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二十八章 发财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高炉还是能有的,火工家祖传的烧火工艺真不是盖的,李九州后来盘算,神臂弓的钢头能那么就不锈,肯定不是大路货色,有火工=有枪管。

  火工也主要是试验,就是自己先做个黏土炉子,然后用那个铁桶去试验,怎么烧的快,怎么就算能行。唯一的捷径就是祖传的办法,年代久了,爷爷和二爷爷说的就不太一样。

  具体是火工的哪个爷爷说差了嘴,火工也不知道,不过照模子试验还是快的。

  所以李九州回家的时候,那个炉子就已经开始喷烟了,甚至还有个惊喜。

  钢出现了,当火工兴奋地告诉李九州,再次回炉炼铁桶的时候,因为一遍又一遍地往里面吹打量的气,他就学祖爷爷的办法,想办法把炉子转起来,让铁水在里面一直转动,中间加了什么,没细说,估计只传儿子。

  然后就出了一坨钢。

  李九州咋看着这坨钢,都跟看见自己家杂牌的铁锅一样。

  不过真的还就是钢,也就比火工家的菜刀来的软和一点。

  钢和铁的区别就是碳,可能是更多的空气带来了更多的好运,这座高炉总算是能有切实的用处了。

  可就是真的很费碳!山沟里冬天为了防寒冷,村里人总会满年四季寻摸碳。说来李九州有些感动。

  村子里的东西,除了老天和大地给的,剩下的都是老汉和村民一点一点种粮、或者是打猎换来的,屯下这点儿东西,基本上最多一周时间,就要全部消耗掉。

  看着也就两三个人高的泥炉,再看着浑身黏土和碳灰的大柱二栓,李九州知道他们是认真的。

  大柱和二栓看见李九州,却是改变了态度,不再是嘲讽,而是尊重地喊了一声九州哥,他们憨傻地笑,一切的努力和付出,在这个钢疙瘩面前都有了意义。

  李九州也开心,被支持的感觉让人兴奋,可看着村子里囤积的物资,尤其是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少下去,李九州有些悲凉。

  工业,哪怕是这座小小的高炉,也远远不是这个小村子能够支撑得住的!

  这就好像一个万吨亿吨的巨物,堂而皇之地压在一颗小小的螺母上。

  还未等待庞大的力量出现,这颗螺母就要化为齑粉。

  与火工核对了项目进度之后,李九州再次找到老汉。

  出乎李九州的预料,老汉今儿倒是没忙着干活儿,他叼着一根兔子腿,晒着太阳,洋洋得意,双手抱着脑袋,二郎腿翘得也有些高。

  老汉今儿比较嚣张。

  听见有人走近,老汉回头瞄了一眼,直接就说:“咋?犯难了?”

  李九州有些不敢说话,他害怕当老汉知道因为自己的主意,整个村子过冬的碳马上就要没了的时候,老汉会生气,毕竟自己想带着村里人去更北的地方。

  如果高炉的出现,让村里有了不同的声音,这事儿就太亏了!李九州的印象里,穷人真的很珍惜自家的东西!更别说碳在山沟,也是命!

  北方的冬天,冷的超乎想象,没有暖气和火炉的北方,冬天就是噩梦。

  而冬天的山沟更恐怖,附近也没有山林。所以山沟一直以来,只能很奢侈地烧着煤炭,毕竟春夏开火做饭,也没有秸秆可以烧。福祸相依的是,因为冬天连带着碳和秸秆一起烧,燃烧的热量高,这个山沟从没有冻死过人。

  只是村民很辛苦,买过碳的李九州,对明朝的煤碳经济,有了概念。

  李九州的脑子里,买碳要走很远、碳很贵、买得多了又危险,他怕村里人一时绷不住,心疼自己的血汗。

  按照自己的计算,村儿里的碳,得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去攒,然后一个冬、春、初夏全部烧光。这事儿是谁,都得心疼。

  老汉听了半晌李九州的倾诉,哈哈一笑:“这世上啊,没有白来的买卖,村里人都晓得这个道理,你那个炉子我看过了,出东西很快!那钢也是好东西,免去了火工一锤子一锤子地敲!”

  李九州只得摸摸鼻子:“可这耗费实在是太大...”

  老汉哈哈一笑:“咱们村儿,算上一共八家人,一年过冬需要用碳1300多斤,你的炉子,省点儿烧,每天也得一百多斤的开销,所以村儿里现在的这点儿碳,只够十来天的,说它能坚持半旬都是多的。”

  李九州更是愧疚,一个冬天,八家人,1300多斤碳,非常之少,少到可怜。

  李九州都不想问老汉是怎么过的冬,怕不是熟悉的几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然后省着烧罢。

  村里人能背回来这么多煤炭,真的不容易!烧这么点儿碳,还要兼顾春夏吃饭。

  在后世一家人冬天烧个两三吨都属于抠门烧法,这八家人,却是只用半吨多。

  李九州给老汉说他是在是愧疚。

  老汉哈哈大笑:“后生啊,你有心了!不过啊,这个碳你不要怕!这碳又不花钱,过去捡一些就行。”

  李九州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或者说他才想到自己犯了一个最愚蠢的错误!

  只要人能到神木,煤炭是管够的!那个地方说玄乎点,运气好走路上都能看见破开土皮的煤矿。

  就算地面上没有,往下挖,一般多不过十米也能见到。后世有个笑话:埋人的时候挖坟,都得找个土厚的地方。

  所以老汉这个煤炭,压根儿就不掏钱。

  就是路上凶险,神木很大,且神木骑在长城上。就是说,一半儿在长城外,一半儿在长城内,现在已经没住多少人在那里了,神木也有官开的大矿,只要绕远了,其实没人管的。

  毕竟种地来看,神木真的不很合适。那里现在有三个堡,分别唤作神木堡、高家川堡、和常乐堡。

  这年头,煤都那地方,不论是遇上官军还是鞑子,都没得好果子吃。

  官军一年没发粮饷了,兵过如篦可不是开玩笑,就算念及情谊,可县城里的捕快都敢卡要,野外遇见一队官兵,真不能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别人的良知上。

  大明戍边的官军是值得尊敬的。就神木堡来说,要不是冬天还烧得暖,就塞北的冷风,饥寒交加,估计只有石头才能坚持戍边吧。

  老汉甚至哈哈大笑地给李九州说道:“后生啊,你真是个傻子,一年人力运煤有路数的,煤这个东西哪里能一口气从神木提了,直接运到这里来烧?都是一点一点走的!”

  李九州不明白老汉的意思,随后老汉解释道:春种之前,村里人去神木挖煤,然后往后运一些,找个没人的荒僻地方,打孔偏窑做个储藏室。

  接着一直挖煤,攒够了一个窑洞,就往后搬,再走一截,再打个不起眼的窑,上一个封住,如此往复,只要有闲时,就储藏,沿路储藏下来,其实不少!

  春天那波走的快,大概需要两个月的功夫,神木的煤就能到这大荒跟前。

  因为大荒里有沙漠,沙丘会走,所以大荒里面不能放。

  现在大荒用的煤炭,都是临近的一个土窑里的,待到秋收,只消把临近的三个土窑里的煤炭都拉过来,就可以了。

  全部加起来一百里内的路程。

  1300斤煤,加上满山沟的秸秆,就过冬了。

  这个方案虽然麻烦,最大的好处却是稳妥。

  哪怕村子遭了难,只要能多找几个储存点,把自己往年没有用掉、没有启封的煤全部拉来,两千、三千、四千、五千都有的是。

  这么多年下来了,老汉甚至都算不青,沟里人到底攒了多少煤炭,毕竟这种不要钱又关乎生存的东西,大家积攒的时候,很是贪心。

  有这种习惯的不止老汉,其他山沟、村寨也有。

  只是他们一般都是距离神木很近,然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攒一些。

  老汉感慨:“我们也发现过几眼别人藏煤的窑,看着很多年没人取了,都是草。怕是攒煤的人,早就不在了吧。”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