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儿,咱们去上房吧,奶和王姥她们都在呢。”
“行!”宋青苑立刻点头起身,“那咱们一起过去吧!”
她不好意思开口撵人,可既然主人家走了,李春妮和石英儿,自然没有留在东跨院的道理。
俩人纵然千般不愿,也只能跟在宋青苑,宋青茉身后,一起来到宋家正院的宋家上房。
进了上房内,刚和众人聊了两句,就听大奎媳妇禀报,“十三爷来了。”
听罢,周氏立刻带人迎了出去。
“十三爷回来了?”宋家众人打着招呼。
“对,刚回来。”萧十三点头。
一招手,让身后两名属下,把礼物递给宋家人,一边说道,“听说老爷子升官的消息,于是略备薄礼,给老爷子道贺。”
“十三爷太客气了,快进来坐。”周氏一边说着,一边给宋诚忠使眼色。
宋诚忠,宋诚礼两兄弟,立刻招呼萧十三进了堂屋,冯孝廉也跟了过去。
周氏吩咐大奎媳妇,带着家里新买的下人,准备饭菜。
王氏,李宝财一看宋家来了客人,意欲告辞,被周氏留了下来。
“十三爷不是外人,你们呆你们的,不用在意。”
“对呀姥,吃完饭再走。”宋青苑也跟着挽留。
孙氏,宋惠英纷纷出言。
看着宋家这么说,王氏,李宝财也歇了离开的心思,跟着周氏回了上房。
“小木嫂看什么呢,怎么不走呢?”宋青茉伸出手,在石英儿面前晃了晃。
“啊?”
“啊!”石英儿回神,尴尬的笑笑,脸上带出一抹薄红。
试探的问道,“刚才那伙人是谁呀?”
“你说他们啊……”宋青茉伸手一指,“那是十三爷呀!”
“后面那两个,应该是他的手下。”
“十三爷……”
石英儿想了想,“那……是不是锦衣卫呀?”
她记得李木跟她提过,宋青苑认识这么个人。
“是啊!”宋青茉点头。
“十三爷是锦衣卫千户,正五品呢!”
宋青茉加重了声音,伸出五个手指,“正五品官,比我爷的官职都大。”
“何况那还是锦衣卫,就是朝廷那帮大员,都不敢得罪锦衣卫。”
锦衣卫……
锦衣卫的名声,石英儿也听说过,无非就是杀人如麻,无人敢惹,可今日一看……
石英儿脸又红了红。那些锦衣卫看起来高大英俊,拿出手的礼物,看着也不便宜。
跟传说中的一点都不一样,石英儿呆呆的望着,挪不动脚。
“小木嫂走了。”宋青茉喊着,“大热天的,别在外面站着了。”
宋青茉看了看石英儿的肚子,“小木嫂快生了吧?”
“要是不小心中了暑,对肚子里的孩子也不好。”
“是快了!”
石英儿回神,摸了摸自己已经尖尖的肚子道,“咱们老百姓家,都是在地里刨食的人,哪有那么金贵。”
话虽这么说,石英儿还是快走两步,回了宋家上房。
宋青茉却慢了下来,向后退了两步。
靠近宋青苑,咬耳朵的道,“小木哥这媳妇娶的不好,这个石英儿,看着就不像正经人。”
“你没看她刚才,看着十三爷他们的眼神,恨不得陷进去,腿都迈不动了……”
宋青苑撇嘴,“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呢,心思就这么不正。”
“我看那早晚有一天得给,小木哥戴绿帽子。”宋青茉鄙视连连。
一回头,却发现宋青苑正怪异的看着她。
“怎么了,苑儿?”宋青茉不解。
宋青苑无奈的摇头,“你懂得太多了,以后少看话本。”
“嘿嘿嘿!”宋青茉干笑,她最近迷上了两样,一是习武,二是看话本。
“不过石英儿是不招人得意,李春妮也不招人得意,可她有一句话说对了,石英儿确实挺虚伪!”
宋青茉声音又压低了两分,“我猜她跟大嫂学的花样,肯定是为了给小娃做衣裳。”
“结果去了你屋里,就说给你做衣裳,搞得她好像,特意为你去学的一样。”
“结果说着说着,又从衣裳变成袜子,我看她一开始就没打算做衣裳。”宋青茉翻了翻白眼。
“既然没打算,就别这么说,光会拿嘴玩人,看着就让人不喜,虚伪!”
“好了,别说了。”宋青苑揉了揉宋青茉的脑袋。
她知道,这个小刺猬是在为她愤愤不平的,不过……
“我也没想要她的东西,无论是衣裳还是袜子。”
宋青茉年纪虽小,可心眼儿也不少,石英儿确实是吃定了她不会收,所以才说做衣裳。
她的衣裳不便宜,做一套下来少说几两银子。
她安排石家父子三人进入作坊干活,一个月才能赚多少,多久才能赚回一套衣裳钱。
石英儿精打细算,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做衣裳,说得好听罢了。
“就你脾气好!”宋青茉努了努嘴。
“就怕人家以为你好说话,指不定哪天,又来你这要点好处。”
宋青苑淡淡一笑,“眼光放远点,眼中只有蝇头小利,注定是成不了大事之人,何必跟她计较。”
站的位置高了,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
石英儿的那点小心思,她根本不放在心上,甚至连生气,她都不会。
对于宋青苑的话,宋青茉似懂非懂,可是从宋青苑的眼神里,她看到的是高贵。
就像大户人家的小姐一样,眼里散发的是自信的光芒。
这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她会抱怨,会计较,会在乎,是因为她把自己和石英儿,放在了同样的位置。
她把自己放低了,眼界也跟着低了。
时至今日,她还在底层挣扎,宋青苑却一步一步走了上去,让她只能仰望。
一瞬间,宋青茉领会了宋青苑的心态,那些计较,在乎,通通变得毫无意义。
因为她也要一步一步走上去,宋青茉暗暗下着决心。
吃过饭后,萧十三带着手下告辞离开。
帽儿山事已了,他自然不会在留在宋家住。
冯孝廉趁机跟宋诚忠说了进京赶考一事,得到宋诚忠的支持。
转天,大郎,三郎托人从京城捎回来的东西,就运到了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