太尉丁宫、司徒刘弘等二三十人留在原地。
禁宫戍卫都跟上去了大半,留下来的似乎还是接受了刘辩的命令。
刘辩越来越有天子的魄力和天子的决断,这让何太后有些挫败,也有些恼羞成怒,丁宫小心翼翼的道:“太后,还是尽快出城调动禁军为好,否则难保陛下那边……”
何太后也是叹息一声道:“天子任性,连累各位公卿了。只是国事维艰,还是要仰仗诸位了。”
所有人躬身道:“太后言重了,此乃分内之事罢了。”
北宫之中,身材魁梧高大的许褚背负着幼小的刘协且战且退。看似处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危机重重,但永远正面向敌的许褚就仿佛一堵高大的城墙,将所有的危险尽数挡在了外面。
此时的许褚仍然游刃有余,虽然面前的敌人不少,但周旋起来还颇有余地。除了背上的渤海王需要他分散心神照顾,其余问题确实不大。
让他犯难的事却在于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奉命镇守北宫,却遭到了突然袭击。只听乱军大叫“阉竖乱政”“为大将军报仇”,反倒是让他愈发糊涂。
不清楚外界情况之下,许褚只能是且战且退,希望先为渤海王找一个安全的地方。
“许君,且往南走,此乱绝非仅在北宫,皇兄必然会往北宫而来,可以先与皇兄汇合再做决断。”
看出了许褚的为难,年幼的刘协竟然很是冷静的给出了处理方案,无法可想的许褚也是愣了愣,旋即沉默的点点头,开始调转方向往南边而去。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天子甚爱之,以褚为左右,不曾稍离。后进挟威自重,惮褚忠勇,强令褚镇守北宫。
及进伏诛,吴匡、张璋等祸乱京城,乱军进逼禁宫。褚乃身负渤海王而出,手刃十余人,敌皆惧之,不敢近前。
——《季汉书·列传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